程丹娜
【摘要】本文闡述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性,以及基于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設計及實施策略,闡述了社會實踐活動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凸顯課堂教學的生活性、靈動性,實現課堂與實踐相結合,互為所用。
【關鍵詞】實踐活動;實施策略;課堂教學
一、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培育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有效性
在我國,教育教學要回歸生活、重視實踐思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強調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另外,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朱慕菊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進行對話》中指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要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關于實踐課教學的理論,杜威是其中一個杰出代表,他的實用主義教學思想對課程與教學整合及實用主義認識論追求一種“ 實踐理性”,在教學上他倡導“做中學”,提倡活動課程,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智慧與探究的統一。
二、基于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實施策略
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步驟:社會實踐活動流程是設計—踐行—反思—匯報。第一步,確定活動主題與目標;第二步,探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如何設計、如何實施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目的;第三步,實施實踐活動,實施主體是學生,教師起到引導、監促與啟發的作用;第四步,收集學生成果,匯報;第五步,總結反思,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再引導、學生改進后再實踐總結。
1.確定主題。確定主題是進行實踐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的主題必須符合以下原則:①主題必須有現實的研究價值,既符合時代的要求、又切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②主題應以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從而突出學科特色;③選取的主題范圍應盡可能縮小,從而更有利于實踐操作;④主題內容須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研究熱情。
2.形成共識。共識既包括對主題的認同,也包括對一般的調查研究方法的共同掌握。以《對社區垃圾分類情況的調查研究》為例子,學生需要明確“社區”的范圍,垃圾分類情況是哪些情況(垃圾分類的意識、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是實際中的分類情況等),學生只有對探究主題有非常清晰、有具體的認識,才能明確任務,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活動過程中,面對學生遇到各種問題,比如調查方法單一,制作的問卷不夠專業、調查對象過于單一及數量太少、調查結果缺乏信度等問題,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前對學生進行調研方法及操作方面的培訓,對學生在探究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相應的指導。
3.擬訂方案。在實施調研之前,小組各個成員必須針對調研內容、方法以及現實情況、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等進行討論,制定詳盡的調研計劃和方案,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①調研的主體和對象,主體需分工明確而細致,根據每個人的興趣和特長安排相應的任務,其次,調查對象涵蓋面要廣,有代表性,從而讓調查結果更有說服力,提高信度;②調研的主題和目的③調研的內容④調研的方法⑤調研的程序和時間⑥調研的經費預算⑦風險預測及解決方案。
4.成果展示。成果制作和展示指的是學生在研究實踐過后把全部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和系統整理,運用各種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通過觀察小組展示的過程,既能評估學生對某主題的研究能力,也能從中檢測學生的創新精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學習和實踐的態度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判斷是否達成了研究目的以及達成的程度。在成果展示前,學生需要明確成果展示的具體要求,展示的時限、步驟,資料的整合以及規范的表達。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樣化,可以通過PPT、圖片、圖表、視頻等形式。對于學生實踐活動的紙質作品,可以指導學生把成果錄制成視頻保存,實現跨時段、跨區間展示分享,便于對小組進行縱向的對比評價,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觀察其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能力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5.總結反思。學生課堂展示的過程是總結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在小組展示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找到每個小組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及時對各個小組做出積極客觀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取長補短、長足發展。在教師給出評價示范后,積極開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
三、社會實踐活動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相融合
建構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相統一的實踐活動主題、目標和實施方式。基于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思想品德課程的輔助,依據的也是《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教師在深入理解課標的前提下,根據教材內容、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以及時政熱點引導學生設計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相統一的實踐活動主題,將實踐活動與學科作業、課堂教學相融合。以《凝聚法治共識》這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綱構建本課的思維導圖;然后分成四個小組(一組10人)通過采訪、調查等形式分別搜集“司法機關、政府、全體人民等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作為”相關的素材,并將素材與自己的觀點融合用錄播的方式制作成視頻;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錄播的視頻為素材,引發學生的探討,讓學生解說思維導圖,其他學生進行評析補充等,凸顯課堂教學的生活性、靈動性,實現課堂與實踐相結合,互為所用。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國情,堅定信仰、信念和信心;了解社會,增強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砥礪品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實踐活動與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后作業及課堂教學相融合,將學生收集的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始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正確育人導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廣州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靈動思政課堂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邱斌.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1).
[2] 陳友芳,朱明光.核心素養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的策略與指標[J].中國考試,2016(1).
[3]葛娜.淺議綜合實踐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11(11)
(責任編輯:黃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