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強
摘 ?要:本文總結了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知識點密集、核心素養難以落實以及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等問題,并基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提出了單元教學、主題教學以及自主學習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應試教育氛圍濃厚,學生往往都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課堂師生互動交流的頻率較少,學生缺乏歷史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有效促進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升了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策略展開了探究。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問題分析
(一)知識點密度大
從新教材教學情況來看,主要存在知識點密度大、課時少等問題。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幾乎所有的課時知識點都是經過高度濃縮而成,每個標題都帶有“共”或“和”等字眼,有的時候一節課教學內容包含了幾百年的歷史,要解決大量史料探究問題。如《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一課時教學中就包含了西漢和東漢四百年的歷史,涉及的重要知識點達三十多個。除此之外,巨大的知識量也給歷史考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解決教與考是一個重大問題。
(二)核心素養落實難
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是新課程理念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既需要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需要落實好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任務。但實際上大多數老師還是憑借經驗教學,采用教學方法也不符合新課程的標準。因此高中歷史必須要調整教學理念,順應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要求,調整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養。
(三)學術素養要求高
從新教材的編排情況來看,為了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學界研究的前沿觀點和方法,在內容上增加了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增強了教材內容的學術性,也對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要求、比如《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這一課時,重新界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引起了政治與權利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再比如《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增加了“日軍對重慶進行五年的戰略轟炸”、“慰安婦制度”等。上述的這些內容都是學術前沿熱點,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時刻保持對熱點的關注,提升自身的學術素養,才能時刻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問題真相。不僅如此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的觀點也有所差異,認為宋、遼、夏、金是不同民族交往、交融的一種重要方式,戰亂導致人口遷移,各族人民交錯雜居,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增加了許多新的觀點,對于高中歷史教師學術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建議
(一)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教學
基于新課程教學背景,筆者接合高中歷史新教材內容進行了取舍和重組,避免課時內容過多,同時又達到優化歷史教學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大概念作為教學抓手,組織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時,將教學的4個字目分成三個主題,把第3和第4字目整合成思想文化,即整個教學都圍繞著政治認同、經濟發展以及思想文化展開。同樣以“社會大變化”概念,將教學內容分為5大板塊:王室衰微、諸侯爭雄,農業手工業新發展,華夏認同觀念,變法運動,百家爭鳴。由此可見,采用了單元整合的方式使得歷史課堂教學結果變得更加清晰,教學內容始終圍繞著主軸開展,逐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再比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教學時,筆者將第二單元的4個課時整合為3個課時,單元教學始終圍繞著“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隋唐統一多族國家的發展”和“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主軸所開展,展現了這個階段歷史的發展脈絡。
(二)圍繞主題,建構清晰的知識結構建構
知識體系指的是學生分散的知識整合聯系起來的一種知識結構,新教材知識點密度大,亟需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厘清各部門知識內容脈絡。比如在學習《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筆者根據教學主題,在教學時設計了兩條知識脈絡。
一是秦朝的大一統:統一背景、統一過程、統一措施、統一意義。
二是秦朝的滅亡:政治表現、起義活動、楚漢之爭、對后世的影響。
根據知識結構可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大一統”,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秦朝的大一統”的歷史知識點,通過對比早期國家政治措施、地理形勢圖等展示封建君主專制注意制度。
(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中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而新教材的知識點較多,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歷史教學效果。以《辛亥革命》授課模式為例,首先,筆者在課前為學生布置學習單,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課文內容,厘清本課的史實內容。然后,讓學生將學習單中的難點題目做上記號,留到課堂解決,并在課前檢查學生的學習單完成情況,避免學生偷懶。接著,在課堂留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探討難題,并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另外,教師針對辛亥革命的重要革命團體與政黨興中會與同盟會等重要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除此之外,繼續針對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進行講解,,討論辛亥革命的意義。最后,設計課堂練習,以新高考考點為基準,用高考真題幫助學生學習和訓練。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于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新課程教學理論作為基礎,提出了單元教學、主題教學、自主學習等教學策略,有利于解決新教材教學弊病,值得在高中歷史課堂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靈芝.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的優化[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9(3):1.
[2]孫建芳.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科學咨詢, 2020(41):1.
(作者單位:寧鄉市第一高級中學,湖南 ?寧鄉 ?41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