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良
教育部新編歷史教材2016學年正式投入教學,在新編教材中注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學科味道,如:歷史的時空觀、唯物史觀、論從史出的史料史證觀、歷史解析和家國情懷。我們要培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有理想、有作為的社會主義建設接棒人。
如何讓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中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教育?談談本人的一些設想和行動。
一、增長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做學生偶像
在新形勢的歷史學科教育中,對歷史老師的要求更高,除了教師基本技能與歷史專業知識外,還要上知天文、下明地理,精通數理化、走遍天下;為了讓歷史學科教學不再是單一乏味,呆板古董,我利用課余的時間虛心向其他學科的老師請教關于歷史有關知識,如:向音樂老師請教關于樂理和音樂欣賞、向美術老師請教中外繪畫的品評,或上網了解關于這些的知識。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世界那么大,我要看看,利用假期飽覽祖國美好河山、感受各種各樣的人文風情、并保留記錄,作為課堂教學的題材;走出國門了解異國風情,從歐洲愛琴海文明到尼羅河文明,在世界歷史教學中現身講述、講解,平添幾分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心時事,堅持讀報、關注新聞、了解國內外的時政大、小事,做個政治老師式歷史老師。
二、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結合,加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堅持“文化自信”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積厚流光,歷史久遠;文種類多元化,如:建筑、圖畫、中醫學等,其中昆曲是中國藝術文化的佼佼者、是國學。昆曲的題材是源于老百姓的生活,貼地氣、表演者表演藝術高超,蕩氣回腸。《牡丹亭》、《長生殿》、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還廣為流傳,常常成為國家接待外賓的展示節目和春節聯歡晚會的指定項目。
中國人過中國節,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有指導農耕的二十四節氣、元旦、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這些節日歷史長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國人民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文化文脈的傳承。利用寒假讓學生收對聯、門神、記錄慶祝儀式與活動,在元宵節當天通過讓學生動手做湯圓、制花燈、猜謎語等活動感受中國節日的魅力。
通過學習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持“文化自信”的信念。
三、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保家衛國、共筑鋼鐵長城
依托教材,深挖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學習的榜樣。有了他們祖國山河才無恙、國泰民安。
復習專題《我心中近代的民族英雄》,先讓學生收集材料,課堂展示、講故事等,從戚繼光淡泊名利,鄭成功維護國土完整,收臺灣,關天培“虎門激戰”抗擊英軍等活生生例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他們這種在國家民族有難時,勇于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責任感。讓學生向英雄學習、以英雄為榜樣。
唱響《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揮高度的愛國精神、國際精神,與朝鮮人民肩并肩,不怕犧牲、浴血奮戰。涌現出黃繼光、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有效鞏固了政權,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安穩社會形勢。
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新時代的青年要懷揣著中國夢,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反對“臺獨”是責任與擔當。報效國家、保家衛國、共筑鋼鐵長城。
四、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有環保意識,在《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關于造紙術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東漢蔡倫在造紙的方法,知道用破布、舊魚網等為原材料造紙。感悟蔡倫造紙術變廢為寶,把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等丟棄物循環再用,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后人為紀念蔡倫的功績故稱“蔡侯紙”。
歷史就在身邊,結合環保的宣傳,利用我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示范學校”掛牌活動,愛護地球家園。學校開展“環保小達人”、“地球衛士”等活動,交流做法和心得;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保護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意識。
五、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健全學生人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從小奮發圖強,專心研究,細心論證,實地考察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編寫出千古流傳的歷史巨著 -《史記》。魯迅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通過對司馬遷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其人格精神:勤奮好學、不怕困難,實事求是、堅持不懈等等。張騫“通西域、開絲路”,讓學生歸納其人格精神:不辱使命、責任與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等的精神。
從司馬遷、張騫等人物的人魅力,豐富了中華民族優良美德,讓優良美德變成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思想武器,在人生的歷程中披荊斬棘。
六、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了解民主法治建設的歷史和內涵
古代民主法治的建設從古希臘的公民大會開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發展到最頂峰,特別是補助制度保障了公民大會召開的參與度,公民大會的表決權起法律的作用,有利于雅典穩定和經濟的繁榮。從《十二銅表法》到《羅馬民法大全》不斷完善古代歐洲法制體系,1787年美國憲法廢除王權、君權,選舉產生國家元首,天賦人權,立法、司法與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具有時代的進步性、開創資本主義法制的先河。但也有局限性,只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新中國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實質。通過《民主法制》的專題復習,讓學生了解民主法治建設是歷史的進步,有利于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民主法制發展要符合國情,教育學生堅持“制度自信”、全面依法治國。學法、懂法、守法、護法,做遵紀守法的時代新人。
隨著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對于學生在學科素養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學中需要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特別是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在“雙減”的形勢下促進歷史學科高效優質的教學,讓學生學得開心。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沙灣象達中學,廣東 ? 廣州 ?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