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琦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長期進行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還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它的價值不容小覷。所以,保護、展示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勢在必行的。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作為遺產,但是不同于博物館中的“文物”,可永久進行陳列,成為一種遺產的“遺存”或供人們回顧歷史的“物證”。非遺具有它的活態性、獨特性、地域性等特性,所以需要通過一定的傳播媒介和空間場所來展示技藝制作過程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為了實現非遺的保護、展示與傳播,非遺展示空間不斷發展,展示場所類型各式各樣,全國現有的非遺場所類型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綜合類、專題類、生態類、展覽類、主題園區類、數字虛擬類。發展的同時,非遺展示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盡管現代科學技術在發展,很多高科技被大量應用在展示中,但是由于諸多原因,如:經費,場地,非遺本身等,大多數非遺展示依然延續傳統的“文物”展示方式。但是,非遺非物質性的屬性,決定了它在展示過程中,只采用“文物”的這種展示形式,是存在缺陷的。除此之外,有的展示缺少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體驗,缺乏吸引力;有的展示非遺之間沒有關聯,缺乏整體性;有的生搬硬套展示技術,缺乏觀賞性。
沉浸理論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被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將其定義為:當參與者在日常生活狀態下完全投入到一種情境中,因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從而會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其他感知,進入到一種沉浸狀態中。沉浸體驗被當作一種積極、正向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會使參與者產生較大的喜悅感,從而促使參與者每次重復一樣的活動而不會單調厭煩。漢語體系中的“沉浸”既可以用來描述客觀存在完全浸沒在實體空間,也可以形容主體意識融于意識空間之中。西方學術研究成果對“沉浸”的這兩層含義使用了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Immersion 和FlowExperience,前者源于虛擬現實技術對物理空間的構建,后者來自積極心理學中的“最優體驗”。
1.感官沉浸式
感官沉浸式主要通過交互裝置,虛擬現實場景,音影多媒體設備與展示內容進行互動。它改變了傳統展示中單向性的信息傳遞方式,參觀者不再處于被動地位,而是從視覺、聽覺、體感上參與到展覽當中,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觀者的參觀情緒。感官沉浸式體驗的突出特點是互動性強,兼具一定的娛樂性。
2.參與沉浸式
在展示空間中允許參觀者進行與非遺相關的手工制作,參觀者在過程中體驗非遺制作技藝,感受非遺制作精神,幫助更好地解讀非遺展品,加深對非遺的文化記憶。參與沉浸式體驗的突出特點是參觀者進行實際操作,最大程度實現參觀者的情感精神寄托。
3.空間沉浸式
空間沉浸式是空間展示設計中一種常見的展示形式,在主題類展示空間中運用的頻率較高。盡可能地將展品與所處環境相協調統一,通過物質的空間和形式的表象,渲染非遺所處的歷史環境、人文風貌、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烘托出情緒氛圍,激發出人的情感。空間沉浸式體驗讓參觀者融入其中,切身感受,與參觀者的內心情感產生互動、產生共鳴。
2021 年5 月25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規劃中提到: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而沉浸式體驗應用于非遺展示空間,其作用是傳承、傳播非遺,目的是保護非遺。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要推動非遺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要讓人民參與保護傳承,讓保護成果為人民共享,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
1.拓展空間,突出地域性體驗
沉浸式在展示空間中拓展空間,營造非遺地域氛圍,突出地域特色。地域性是非遺的特征之一,而展示空間的展示內容不僅是一件展品,更是地域產物。通過讓參觀者置身于空間中,來激發參觀者對非遺的體驗,用參觀者的想象來補充和拓展非遺展示空間的地域局限。
2.充分開放,突出活態性體驗
沉浸式打破非遺傳統的展示方式,激發非遺的潛質,開放的、活態的、現代的展示方式在非遺展示空間充分展現。非遺是活態的,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時,活態傳承的核心是“人”,所以,如何讓非遺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非遺展示空間可以理解為:連接非遺傳承人、非遺、參觀者,三者之間的橋梁。通過讓參觀者進入作品的內部,了解傳承人的技藝、非遺的工藝、非遺的材料等,他們可以選擇觀看和感受作品不同角度和方式,這種形式可以獲得一種極其個性化的沉浸式體驗。任何現場照片、圖像資料、文字描述都顯得十分有限和蒼白。唯有親歷其間,感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沉浸,才是深入解讀作品、正確打開展覽的有效方式。
3.強調主體,突出創新性體驗
沉浸式運用3D、VR、AR 等科技讓參觀者可以多感官去感知非遺,全身心地進入到作品的世界,與作品進行充分地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高互動性吸引大量參觀者去探究非遺,讓參觀者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使非遺展示的整個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同時,沉浸式的體驗不僅能夠讓參觀者對非遺本身印象更加深刻,更促使他們愿意進行下一次嘗試。
中國目前處于文化轉型期,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的繼承受到挑戰,非遺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在缺乏保護資源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尤為嚴重。從2004 年開始,我國保護非遺的意識不斷加強,國家也出臺了很多非遺相關的政策。近幾年來,非遺除了傳承、保護、傳播的問題,關于非遺復興、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討論甚多。當今,文旅融合成為一種新趨勢,沉浸式體驗為非遺展示空間創造了極大的可能,豐富了非遺展示內容,增加了展示形式,優化了展示環境,提高了展示體驗。當非遺展示空間扎根于當地文化,成為文化旅游景點,一方面保護了非遺,另一方面帶動經濟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為非遺展示空間提供政策和資金扶持,使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時俱進,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現代科技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運用現代科技并不是“沉浸”的必然所在,而作為非遺展示空間,“沉浸”必然是在非遺之中。盡管,現代科技帶來更多元、更豐富的體驗,但一味追求科技手段、一味強調感官知覺則會顛倒展品與科技的主次關系。“沉浸”不能停留在表面的體驗,而應具備深度的思考。當下眾多沉浸式展覽存在著科技含量不高、藝術氛圍不濃、學術深度不足、沉浸體驗不佳等諸多問題。真正的沉浸,需要將現代科技與展品精神、展品藝術、展示空間高度融合,使參觀者在參觀與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更為強烈的情愫,從而實現情感上的升華。
展廳1:鼻煙壺
【北京內畫鼻煙壺】
內畫鼻煙壺,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自清嘉慶年間誕生以來已有近二百年歷史,是中國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明珠。內畫是在透明壺體做好后,作畫者用自制的筆在壺內壁完成的。所用為竹筆,筆身細長,筆尖帶鉤,可蘸取顏料。筆尖小心穿過壺口,從壺外面看著畫。作品表現題材十分廣泛,山水、人物花卉、蟲草、歷史典故等應有盡有。明末清初,周樂元、丁二仲、馬少宣、葉仲三并稱為“四大內畫名家”。現今的京派內畫,在承襲了葉氏內畫風格的基礎上,也融合了其他各內畫流派的藝術風格和現代繪畫的藝術手法,形成了全新的現代京派內畫藝術。
展廳2:臉譜
【彩塑京劇臉譜】
臉譜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臉譜的發展跟中國戲曲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北京的彩塑京劇臉譜起源于清代末期。北京彩塑京劇臉譜從形象上大致可分為五類:一類是光頭臉譜,沒有胡須等附加裝飾;第二類是泥須臉譜,胡須為泥制并施彩;第三類是絨須臉譜;泥帽為彩繪,上面裝飾絨球小珠等。胡須用彩色絲絨制成;第四類是真頭盔臉譜,用舞臺上的真盔頭裝飾臉譜;第五類是半身臉譜,把臉譜上坐上身子,更有立體感。佟秀芬師從藝術大師唐景耀先生學習臉譜藝術,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和與實踐,臉譜勾畫技藝日趨成熟,其所畫臉譜萬余件,自做模具百余套,能夠熟練掌握四五百種臉譜,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臉譜繪制】
臉譜起源于面具。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戴面具。古代面具上具有“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到了戲里,這些符號就直接畫在臉上,表達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和表情。工藝臉譜第一步需要臉部造型的塑制,一般為泥塑。其次是翻制模具,然后是脫坯,待坯子晾干以后還需要精心打磨,去掉坯子上面的一些雜質,然后上一層白色,就可以進行臉譜繪畫。現在,臉譜的畫法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基本程式: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六分臉、碎花臉、歪臉、僧臉、太監臉、元寶臉、象形臉、神仙臉、丑角臉、小妖臉、英雄臉。
展廳3:彩砂技藝
【彩砂工藝】
彩砂工藝主要來源于“壇城”的表現形式之一“彩沙壇城”。從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親自教導弟子制作沙壇城開始,這門精致絕倫的宗教藝術,就歷代相承毫無間斷,而在十一世紀,由印度北傳到西藏,公元1744 年(乾隆9 年),成為佛教圣地。“彩砂工藝”也隨著僧人們的佛教儀式傳入北京。彩砂工藝的適用題材廣泛,是繪畫、書法、手工藝等多種文化藝術融合一體的手工技藝。彩砂工藝品色彩艷麗,立體感強,其砂質的天然質感使得其所表現出的質感與色彩極佳。其表現的作品形象既概括又夸張、既古樸又厚重,極具民間藝術風格,彩砂工藝的規格可隨心所欲,大到可延連幾十米,小到可拿在手中細細地品味;畫面也從宗教藝術發展到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對外交流等多個方面,從而滿足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不同需求,擴大了彩砂藝術傳承發展的平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黃小群目前正在潛心鉆研和傳承著這一特色工藝。
展廳區域劃分為:序廳、展廳1 內畫鼻煙壺、展廳2 臉譜繪制、展廳3 彩砂工藝,展示內容都是來源于北京西城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個展廳為了實現參觀者沉浸式體驗,從展示方式和空間設計上都做了處理。簡單的空間裝飾,可以使參觀者更加專注于展示內容,所以整個環境采用單一、簡約的風格,墻面采用黑色乳膠漆、地面采用深色的PVC 塑膠地板。同時,可以避免參觀者在昏暗的參觀環境發生磕碰。
在序廳,設置虛擬講解員,參觀者可以通過與虛擬講解員的互動,了解北京西城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接下來的展示內容進行鋪墊。展廳1 內畫鼻煙壺,在空間設計中,采用對稱式,在展示形式上,采用了虛擬翻書和全息投影的形式,全息投影可以完整地展示內畫鼻煙壺的制作過程。在參觀過程中,參觀者可以通過互動屏進行鼻煙壺的模擬制作。展廳2 彩繪臉譜,在空間設計中,同樣采用了對稱式,在展示形式上,采用了實物展示和投影展示的形式,投影技術展示臉譜的繪制過程。在參觀過程中,參觀者可以通過全息投影技術模擬臉譜佩戴。展廳3 彩砂工藝,在空間設計中,采用了對稱和陣列的形式,在展示形式上,采用實物展示和全息投影的形式,全息投影可以更全面細致地講解彩砂工藝。
在非遺主題展示空間中,全息投影、大屏幕顯示、互動投影等仿真技術,使得展廳富有生命力,更加注重參觀者的互動體驗、視覺等多方面感受,從而達到參觀者沉浸式體驗。

圖1 北京西城非遺展示空間平面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凝結了人民智慧,還展現了深刻的文化記憶,代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地展示非遺。沉浸式的應用展示了非遺的地域性和活態性,展示形式得到創新性。沉浸式體驗強調以人為主體,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沉浸。同時,也要注意非遺本身的藝術價值,理性運用現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