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肖像畫形式語言的演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培蕾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面孔,即人的臉部,是人體中承載最多個人特征的部分,五官是人表現(xiàn)情緒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對象識別過程中,人的臉以局部代表了整個身體,我們通過對臉的記憶來記住具體某個人,借由某個人的臉部圖像,我們能夠回憶起他的身形、聲音、姿態(tài)、性格等。因此,人物的面孔始終是藝術家描繪一個對象時重點刻畫的部分,也被視作辨別繪畫人物身份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最能明確傳達情感的媒介。
然而,當一個人的面孔被遮蔽時,是否意味著失去了識別其身份的途徑?繪畫中作者將人物最具特征的面部遮擋起來,是想隱藏什么,又因此展現(xiàn)了什么?隨著時代發(fā)展,繪畫中對人物面孔塑造方式的改變,反映了藝術家對肖像形式語言的層層挖掘,也反映了對人的主體性的思考。
無論古今中西,藝術家對人的描繪和思考從未停止過。拉爾夫·邁耶在《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中對肖像畫進行了這樣的定義:肖像,再現(xiàn)真實的人物(無論生者或死者),尤其是人物面部的繪畫、素描、雕塑、攝影及其他再現(xiàn)方式;肖像畫可以是全身從頭到腳的,也可以僅畫頭部,只對面部進行描繪。[1]肖像畫從古代文明中最早的人像記錄方式中脫殼而出,在某個人逝去后,親屬會使用一具模擬逝者面部的面具來顯示他生前的樣貌,以代替逝者的存在,使其生命得以延續(xù)下去。進入古埃及文明晚期,原本喪葬儀式中立體造型的面具逐漸被平面肖像畫的形式所取代,法尤姆肖像被認為是歐洲肖像畫的開端。

圖4 《割耳朵后的自畫像》,1889 年,60.5x50cm,布面油畫
由于我們的面孔會隨著時間、空間,以及自身生命、自我表達等多重復雜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肖像畫再現(xiàn)的僅僅是短暫瞬間的形象。漢斯·貝爾廷在《臉的歷史》一書中將這類肖像畫稱作“肖像面具”,驗證了早期肖像畫的產生是充當面具的作用。臉是我們自身的面具圖像,而肖像又是對圖像二次摹寫的圖像,肖像畫的記憶功能,是凝聚了人物的主要特征才得以實現(xiàn)的。
早期傳統(tǒng)繪畫對人物的描繪尤其重視對五官特征和表情的捕捉與塑造,將臉如同面具一般凝固在畫面中。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是歐洲肖像畫大量產出的時期,在對繪畫需求量極大的時代背景之下,誕生了一大批描繪人物為主的藝術家,我們所熟知的安格爾、德拉克洛瓦、文藝復興三杰等等都為肖像畫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一階段的肖像畫主要服務于宗教信仰和王公貴族,藝術家將圣經故事中模糊的形象轉化為清晰存在的人物,宮廷權貴企圖借畫家之筆將自己的臉定格在某一瞬間。由于此時繪畫極具寫實性,因此描繪的面孔更多是起到如實記錄人物形象的作用,以便后人將人物的容貌或現(xiàn)實事件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藝術家 用寫實手法來表現(xiàn)真實,運用科學的透視法塑造空間、光影、體積,追求對人物的客觀準確的再現(xiàn)。隨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力擴大,藝術家開始不再只是畫受委托的、宗教、貴族相關的肖像畫,開始將描繪對象轉向百姓階層及自畫像,這是肖像畫發(fā)展歷程中關鍵的一步。
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的作品預示了藝術家開始關注人的自我表達,模特在被描繪時試圖展現(xiàn)自我的意識。他的一生中繪制了數(shù)百張自畫像,包括油畫、版畫、素描,除自己之外也記錄了許多身邊的人。圖1 圖3 分別是倫勃朗在1629 年、1635 年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圖2 是1665 年倫勃朗與他的妻子的肖像。在繪制自畫像的過程中,倫勃朗透過鏡子以畫家身份觀察自己的面孔來尋找自我,同時又以模特身份不斷地進行著自我的表達。倫勃朗用肖像畫的形式為自己書寫了一部人生傳記,他以不同的服裝、造型、姿態(tài)來體現(xiàn)當下的心境狀態(tài),臉部做出無法準確復制的表情,肖像畫所留下的是一段時間內在表達的結果。

圖1 《在峽谷中的自畫像》,1629 年,38.2x31cm,木板油畫

圖2 《懷抱薩斯基亞的自畫像》,1635 年,131x161cm,布面油畫

圖3 《自畫像》,1665 年,111x85cm,布面油畫
鮮活的人物形象最終靜止展現(xiàn)在了繪畫的平面中,肖像畫目的便是將面孔局部象征的整個人的“自我”呈現(xiàn)給觀眾。用肖像畫記錄了時間流逝在面孔上留下的痕跡,分析對象的自我表現(xiàn)意識與表現(xiàn)形式,以此來剖析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力。倫勃朗的自我崇拜使他制作了大量的肖像畫,倫勃朗成了一個悲傷的男人,他在自畫像中表達一切,包括他的悲傷和孤獨,但他也表現(xiàn)出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自信、驕傲和成就。[2]
倫勃朗逝世兩個多世紀之后的另一位荷蘭藝術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同樣留下了不少的自畫像和其他肖像作品。如果說倫勃朗不斷繪制大量的自畫像記載了一生的變化,那梵高短暫的生命旅程里所創(chuàng)作為數(shù)不多的自畫像,也同樣可以從中感受到他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不同于倫勃朗用光影和體積呈現(xiàn)一個真實對象的方式,梵高表示他要“通過創(chuàng)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復仇”[3],他用豐富的色彩和線條將生活帶來的苦難和精神狀態(tài)的波動完全展現(xiàn)在畫布上。《割耳朵后的自畫像》描繪的不再只是模特表面呈現(xiàn)的面孔,而是從模特內心抽取出來的形象。跳動的色彩與梵高不穩(wěn)定的精神相契合,從中可以明顯看出藝術家已經不再掩飾主觀情緒,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更是將這種情緒放大。
作為表現(xiàn)主義先驅的藝術家,從蒙克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人物已經“失去”了他原本的面貌特征,“人”成為了一個象征符號。在面對《焦慮》(圖5)時,觀眾似乎不會去追究人物真正的長相是什么,被遮蔽的面孔反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更多去關注、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畫面最前面的人物還保留了些許性別特征,越往后的人物五官越發(fā)模糊甚至完全沒有,蒙克作品中充滿了模糊化、夸張化處理的面孔,遮蔽一種真實是為了達到另一種真實,為了直面內心深處真實存在的痛苦。

圖5 《焦慮》,1894 年,94x74cm,布面油畫
隨著照相機和攝影技術的發(fā)明和發(fā)展,在“人像記錄”功能方面,攝影圖像以操作更簡單、傳播方式更便捷的優(yōu)勢接替了繪畫作品,寫實肖像畫的功能性逐漸向脫離實用的方向發(fā)展。十九世紀伊始,現(xiàn)代肖像繪畫的藝術觀念和表現(xiàn)形式極速更新,自此肖像畫不再以“復制現(xiàn)實”為基本原則,更多注重精神表達和情感宣泄。
現(xiàn)代藝術中,人物的面孔失去了在早期肖像繪畫中的主導地位,藝術家常常將人物的面孔簡化、扭曲、拆分、變形、用物體遮擋,甚至直接抹去成為無面孔的人。藝術家不再一味強調寫實、忠于自然、模仿自然,從客觀理性的真實過渡到主觀體會的真實,通過對人物形象特征的再現(xiàn)來表現(xiàn)作者的內心,探討更深層次的主觀情感,表達藝術訴求。夏巴納曾這樣總結十九世紀后半期到二十世紀初的肖像繪畫:“形象表現(xiàn)的藝術已經不只是創(chuàng)作一幅全身或半身的肖像,對于畫家來說是顯現(xiàn)繪畫中那些變幻不定的視平線,繪畫成了他顯示才華和形式不可替代的唯一場所。”[4]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完完全全地擺脫了科學透視對人物形象表現(xiàn)的束縛,受到塞尚多視點的啟發(fā),畢加索將這種觀察方式發(fā)揮運用到了極致。《亞威農的少女》(圖6)對五個少女面孔的刻畫呼應了非洲木雕面具對人物形態(tài)的捕捉技巧,畢加索運用藝術語言的含混、歧義、暗示、象征、隱喻等手法,使得作品的空間與形體被扭曲了。[5]畢加索打開了立體主義,打開了單點透視觀察下的體積表現(xiàn),形成一種視覺上的跳動感。

圖6 《亞威農的少女》,1907 年,243.9x233.7cm,布面油畫
以往的肖像畫將面孔凝固為一張靜止的肖像面具,畢加索研究非洲面具造型,將描繪對象的形態(tài)趨向幾何化。而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畢加索啟發(fā),又不同于畢加索的幾何構形,培根在《模仿威廉·布萊克的面具》(圖7)將運動的生命力注入了“面具”,注入靜止的幾何形。培根更追求面孔的生動性,他筆下的人物表情扭曲、猙獰,似乎正要掙脫束縛,打破了傳統(tǒng)肖像面具的可識別特征性。早期肖像的生動,來自于五官的細致刻畫、表情的微妙表現(xiàn),而培根的肖像畫中五官恰恰缺失,人物無法組織表情,其生命力來自于人內部,由內心世界迸發(fā)出的力量構成了人物的形象和特征。肖像藝術已經不再受描繪對象具體五官形態(tài)的限制,人物的面孔特征被置于一個不再必要的位置。藝術家在不斷探究自己與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共鳴,描繪人物的目的只是借某個人物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思考。

圖7 《模仿威廉·布萊克的面具》,1955 年,61x50.8cm,布面油畫
當代藝術家們出于對人的本質、人的社會身份的思考,通過人物肖像畫和自畫像來探索和塑造身份。蒂姆·艾特爾(Tim Eitel,1971)常用巨大的衣服遮蔽人物的面孔,使人看上去像一具空殼。或是通過改變視角將人物安排到一個觀眾無法直視他面孔的位置上,躺姿、蜷縮或背對觀眾,用動態(tài)的變化來隱藏人的面孔,人的真實相貌失去了展示價值。雖然他不同于前面提到的畢加索、培根已經具有抽象形式語言,他保持具象的描繪人物,呈現(xiàn)出的畫面卻又相當具有抽象意味。
安迪·丹澤爾(Andy Denzler,1965)用條紋筆跡虛化處理描繪對象,使得人物身份無法辨別,這種技法生成的效果類似于上世紀黑白電視機上常出現(xiàn)的不清晰圖像,仿佛被按了暫停鍵的生命,給人帶來一種模糊的真實感,也隱喻了媒體時代可視圖像的虛假和短暫。挪威藝術家拉斯·艾琳(Lars Elling,1966)也常將人物面孔模糊處理以遮蔽對象的可識別性,人物因失去身份而充滿神秘性,艾琳使用某個不明身份的個體來指代一個特定社會群體,表達對人。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1953)常常用白色繃帶蒙住人的雙眼,以此來談論與種族、戰(zhàn)爭相關的問題。
當代藝術家們使用的這種遮擋面部、改換面孔的方式并非偶然形成的,積淀了肖像畫發(fā)展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他們通過改變身體本身的物質性和個體身份的指涉性,直接表達個體對社會與文化的態(tài)度,顛覆了觀眾習以為常的觀賞主體五官形象的習慣,迫使他們直面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性。[6]
當下,人們用各種現(xiàn)代技術、圖像形式記錄著面孔,延續(xù)了早期人造面具和肖像畫的功能和作用,圖像的欺騙性遮蔽了我們真實的面孔。由于肖像畫的定義是再現(xiàn)模特,再現(xiàn)描繪的對象,肖像畫形式語言的改變實際上暗示了藝術家對“再現(xiàn)”的理解的轉變。社會與科技的發(fā)展影響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肖像畫的形式語言,從完全展示的面孔到用各種手段遮蔽的面孔,肖像畫的發(fā)展也伴隨著藝術家對人的思考。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我們都有不同的身份,一個人同時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圖像遮蔽了人“唯一真實”的面孔,而繪畫通過面孔的遮蔽來揭露真實。
身處一個被圖像充斥生活各方面的時代,表象與真實越發(fā)雜糅,界限越發(fā)模糊,使我們越來越難以判斷什么是真實什么是假面,面孔如何被蒙蔽又如何得到展現(xiàn)。我們需要揭開所有遮擋我們面孔的幕布,才能充分享受到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