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麗
關鍵詞:語言扶貧;學齡前兒童;留守兒童;普通話習得
引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學齡前階段是關鍵期。如果兒童在這一關鍵期受到科學的語言教育,這將為他們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的通知》(360A18-13-2021-0003-1),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抓住幼兒時期的語言學習關鍵期,著力加強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普通話教育環境,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幼兒。”
研究表明語言和貧困有統計學關系,兒童比成人更易陷入貧困狀態。我們已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但為了防止返貧,我們必須要重視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語言扶貧問題。
一、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語言使用現狀
陜西省是全國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陜西省脫貧工作成效顯著。通過調查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語言使用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一)語言使用水平
學齡前兒童的語言使用狀況可分為以下四個水平,水平1:只講普通話、水平2:以普通話為主,有時夾雜陜西方言、水平3:普通話和陜西方言共用,公共場合用普通話,家庭成員之間用陜西方言、水平4:以方言為主,講普通話時口音較重。調查發現普通話習得在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中呈倒“U”型分布,各語言水平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水平3、水平2、水平4和水平1。
(二)語言使用范圍和頻率
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一般使用兩種語言:普通話和陜西方言。陜西方言的使用范圍最廣,頻率最高;普通話的使用范圍較窄,頻率較低。
(三)語言態度
大多數學齡前兒童依然具有較強的“母語情結”,學習普通話大多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果,對普通話重要性的認識還很不夠。
由此可以看出,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普通話習得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提升這一人群的普通話使用水平,必須重視其普通話教育問題。
二、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普通話習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
1.使用普通話的能力較差
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使用普通話的能力較差,具體表現為使用普通話時語音不夠標準,易受陜西方言語音的影響;詞匯匱乏;主動進行表達的能力較差。
2.普通話的使用范圍較小,使用頻率較低
在必要的公共場合如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學齡前兒童會使用普通話,但在日常生活中學齡前兒童一般對家人、朋友使用陜西方言。
3.語言態度有待改善
語言態度指人們對使用某種語言的意見。學齡前兒童學習普通話大多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果,對學習普通話持贊成態度,愿意接受普通話教育,但使用普通話的需求不高。
(二)原因
1.學校教育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基本沒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機會。幼兒園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這直接影響了學齡前兒童的普通話學習,且教師對學生心理、生理狀況的關注不夠,不利于學齡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2.家庭因素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多由祖輩看護。祖輩主要關注幼兒的衣食起居,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對幼兒的家庭教育重視不夠;祖輩基本都使用陜西方言,用普通話與孫輩交流的意識不強,這更不利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3.學齡前兒童自身
認知能力是語言產生的基礎,兒童的科學認知能力越強,國家通用語水平越高[2]。調查顯示這一群體的科學認知能力并不強。另外,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視。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祖輩又不善于溝通,容易導致不愿與他人溝通交流。
三、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語言扶貧策略研究
提高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普通話能力,不僅能為個人的發展奠定基礎,更有助于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起點,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儲備人才。
(一)加大對兒童語言學的研究力度
目前我國對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加大對兒童語言學的研究力度,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習得普通話的機制,更好地探索語言教學方法并運用到幼兒園教學中。
(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合力幫扶留守兒童
目前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的信息建設還很不完善,有必要開展信息排查;深入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活動,如定期開展夏令營、高校學子定點幫扶,優化留守兒童的語言環境。
(三)家校共育,提供寬松的語言環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確的家庭教育,學校又是教育的主陣地。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學校應與家長攜手前行。幼兒園要與家長多溝通,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家長也應改變教養方式和態度,認識到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多與孩子交流,及時向幼兒園反饋孩子在家中的語言表現。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語言素質
可以說,教師的普通話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普通話習得,幼兒園應規范對教師的普通話能力要求,定期開展語言教育培訓。教師首先要了解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等語音學知識,能夠在課堂教學和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提供普通話發音藍本;其次分析陜西方言和普通話語音系統的區別,對學生容易讀錯的語音予以預防;探索科學、有效的語音訓練方法。
四、結語
普通話具有最大的教育能量,儲存著最多的知識信息,是普及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文化力量。教育是語言扶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文章對陜西省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語言使用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語言扶貧策略。
參考文獻:
[1]韓娟娟.農村3-7歲留守幼兒普通話習得現狀研究——以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貝貝幼兒園為例[C].廣西大學,2018.
[2]李宇明.推廣普通話與扶貧事業[R].北京: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2019.
[3]王春輝. 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扶貧事業七十年[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51(4):33-39.
基金項目:該文為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陜西省貧困地區3-6歲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扶貧策略研究” (S202110722049) 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