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娟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進步,對于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由最新的課程標準來確定的,高年級學生文學素養和應用語言綜合能力也應當體現在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素養
引言:
小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對于三年級以上的語文來說,學生若想在語文測試中得到高分,對高年級語文學科素養的構建就需要老師跟學生共同探討提出問題,才能督促教育體制不斷地進步。那么如何讓學生了解學科的素養,并且讓老師也充分了解它并將它引導到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中,為初中語文打基礎,這是當前高年級語文教師要攻破的難題。
一、語文素養的培育
目前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大多數的老師更加關注的是自己的學生能否升上重點初高中,在教授課程中想法被束縛住,限制了引導語文素養。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知識,然而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語文基本知識的引導可以使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表達和溝通。但是,教師似乎更加重視學生的考試結果和班級整體的成績,這都是當今應試教育造成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固然重要,但是學生應該從老師那里學到更多的應試訣竅,用語文的文學魅力感化感知小學生,從而讓小學生主動地學習語文,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語文基本素養。
教師、家長和學生要形成統一戰線,家庭與學校要對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素養這一 目標達到充分的重視,目前看來,對提升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重視程度并沒有完全在小學語文老師中展開,教師在教授語文課程時,也只是把最基礎的字詞跟教學大綱中的教學點教給學生,沒有涉及代入情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家長在應試教育的 鞭策下,更加關注小學生的成績,而對于小學生的其他興趣統統不作為,而小學生自身比較單純,想法也比較簡單,意識也很薄弱,他們就會不得不接受這種理念, 從而導致他們自己也不怎么注重小學語文素養。
二、培育小學生語文素養要正確加強引導
新時代下,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領域使用多媒體教學。現如今,大部分的中小學課堂都充分運用了這一教學技術。在語文老師課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開國大典的電影與視頻,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祖輩經過多少困難才迎來了嶄新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天,舉國歡慶,直到深夜,北京還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想象,發揮創造力。在正確的學習文章《開國大典》上,枯燥的言語有時候并不能讓學生產生聯想,只有通過多媒體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親眼可見的程度,就更加會感同身受,從而就會有更多的情感可以表達出來,加上老師的一系列的引導,使學生明白我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就是開國大典,它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和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我國從此在世界上站了起來。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教育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曉得變通,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利用中外古今書籍等一些工具來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教授中,例如老師可以通過四大名著等具有代表性的書籍,展開朗讀背誦,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他們的知識面及語文詞匯的累積,對文字的熟悉度及感知能力,消化后變通為自己的言語來表達情感和實際應用。讓學生漸漸明白語文學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也是有深刻感悟的。通過這樣的書籍閱讀背誦,加深學生對所學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引導學員帶入角色之中,親身體會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僅說的是小學語文,更是所有科目。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讓他們自主學習,用心學習。自主學習這個心理的改變對于小學語文基本素養、學習興趣有著深刻的影響。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應該不斷創新自己的思維,不要總想著應試教育,要找尋到符合當前學生心理與生理健康的方法,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并且嘗試著用到語文課程教授中。在語文課堂中,老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課程的工作,鼓勵引導學生通過網上、古今書籍查找預習課程相關的語文知識,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沒有剛入學的孩子們稚嫩,他們有著好學和好奇的心理,語文老師便可通過他們的心理展開引導。課后作業是所有科目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課后作業的目的是鞏固今天學習的成果,復習語文的重點,也能預習次日的課程,為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所以老師可以用心布置語文課后作業,也能做到培養小學語文基本素養的作用。
結束語:
語文既是最基礎的文科也是最難的文科,小學老師在教授語文這門課時,應該發揮文科的特點,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引導工作。他們的文學修養與個人素養得到提升不僅要通過老師的教導還有語文課本中的文學著作,加上老師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提升了個人素養。這才是教育不斷進步的根本。
參考文獻:
[1]萬銀潔. 從課程出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J]. 江蘇教育研究:實踐(B版), 2018(4):7.
[2]孫元德.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思考[J]. 科學咨詢, 201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