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化學實驗;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1引言
現階段,中學化學實驗方法一般包括兩種,其一是傳統實驗法,即依托于實驗設備開展相關實驗活動,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觀察實驗現象,進而獲得相應的實驗結果,此種方式具備較高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但是有些實驗現象的持續時間非常短,學生觀察不夠深入。其二是多媒體輔助實驗,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圖形以及動畫來對各類實驗活動進行模擬,以此充分展現宏觀以及微觀過程,以便多次觀察實現現象。新時代環境之下,化學實驗教學應當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引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對傳統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改進,若想順利實現該目標,那么必須要加強實驗工作,引入更多的多媒體技術,確保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中學化學實驗,并從實驗過程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基于現代化教育理論的指導之下構建合理化、完善化的應用體系,對應用過程中的度進行精準化把控,以此獲取較為理想的實驗效果,將多媒體技術、中學化學實驗進行完美融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價值。
2多媒體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分析
2.1通過多媒體技術強化實驗教學的直觀性,解決化學實驗的重難點
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來講,涉及多項實驗,并且有些實驗非常的繁瑣、復雜,還有一些實驗具備一定的危險性,國內一些學校由于經濟條件方面的問題,并不能切實滿足實驗要求,所以不得不放棄一些實驗,導致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相對較差?;诖?,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開展分層次、分步驟的演示性實驗,對化學實驗教學之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妥善化處理,正確引導學生完成化學實驗。例如,當開展“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這一實驗時,由于一氧化碳是毒性氣體,在實驗過程之中存在較高的危險性,此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并講解一氧化碳的危險性,讓學生初步了解之后再開展具體的試驗。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實驗過程中發生危險事故的概率,同時還能夠使更多的學生了解以及觀察實驗過程,妥善解決化學實驗過程之中所存在的重難點問題,確保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更多的化學知識,改善實驗教育教學質量。
2.2基于多媒體技術模擬化學實驗,提升教學質量
學生若想學好化學課程,那么必須要注重演示實驗,當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演示實驗活動的過程之中,通常會受到學校教學條件的制約,因而實驗效果相對較差,并且一些后排的學生也無法直觀的觀察到具體的實驗現象。若引入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實驗過程,那么學生便可以利用大屏幕觀看屏幕中的實驗現象,也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同時還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在實驗學習方面的積極主動性。基于多媒體技術模擬化學實驗主要是指應用現代化技術對化學實驗過程進行模擬分析,以便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以及觀察實驗現象,是對傳統實驗化學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通過計算機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分析,對實驗操作過程中的要點進行深入化探析,并重復操作各項實驗,充分、全面的體驗錯誤操作之后的實驗后果,提升學生實驗操作的精準性。比如,當開展“金屬鉀與水反應”的實驗過程之中,若鉀塊相對比較大,或者鉀塊過大均會對后期的實驗現象產生影響,并且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而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之后,學生將會熟知鉀塊的選取量以及投放位置,可以確保學生在真實實驗操作的過程之中更加熟練,而學生也能夠更好的理解不同鉀塊對實驗現象所造成的影響,掌握所蘊含的化學知識內容,切實提升化學實驗教學質量。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開展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之中,把計算機輔助教學、傳統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并找出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可以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進而實現改善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燕,魏英勤,張永春,萬文珠,劉瑜.多媒體輔助CDIO模式提升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效果的探索[J].山東化工,2018,47(22):140-141.DOI:10.19319/j.cnki.issn.1008-021x.2018.22.062.
[2]李海燕,王靜,張夢針,柏?.網絡課程和多媒體教學在物理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18):152-154.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20.18.051.
[3]湯書華,李榮,楊云,聞燕,許公峰.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可視化和標準化模式構建[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40(24):45-51.DOI:10.13884/j.1003-3807hxjy.2018110059.
[4]宿艷,張永策,楊金輝,孟長功.現代教育技術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模式推廣[J].實驗室科學,2019,22(04):120-123.
[5]趙君,馬英沖,尹宇新,邵國林,閔慶旺.多媒體技術輔助物理化學實驗教學的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