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何青
音樂欣賞課是通過音樂作品感染學生的,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不僅要讓學生感知音樂整體情緒表現,更要通過對樂曲結構把握來加深對音樂的記憶和認知。因此,千變萬化的手段,令郎滿目的方式,都在欣賞教學課堂中變化著出現。但是,筆者在觀摩大量優質課和名師課堂后,發現欣賞教學中有一種欣賞方法一直潛移默化的隱藏在課堂中,那就是“結構教學法”。唯獨他們出現的方式和形式不一。所以說,“結構教學法”是欣賞音樂中為之重要又常見的教學方法,對音樂欣賞的內容有著其運用價值和意義。通過卡片式、圖形譜、動作型三類具體的方法,不同的音樂結構,采用不同的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音樂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欣賞課堂中真正的教學效果!
一、“結構式欣賞”教學的概況——一種高效的音樂教學手段
沿著音樂的結構感知、體驗音樂是欣賞音樂的最好方法之一。
(一)知其由來,方懂心意——“結構教學法”的緣起
在日新月異的教學時代,結構教學法,也被普遍并大量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音樂欣賞課堂,更是有著引領作用。雖然形式和方法多樣,但“結構教學法”仍是其中為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手段。音樂作品欣賞,根據音樂作品結構,結合結構教學法,讓學生對其結構有著清晰的系統線條,再在結構中感受音樂文本的特點,感知旋律和節奏,體驗音樂情緒,達到音樂享受!
(二)解其精華,游刃有余——“結構式欣賞”教學法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充分有效運用“結構教學法”,深入研究和歸納音樂作品的結構,根據該音樂作品的各個組成部分和段落(樂句和樂段),展開一系列對應的方式方法的設計,幫助學生更好的去了解音樂掌握其結構,并從中感知音樂內在的旋律節奏情緒等要素,更清晰的記憶作品,更完整地表現音樂。即音樂欣賞課堂中有效運用“結構教學法”。為了方便筆者在后面文章中的運用稱呼,因此將這種方法簡稱為“結構式欣賞”教學法。
二、各類音樂作品的具體形式——認識不同的音樂結構分類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結構就是體現音樂時間進行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理清結構才能完整地理解音樂。音樂的結構就像是一篇文章,只有懂得了每句話的意思,才能理解每段的意思;只有懂得了每段的意思,才能理解全篇的意思。音樂也是這樣,了解了樂曲結構特點,邏輯關系,對整首樂曲的感受、理解就會更加深刻了。音樂是怎樣開頭的,中間如何發展,結尾又是怎么變化結束?了解其結構,掌握其結構,才能更好表現音樂,表演音樂。
(一)“一段體”結構
一段體(A曲式):只有一個樂段構成的樂曲結構,叫一段體。一段體一般只有一個音樂形象、一種意境。由于它簡單、精煉,最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二)“兩段體”結構
兩段體(AB曲式):由AB兩個對比的、性質不同的的樂段構成的形式結構。兩段體的第一段通常具有陳述的性質,是情緒的鋪墊。第二段往往在形象上、調性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情緒的高潮。AB曲式的兩段體是最常見的一種歌曲結構方式。
(三)“多段體”結構
多段體:在一首樂曲中有多個樂段,按一定的順序排列。
三、“結構式欣賞”教學的運用——“結構式欣賞”的策略運用
運用“結構式欣賞”教學方法,通過具體豐富的變化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感知結構和內容,在聆聽中品味音樂!
(一)卡片式方法,把握結構,樂曲段落清晰明了
卡片表示法可以在小學低中高年級音樂學習中運用。學生自己或由老師為學生準備好卡片,每一個樂段開始時由學生舉起卡片表示,當一個不同的樂句或樂段出現的時候,學生舉起不同卡片表示。卡片只是作為一種道具形式呈現,具體卡片上的內容要根據每首作品特點結構進行具體設定,不僅豐富了卡片的多樣化形式,更具有針對性教學引導和指導,對樂曲的結構更有了非常清晰的線條脈絡。
(二)圖形譜方法,掌握結構,音樂本體盡情激發
圖形譜是利用圖像、記號和文字的方式記錄樂譜。它雖不表示某個具體音,卻能表示構成音樂旋律、動機或音樂結構。具有形象、生動、簡潔的作用。音樂是瞬間即逝的聽覺現象,當我們靜心聆聽并了解音樂內部結構時,才能走進音樂、聽懂音樂。圖形譜以鮮明、簡潔特性成為教學中分析音樂結構的有效手段。
(三)動作型方法,表演結構,聲情并茂演繹情境
1.編創形象動作,扮演角色,體驗樂曲內容
音樂,包含了無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個別樂曲,它都有特定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小學生,這些豐富的形象如果能夠通過編創特定動作,形象肢體,身臨其境去感受,相信對樂曲的了解和感知會更加深刻有趣。因此每個樂段的角色扮演參與,讓結構更清晰,角色更走心。
2.融入聲勢律動,抓住節奏,感受核心要素
聲勢律動是指利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手、腳、指、膝蓋、臉、胳膊、耳朵等,按一定節奏發出聲響為音樂伴奏,獲得更加飽滿印象和豐富的效果。律動的加入讓學生真正從音樂中感受和體會,動起來是一種最貼切喜歡的方式。抓住樂曲主題樂段的特定節奏,那么每次主題樂段一旦出現,學生的節奏感就油然而生,對樂曲的結構立即清晰。
3.模仿演奏姿勢,聆聽樂器,體驗音樂魅力
器樂作品是音樂欣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器樂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欣賞樂曲、分析樂曲的能力。器樂作品是純音樂作品,沒有歌詞的輔助,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和豐富想象更為有利。因此,老師借助樂器的一些演奏姿勢和手法,讓樂曲更加形象生動,聆聽清晰。
四、結束語
運用“結構式欣賞”,不只是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結構,還要通過認識結構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理性的感知,在結構中感知音樂內在的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感性地聽賞與理性地感知結合起來,從胡達到理想的欣賞境界。音樂是快樂的,學習音樂更是有趣的,如何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又能夠記住音樂感知音樂,“結構式欣賞”就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和途徑,沿著音樂的結構,去感受、去體驗、去律動、去暢游,無形之中就將音樂要素激發出來,學習到位,真正達到了欣賞的教學目的和效果,實現完整性地聆聽學習,在聆聽中去感受品味音樂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