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龍飛 吳冬梅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階段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悅的情緒等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為幫助幼兒們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幼兒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他們積極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繪本;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情感
根據幼兒各年齡階段特征,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也應當有所變化。根據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實際與心理健康呈現的顯著特點,選擇針對性繪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一、利用繪本開展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體驗為主,幫助小班幼兒克服懼怕心理
從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實際與年齡階段特征來看,我們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多采用色彩豐富、更能吸引幼兒眼球的繪本,使他們能夠更全神貫注地集中于繪本中的故事,用眼睛感受世界。因此,在針對小班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我們應更側重于主要以體驗形式為主的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路徑切入:
首先,營造閱讀氛圍。比如,我們以繪本《不怕看醫生》進行了小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讓幼兒知道生病了要去看醫生,了解看醫生的注意事項、心理準備,以此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習慣。根據繪本的內容,放置相應的醫生、護士、各醫療器具等的投入,在教室的布置上也更傾向于仿照繪本中的就醫環境,給他們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次,挑選適合的繪本。《不怕看醫生》繪本故事情節較為簡單,因此開展難度不大,而且色彩豐富。像醫生、護士等更生活化的人物也更能吸引幼兒的眼球,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
最后,鼓勵幼兒表達。小班幼兒有能力獨立閱讀,在他們閱讀完成后,我們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評價。這樣一來,更能提升他們的自身體驗感,使其變得更活躍,心理更健康。
(二)情景表演,助力中班幼兒掌握交往方式
情景表演,作為一種幼兒教育的有效方式,將其與繪本教學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彰顯繪本教育的趣味性、教育性及互動性,能夠收獲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情景表演的方式,往往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表演與理解能力。因此,該方式。更適合于中班階段的幼兒心理能力特點。通過一定的音樂、場景、相關道具的輔助,真實再現繪本中的內容,引導他們在情景表演的過程中,通過對自身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去體會繪本中故事的心理感受。
例如,我們在針對中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繪本《好朋友,跟我走》。中班幼兒在交朋友方面顯現出了極顯著的特點,如他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東西、有類似的興趣愛好。但是,受其年齡與交往水平的限制,他們在交往活動中又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此,我們展開了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活動,讓他們了解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夠良好溝通,處理小毛病,體驗與朋友相處的快樂。針對繪本小胖熊與其他小動物之間的溝通與人際交往,我們選取了幾個幼兒,讓他們挑選并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我們發現幼兒在整個表演過程當中非常投入,最后,我發出疑問,“小朋友們,如果以后你的好朋友喜歡的玩具不給你玩,你會怎么處理?”讓他們通過在角色扮演中收獲的經驗教訓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引導,讓他們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
(三)劇本創編,攜手大班幼兒正確處理情緒
針對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他們成長發展的不同階段。在針對大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我們更傾向于劇本創編與繪本表演結合的形式,讓大班幼兒表演、展示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將幼兒的生活、學習、游戲等各教育領域與繪本進行結合,從內容出發,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例如,針對大班幼兒,我們選擇了繪本《我不想生氣》主要目的在于讓幼兒知道生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但會給人帶來不良影響,讓他們在劇本創編中學會并嘗試調節生氣的情緒,愉快地與他人相處。在劇本創編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進行適時的引導,讓他們更好地合作。在排練的過程中,幼兒門語言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表演作為一種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創作形式,讓幼兒們全身心投入到繪本中,主動了解繪本的內容,他們還會將自身的固有經驗與表演的新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共同作用于繪本內容,身臨其境感受小兔子的心理變化,體驗生氣帶來的不良影響,感受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逐步懂得克服這一不良情緒,了解正確調節情緒的重要性。
二、利用繪本開展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與經驗
效果分析:
其一,保障了幼兒的心理健康。繪本內容積極向上,在一次次的體驗與表演過程中,故事內容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幼兒的心理及性格。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慢慢變好,情感能力的表達也有所提高。
其二,提升了幼兒的心理意志力。幼兒們在閱讀繪本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并通過對內容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情緒控控制能力,心理也慢慢變得越來越強。
其三,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幼師在與幼兒共同學習與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構建了良好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們的心理素質承受能力;行為習慣也有極大的改善。
經驗分享:
首先,教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幼兒受到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感染,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向發展。其次,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后,建立有效的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或制度。以體系化、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學合理地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合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他們的健康成長。
從心出發,守護幼兒心靈。在幼兒心中撒下一顆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種子,并用心呵護,真正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陽光下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幼兒園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需要社會、家庭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參與,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這樣才能收獲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吳靜燕.讓繪本走進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課[J].現代教學,2018,No.414(19):63-64.
[2]梁麗媚.淺談如何運用繪本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J].廣東教育:職教, 2016(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