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芳
(儋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海南 儋州 571700)
“服裝結構制圖” 是介紹服裝語言的課程,與實踐生產聯系緊密,可多層次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畫圖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相關教材的前半部分是與服裝結構制圖有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這些理論知識乏味,不適用實際生產,如果教師僅向學生簡單地傳授這些理論知識,學生不僅聽不懂,還會逐漸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服裝結構制圖” 教材展示的是一些平面圖,但最后成品呈現的是立體效果。將平面繪圖過程與后期的立體成品聯系起來十分困難,更何況每一個人的習慣和體型不同,由此可見,服裝結構制圖具有靈活性和可變性。
“服裝結構制圖” 課程的教材講究步驟的連貫性,從知識層面來看,理論性也很強。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順序,學生很容易感到乏味,進而在以后的實際操作中產生較大的難度。該類教材在編制上與學生的認知不符,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職院校大部分學生有一個通病,即在學習過程中急于求成,而學生在學習時只了解淺顯的知識,不知道理論知識的由來,如在學習 “服裝結構制圖” 時,對所學內容一知半解,掌握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后便不再繼續鉆研。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繼續使用傳統的灌輸式方法,學生的興趣便很難激發,整個課堂氛圍會變得非常沉悶。
在 “服裝結構制圖” 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具體內容和章節按部就班地教授理論知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非常生硬,導致學生無法從多個角度深入了解結構制圖相關知識,這不僅制約了學生全面發展,還阻礙了他們自我探索和創新的道路。 “服裝結構制圖” 是一門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識體系后,才能熟練操作。因此,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素養,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服裝結構制圖” 是中職院校服裝專業的基礎性理論課程,同時也是專業的重難點內容。課程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實踐動手環節的相關訓練,將原本生動形象的課堂變成了呆板、單一的課堂。另外,隨著現階段服裝行業的迅猛發展,中職傳統的制圖課程無法適應教學要求,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在中職服裝專業中,結構制圖與縫制工藝聯系緊密,在實際教學中可將二者良好地銜接起來,利用縫制工藝對服裝合體性、造型創新性的要求,建立一種邏輯性、形象性思維并存的服裝制作理念,讓學生對比和了解服裝制作 “二維” 與 “三維” 之間的差別和關系[1]。最好由同一個教師負責兩門課程,并根據實際情況將二者銜接起來,使二者的授課進度保持一致。服裝設計結構合理性、制圖科學準確度、數據使用精準度、版型美觀度都要通過樣衣進行檢驗(圖1),因此,必須保證學生熟練掌握剪裁、設計、整燙、縫紉等工藝,培養其從事服裝制作行業的基礎能力。

圖1 女裝實用原型衣片結構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多樣化、創新性教學方式,如探究式、啟發式、實驗式和研討式等模式,正確處理理論和實踐制作的聯系,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性。教師可采用講練結合、現場演示、同步聯系的教學形式[2],要求學生當堂熟練掌握人體結構、造型設計等方面的關系,根據不同人群的體型和潮流設計改正傳統制衣在樣板、制圖方面的缺陷,培養學生對人體運動、人體曲面、造型結構關系的感知,引導和啟發其創新意識。例如在講解 “上衣中袖肥和袖山的關系” 時,如果袖山高且袖肥小,上衣袖子的活動量也就越小;袖山低且袖肥大,則袖子活動量大。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設計的衣服,并拿出一件寬松襯衫(男)和一件貼身西裝(女)供學生觀察和討論,并上身感受,利用理論知識進行闡述,可提升教學效率。
在結構制版的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人體的熟悉度、觀察能力、效果圖設計能力、分析服裝款式的能力以及在限定時間內對打板速度、造型放松量、局部比例等的判斷能力[3],糾正學生的操作誤差,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制圖和制作的能力。啟發式教學模式能將專業的新舊知識良好地串聯起來,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思維銜接起來。
4.3.1 導入環節
在 “服裝結構制圖” 的導入階段,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和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利用課程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特點,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開始時,可通過講解服裝熱點話題,如明星機場秀、街拍、雜質圖片等,并借助多媒體設備配備一些視頻、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欣賞這些時尚服裝,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
4.3.2 授課環節
在授課階段,教師需著重把控好教學進度及趣味性,切忌只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應利用輕松通俗的言語,配備短視頻、圖片等課件資料,創設相對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
4.3.3 模擬練習階段
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可設置一些簡單的模擬實驗,將課本知識同實踐良好地結合起來,不斷滲透和補充更多的細節。在學生動手實踐前,向學生說明實踐要求和標準,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保持更高的創作熱情。例如在領子的設計上,學生可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創新,并在此過程中與同學一起比較、共同努力。
4.3.4 探索創新環節
課程結束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結構制圖知識和實踐基礎,此時教師需提供實踐機會供學生自主練習,經過重復訓練后,學生可更加牢固地掌握相關技能。此外,教師需鼓勵學生創新實踐、自主研究和思考,允許學生對教材理論提出異議并闡述自己的想法。
4.4.1 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
利用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和微課、CAD等多元化教學手段[4],向學生展示更豐富的制圖內容與資料,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成品樣衣、款式圖等展示出來,將抽象設計同直觀形象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服裝制圖的抽象性知識。利用微課教學技術,將一些知名的服裝走秀、設計師介紹及其設計制作過程展示出來,利用教學網站上傳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相關專業與課程,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同時,這種多樣化教學還能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重播、快進課件內容,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知識。
4.4.2 多樣化課內外實踐活動
為增強服裝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可組織多樣化實踐活動。在課內制圖活動中,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不同種類的樣衣,并由學生現場畫出,重點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外活動則是由學校舉辦各類服裝制圖比賽,讓學生積極參加。另外,學校還可邀請臨近院校服裝專業的學生與本校學生互動交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邀請一些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來校開展講座,并設置實踐課程,組織學生觀摩制圖方法,提升其制圖實踐能力。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校企合作是促使其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有效途徑[5]。當前,很多中職學校都已開展了校企合作模式,每屆學生會在第三學年進入企業實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對學生后續走入社會,自行尋找適宜的工作大有裨益。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必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中職學校應進一步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例如在學生開始實習之前,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明確學生的實習意向,這樣在安排學生實習時會更有針對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就會更加勤奮努力,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會更為顯著。
在中職院校的 “服裝結構制圖” 教學中,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手段開展教學,同時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實踐訓練和實習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制圖技能,提升服裝專業學生的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