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大豐鎮大豐街第二小學(530599)莫芳梅
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及運算的直觀感悟。這句話界定了“數感”這一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更突出“直觀”。那么,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通過有效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數感呢?下面,筆者以“億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筆者翻閱了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教材,發現這三版教材都借助計數器,數形結合,讓學生在直觀的圖示中體會十進制原則。
從人教版教材對“大數的知識”的編排來看,“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對數的概念的擴充。人教版教材提供了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部分地區的數據、1億名小學生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等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活動方案來開展教學,使學生對億以內的數有深刻的認識。
億以內的數是學生在認識萬以內的數之后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他們對大數有一定的認識,對大數的組成、計數單位、十進制原則有些了解,這些認識都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為了精準把握學情,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筆者與團隊成員共同設計了以下前測題。
(1)利用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填一填。
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
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
(2)按要求在計數器上撥數,再將數得的數依次寫出來。
一個一個地數,從996數到1003。

十個十個地數,從960數到1010。
(3)3265是由()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組成的。
(4)2597100是()位數,2在()位上,表示2個(),9在()位上,表示9個()。
(5)搜集生活中的大數,并寫下來。
筆者對授課班級的55名學生的前測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如表1。

表1 55名學生的前測情況
通過前測筆者發現,學生對數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以及數位的意義都掌握得不錯,但是,他們會混淆數位和計數單位,缺乏關于大數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大數,以生活中的大數作為學習素材,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存在的意義。
教學目標:(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和“億”這些大的計數單位,理解數級、掌握數位順序表(億以內);(2)讓學生了解各計數單位的產生過程,發現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位值的含義;(3)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滲透類比、數形結合思想,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讓學生建立“十萬”“百萬”“千萬”“億”的概念,歸納并理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教學難點:讓學生區分數位和計數單位,理解位值。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但時隔一年,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忘記了,因此,在教學新內容前,筆者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境:我校學生在操場上做課間操,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名學生?學生在簡單的真實情境中進行合理估算。隨后,筆者出示準確數——2609,并進行復習:2609是()位數,數字2、6、0、9分別在哪一位上?各表示什么?
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忽視估算的價值,則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缺乏靈活性,這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估算,能夠培養學生的數感。學生估算后教師再出示準確數,能喚起學生對計數單位、數位、位值等相關知識的記憶,為新知的學習做鋪墊。
本課包含計數單位、數位、數級、進率、位值等多個知識點,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呢?筆者認為,以問題引領學生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1)以形助“數”,認識計數單位
特級教師曹培英曾說:“數感,是數出來的。”計數單位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借助計數器,讓學生從10000開始,一萬一萬地往后數。
[片段1]
師:老師撥珠子,同學們來數一數。
生1:一萬,兩萬,三萬……九萬。
師(停下來):再往后數是多少?
生2:十萬。
師:萬位滿十了怎么辦?
生:向前一位進1,也就是向十萬位進1。
師:是的,數著數著,我們就發現了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十萬。請大家十萬十萬地往后數,看看能不能發現新的計數單位。同桌合作,完成探究單(如圖1),開始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
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陸續發現了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也經歷了這些計數單位的產生過程。數數是初學者理解數的概念的基礎。學生經歷撥、數、思這三個過程,發現了新的計數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學生從撥珠子到數數,逐漸理解了計數單位的產生過程,感悟到數的意義,數感就在數數的過程中培養起來了。
(2)自主探索,認識數位
學生已經認識了計數單位,那么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數位。筆者為學生準備了寫有億以內的數位的卡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學生很快就擺出了數位順序表。
[片段2]
師:想一想,億位后面的數位會是什么呢?
生1: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
師:你能給你認識的數位分組嗎?
生2: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為一組,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為一組,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為一組。
師:沒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是億級。
師:在90600006這個數中,千萬位上的9表示什么?
生3:表示9個一千萬。
師:你能像老師那樣提問并回答問題嗎?
生4:在90600006這個數中,6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
生5:有一個6在十萬位上,表示6個十萬。
生6:另一個6在個位上,表示6個一。
師:為什么同樣的數字,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呢?
生7:因為一個在十萬位,一個在個位。
師:是的,同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樣。
一些教師認為,數級是既定的數學知識,不需要探究,但是筆者不這么認為。其實,數級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教學時應該先讓學生發現數級的排列規律。課堂上的問題從概括性問題到具體性問題,從基礎問題到拓展問題,照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認識位值的時候,筆者讓學生互相提問,實現了生生互動。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自主構建數位、位值、數級的概念。
(3)遷移認識,總結進率
學生經歷了探究活動,對數有了一定的感悟,但這些感悟還是比較模糊的。因此,每一個環節結束之后,教師都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理答,再小結。
[片段3]
師: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不會表達)
師: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接下來呢?
生1:10個一百是1000,10個一千是10000……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2: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學生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而是引導學生慢慢發現,這有利于學生深刻認識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牢記“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這一概念。
(4)鞏固練習,深化數感
鞏固練習不僅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
本課練習設計如下。
①判斷題。
萬級的計數單位有萬、十萬、百萬和千萬。()
數位就是計數單位。()
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都是數位。()
在50505這個數中,三個5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
②在計數器上撥珠子。(同桌合作,一人撥,一人數)
一萬一萬地數,從96萬數到103萬。
十萬十萬地數,從70萬數到100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8000萬數到1億。
③尋找生活中的大數,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課后寫成一篇數學日記。
第①題是判斷題,也是基礎題,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位、計數單位等知識。第②題是提升題,讓學生合作,從撥珠子到數數,手腦并用,在數數中鞏固基礎知識,深化數感。第③題是開放拓展題,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大數,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發現大數的秘密,再把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5)挖掘生活素材,升華數感
本節課,筆者除了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還引入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體會1億有多大。
[片段4]
教師展示課件內容:
1粒米很小很小,但是1億人每人節約1粒米,夠一個兒童吃8年。
1滴水很少,但是1億人每人節約1滴水,夠一個村莊的人用一個星期。
1元很不起眼,但是1億人每人節約1元,就是5000名貧困生10年的學費。
師:同學們,看了這些數據,你想說什么呢?
生1:從現在做起,珍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元。
生2:積少成多,我們不要小看了一滴水。
生3:我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其實,數學課堂就是要實現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學生為這個素材感嘆的同時,更加堅定了要珍惜生活中的點滴的認識,數學文化浸潤于心,數感再次得到升華。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但教學時不應只用教材,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因此,我們應當尋找生活中的大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有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脫離實際生活。”因此,教師應該發掘生活中的大數,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讓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