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珍
摘要:生物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批判、猜測、論證、應用的循環過程,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感受批判、猜測、論證、應用的過程,從而實現教學活動與學科特點的統一。筆者認為,這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加深對相關生物學概念的認知、發展學生科學能力,并使他們充分感受學科魅力與學習的樂趣。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就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的現狀及有效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現狀;有效策略
著眼于全體學生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形成構建課堂,促進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每一名教師的責任,初中生物教師要在教學生物核心概念的過程中關注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情趣、能力、需求的一致性。因此,下文針對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中的普遍問題,提出幾點關于生物教學模式構建的新思考啊,希望借此討論教師如何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促使學生在探究、反思、總結過程中加深對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掌握高效學習生物課程的方法。
一、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中的普遍問題
(一)學生機械記憶
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初中生物核心概念,從短期看學習學習效率較快,他們利用幾分鐘時間就可記住目標知識點,但是從長期來看學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知識,并且難以在之后的學習中準確把握知識點。對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學生學習其他生物學知識時,難免出現思維混亂。比如,學生學習植物細胞的相關概念時,僅僅是對植物細胞的特殊結構進行機械背誦,而并未從細胞功能的角度對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整體、深入地理解,那么學生在區分動植物細胞結構時就會容易出現思維混亂,難以正確區分二者的情況。
(二)概念本身抽象
初中生物知識涉及大量的概念、現象、規律,是人類觀察生物現象之后所提煉、總結到的知識精華,相對而言比較嚴謹和抽象,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初中雖然學習了一部分生物學知識,但是教材中所介紹的很多內容仍然比較陌生,如果教師僅僅是將知識點講透,而不引導學生探究其中所蘊含的思維邏輯,很多學生就會將生物知識與現實世界分離開來,繼而形成生物知識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片面認識。所以,初中生物教師應在課堂上教導學生生物知識,培養學生生物思維,而不能是一味地教教材。在講解生物核心概念時,生物教師要對教學語言與過程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其貼近本班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生活體驗,從而能夠激發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研究生活現象的興趣。
(三)教學方式脫離生活
生物知識源于生活,是對一類生命現象的理性探究,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認知聯系緊密,但是初中生物教材的編寫需要照顧的學習主體比較多,在針對性上有所欠缺。部分學生日常所見與初中生物教材中所引用的案例往往差距較大,因此難以通過案例形成對生物核心概念的清晰準確認知。此外,部分初中學校實驗條件較差,很多生命過程與結構難以呈現,很多實驗活動不能開展。此時,學生僅能夠依靠教師語言與課本上的圖文介紹對相關核心概念中所提到的內容加以想象。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生物學概念,那么對相關生物學知識的掌握是機械的,難以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學習的樂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不高。在教學這類生物知識時,初中生物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直觀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或者信息化技術模擬生命現象與結構,去理解陌生、抽象的生物概念。
二、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對策
(一)構建教學情境,加深學生記憶
對生命過程的主動探究,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初中生物核心概念,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必要過程。教學情境是對學生的無聲引導與有效啟發,其作用已經得到實踐的驗證,為了啟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深入思考,引導其主動探究生命過程,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學習能力,通過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加深其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教學《第1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借助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功能實現的角度理解細胞的基本結構與概念,從而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收集學生體育運動照片與動物細胞顯微結構制作成電子課件,將學生思維帶到運動與細胞結構的微觀情境中,引導學生從生物學角度探究“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其次,順應學生思路繼續探究動物細胞結構特點及其與生命活動的關系,引出對關于動植物細胞區別的討論。教師將學生發言整理成思維導圖,分享到智慧課堂系統,幫助學生進一步清晰知識框架,通過動植物細胞結構對比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再次,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細胞概念定義方式,并將相關要點整理到思維導圖中,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將問題情境與思維導圖教學結合起來共同應用到課堂上用以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對細胞概念形成深刻、清晰的印象。
(二)利用項目式教學,輔助學生理解
將學生思維引入對生物核心概念的深度學習,是初中生物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過程。為了突出學生在生物核心概念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將深度學習理念合理滲透到教學中,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將具體生物核心概念設計成學習項目,借助學習項目改變學生角色、提升學生參與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教師可以采用講授與項目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性狀、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等概念進行探究,促使學生在相互合作與自主探究中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首先,通過親子相貌上的異同引出關于遺傳和變異的討論,為學生設計項目主題,促使學生將遺傳和變異的相關知識放到具體的生活現象中加以理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主題自行搜集資料,資料來源可以是教材、教師制作的教學資源庫以及網絡。其次,學生圍繞項目主題以及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所產生的疑問提出問題。教師總結學生提問,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詳略處理。再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教師講解為基礎完成自主學習項目,嘗試探究本節課所涉及的生物概念。當學生對生物概念理解達到一定深度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相互分享觀點,促使學生在組件討論與辨析中加深理解。最后,根據整體教學內容安排與教學目標設計,引導學生串聯本節知識,幫助學生把握不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促使其形成知識網。
(三)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學科思維
生物學研究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從宏觀上來說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微觀上而言可以訓練人類個體的思維能力初中生升學習生物核心概念是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是以獨特視角認知生命活動,逐漸培養自身學科思維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開展生物學研究的基本能力與興趣,促使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為了實現相關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對教學方式進行生活化處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理解生物核心概念。
例如:在對《第3節人體免疫》這一節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靈活掌握以從生活中的免疫工作入手,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靈活掌握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概念,促使他們站在生物學視角看待人類免疫工作。首先,教師收集圖表與數據,通過相對直觀化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乙肝患者與乙肝疫苗的接種率變化曲線的數量變化關系,引發學生對免疫預防工作的深思。其次,與學生討論學校組織過哪些疫苗接種活動,并讓學生在紙上寫出來,促使學生通過身邊的免疫工作理解其意義。通過兩個生活事例,學生已經對免疫預防形成起初步認識,此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對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定義。再次,讓學生結合自身體會談一談對免疫預防的認知,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深入理解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概念。為了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場小辯論賽,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相關概念進行探究。
(四)轉變教學思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在部分教師看來,能跟著教師的思路理解教學內容,就已經是十分有效的學習,這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名教師傳授知識的責任心,也暴露出以“教”為中心教學觀念。新課改理念下,初中教師不妨轉變思路和角色,將以學定教理念融入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充分依靠自己能力開展探究性學習。
例如:在講解《第4節蒸騰作用》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一組幻燈片為學生展示一天中不同時刻的植物照片,并提問學生:“為什么夏季的植物會出現中午打蔫,而第二天早上又恢復正常的顯現?”關于這個問題,初中生可以結合常識和生物學知識積累,給出很多不同答案,教師要將學生回答整理到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從植物生命活動的微觀角度思考答案。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借助和網絡尋求答案,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其次,教師為學生呈現關于葉片的氣孔電子圖片,促使學生對蒸騰作用原理形成進一步認知,此時教師再引出教材對蒸騰作用的定義,學生的理解難度相對較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積極討論、認真觀察不斷深化對相關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促使學生從生物學視角理解生命過程與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性生活體驗深度理解生物學知識,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初中生物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耐心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借助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生物核心概念。
參考文獻:
[1]張云柏.淺談初中生物概念教學中深度學習質態的構建[J].初中生世界,2021(48):44-46.
[2]朱瑞.基于核心素養的大概念生物實驗教學[J].文理導航(中旬),2021(11):49-50.
[3]林春瓊.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學[J].文理導航(中旬),2021(11):55-56.
[4]周冬芳.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文理導航(中旬),2021(11):60-61.
[5]馬華章.初中生物教學中概念教學理念的體現[J].新課程研究,2021(24):135-136.
[6]夏小勤.把握關鍵詞語,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效率[J].天津教育,2021(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