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芳
摘要:本文探討的良好行為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的習慣、樂于鍛煉的習慣、健康閱讀的習慣、規范使用電子產品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要想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從生活點滴入手,循序漸進,并且對其日常習慣進行嚴格的約束,以榜樣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同時還要把新形勢下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下將根據中小學“五項管理”規定及“雙減”政策的要求,對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分析。
關鍵詞:行為習慣;教育;漸進;約束 ;激勵; 學校;家庭; 社會
前言: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征。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的認知教育以及養成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有益于孩子未來對良好行為習慣形成一種自動的傾向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有助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格。小學階段正是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基礎階段以及重要階段,教師需要從德育方面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一、從生活點滴入手,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
拿破侖說過:“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良好行為習慣決定了人的個性,并以此判斷人的命運。良好行為習慣不僅僅是自主化的動作或行為,也是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所以要想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就必須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開始。
例如:加強小學生的睡眠管理,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小學生睡眠時間不得低于十個小時。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開始,立足于廣大小學生生活實際,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利于打好基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嚴格約束與循序漸進相結合,養成樂于鍛煉的習慣
行為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所以要想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堅持嚴格約束與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循序漸進需從細節入手,可根據實際情況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進行訓練,把行為習慣的工作抓細、抓實。
例如:一些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需要嚴格約束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對于養成學生樂于鍛煉的習慣,首先可以進行強制性體育鍛煉,保證學生一定的體育鍛煉時長。低年段每周四課時,中高年段每周三課時,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適量放松活動,讓每個學生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學習運動常識,做好自我保護。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運動項目,使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愛上運動,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三、激勵機制與榜樣作用相統一,養成健康閱讀的習慣
要想促進學生良好健康閱讀的習慣,需要激勵機制與榜樣作用相統一。教師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了解獎勵對于小學生的激勵作用,無論是口頭的表揚或者實際的獎勵。所以對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及時的給予肯定與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學生的行為自主傾向性。但經常性的表揚容易造成學生的自滿心理,反之又不能及時的給予學生警醒。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利用榜樣的引導作用。榜樣其實起到一個帶頭作用,也就是當有人做了正確的事情后,他人就會被他的所作所為影響,起到一種無時無刻不在的潛在的影響。
例如:對于養成健康閱讀的習慣就需要激勵機制與榜樣作用相統一。學校應大力倡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行為,建立閱讀激勵機制,開展讀書交流會并對突出師生進行表彰。同時,在讀書交流會中,可根據交流會中的發言和讀書筆記的展示中評選出閱讀標兵,加以表揚,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可以營造良好閱讀習慣的氛圍,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培養。
四、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相契合,規范使用電子產品
要想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新形勢下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相契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教育的場所,不可忽視環境對于塑造學生的影響。對于一些文化程度的偏低或者認知不太清晰的家長進行溝通,以避免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在社會這個教育場所中,社會作為“風向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導向作用。社會應營造“健康生活、好學上進、文明有禮、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優良習慣主導的社會氛圍,以形成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導向作用并為學生終生學習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相契合,才能實現學生的“知行合一”。
例如:規范使用電子產品則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發揮作用。學校方面,原則上學生個人手機、電話手表不帶進校園,家長要求帶通訊設備的,需向校方提出申請,同意后方能帶入校園,入校后要關機由班主任統一管理,放學后才能領回,通過班會、心理輔導、國旗下講話等加強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地對待并使用電子產品及網絡;家庭方面,家長嚴格監督,控制學生合理的手機使用時間,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社會方面,社會不支持學生過多的使用手機,對于一些娛樂性質的軟件,企業可以更多的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或者縮短其使用時間,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合力。
五、課內外雙項輔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就需要有技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教師在教授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基礎之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以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之外,還可以開展課后在校輔導,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引導其自主學習,克服學生在家寫作業拖拉,易于干擾,自制力不強,沒人輔導等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使這種思維方式內化于心,從而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總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可以左右成敗,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為了學生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適應中小學“五項管理”規定及“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應注重德育效果,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花英.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討[J].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0(4):21.
[2] 陳佳佳.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淺談[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6):246.
[3] 曹光.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 讀與寫,2020,17(28):31.
[4] 王秀錦. 知”書”達禮 ——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 語文課內外,2020(6):302.
注:2021年福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課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 ?FZDY202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