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寧
小學階段學習語文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務是什么?就是語言經驗的積累。豐富語言積累可以發展思維、細化情感、豐富感悟、提升審美,還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要實現這個任務,小學階段的閱讀課教學是必要的途徑之一。盡管閱讀課的形式不一,方法多樣,但最重要的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習有實效,有效率,有成效。要使閱讀訓練高效,閱讀課有吸引力,在以下三方面須妥善處理。
一、閱讀教學要去繁冗、抓本源
統編語文教材,不管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不管是教師講授還是學生自讀,教師都要目的明確,緊緊抓住單元語文要素,授課時緊扣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教學目的要去繁冗、抓本源,注重一課一得,切忌分兵出擊。
去繁冗、抓本源,可以說是語文教師的共識,然而在實際授課中,課上得糊成一片,目的不清晰,要求繁多,卻是很多閱讀課的通病。究其原因,大多是忽視了教材中的單元語文要素,忽視以語文要素為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于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課文內容牽著鼻子走。什么都不舍得摒棄,美詞佳句要講解,修辭方法要點撥,寫作方法要分析,最終導致目的不明確,目標難達成或大大沖淡,學習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
課文是學習語言的載體,每篇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的有機結合體。小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積累語言,最終達到語言文字的應用。正如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所說: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就閱讀教學而言,內容十分豐富,知識點、訓練點繁多,不能期望在一篇課文、一堂語文課中解決所有的問題。應抓住本源,即單元語文要素,舍得割愛,這樣,才能目標明確,線條清晰,詳略得當。學生讀有所得,學有所成,語文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并大大提升。例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文章的訓練點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就會把課上成身有多處贅疣,臃腫不堪的胖子,反倒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緊緊抓住“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觀察”這一語文要素,分成課后題的三個能力訓練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最終學生就會學有所得,這一訓練點也得到充分的吸收,學生表達就有物,就會有精彩之筆。正如上海師范大學吳中豪教授所說:語文課要圍繞重點設計教學,刪去一些目的不明的討論分析的內容,語文課會上得重點突出,學生學習活動會更加充分。這樣的語文課簡簡單單,干干凈凈,重點明確,扎實有效。語文教師應該追求這樣的語文課。
二、閱讀教學要少單打,多組元
眾所周知,統編教材編寫思路是雙線組織單元,加強單元組合。
由此可見,如果單打獨斗,那么學生習得的知識是碎片化、分散式的,不易形成語文能力。只有強化核心素養培養融知識、能力、策略為一爐,緊扣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雙線統一,才能突出能力培養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訓練目標的連續性和發展性。所以,閱讀教學要少單打、多組元。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上課之前,一定要站在高位,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教的不是一篇篇課文,而是瞄準單元學習的主題——單元語文要素。解讀文本不再是根據單篇碎片化地挖掘教學內容,而是圍繞單元訓練重點,整體設計“認識——遷移——獨立運用”的學習過程。例如四年級上冊,要學會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用了《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四篇課文作了系統的訓練,學生在單元組元中學會了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可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第五單元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進一步強化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就能把事情說明白。為之后的第七單元“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第八單元“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和訓練。教師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不要將一篇篇課文分隔開,而是要注意大單元的整體教學,抓住一個語文要素,運用多篇課文的組元反復訓練,注意語文要素教學的延續性和拓展性。課文只是一個范例,運用這個范例,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真正成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并在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
三、閱讀教學要重實踐,輕方法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心理學研究認為:語文學習的對象是母語,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直接教學規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通過聽說讀寫實踐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在應用語言的實踐中習得語言規則。至于大量說不清道不明的語言知識,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我們經常發現,閱讀方法策略反復強化,但是收效卻甚微,很少有學生在閱讀時主動運用。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只作為知識教學,沒有轉化成學生的閱讀行為,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語文要素教學,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不能只簡單地追求數量,關鍵是要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形成學生的學習習慣。所以,閱讀教學要注意重實踐、輕方法。
例如三年級的教材,不斷地強化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講授積累句子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那學生并不會真正意義上自覺地積累語言,更談不上主動地運用語言文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反復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積累這樣的意識,慢慢地培養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語文知識固然重要,但這種知識的習得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來體會和獲得,否則,學生習得的僅僅是一些語言的條條框框,在具體的操作中就會處處碰壁,不能轉化為必備的能力,不能滿足學習的實際需要。
說千道萬,“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要上好閱讀課,當然要靠自身過硬的本事。上課過程中,教師要去繁冗、抓本源;少單打、多組元;重實踐、輕方法。以閱讀開闊學生的視野,以閱讀拓開知識的覆蓋面,以閱讀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以閱讀帶動聽、說、讀、寫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主動積累并運用語言文字,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出口成章、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