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要:如何大力發展教育,提升我國教育質量,提升全民素質是我國現階段教育任務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之下,許多新型教育方式涌現,初中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其中一種,鼓勵合理有效的新型教育方式進入主流課堂已是大勢所趨。本文據此分析了此新型教育方式的具體特點,也提出了在這種方式在實踐教育中的具體合作學習策略,希望能夠為初中教師們更好地引進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初中;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
引言:
教育是一國之本,是重中之重。俗話說,教育興則少年興,少年強則國強,要想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就要狠抓教育。要想大力發展教育就不能只拘泥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方式也應進行創新,不可固步自封但是教育方式不能固步自封,也應該與時俱進。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初中主流課堂中引進機器人課堂便誕生了。
一、機器人課堂的特點
1、內容廣泛、多樣、復雜,對知識基礎要求高
要想將這一方式更好地融入進主流課堂,參與者們們首先要對機器人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夠保證萬無一失。之外,機器人課堂在當前的教育大背景之下是一種較為創新的教育方式,所以對于教育者來說,這也是一次對我們能力提升的硬性要求:面對全新的教學方式,我們必然要接受一些新潮的教育理念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有創新欲望、有一定的電子技能技術、有一定的程序編寫能力等等。這毫無疑問使得機器人課堂的內容變得多樣復雜。這就要求機器人課堂的參與者們善于接受、吸收、消化這些知識,才能夠保證機器人課堂順利發展。
2、對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要求高
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力量和靈魂所在,對于新興事物的發展,必然會促使創新能力的提升,只有注重自己的創新能力并且付諸實踐,才能夠為新興事物的發展保駕護航。人的邏輯思維是由抽象到局象的,換句話說,邏輯思維能力是和動手能力相輔相成的。機器人課堂要求每個參與者都需動手動腦,這無疑鍛煉了每個參與者的動手能力,繼而提升參與者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參與者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都是極為有益的。
3、對協作能力要求高
機器人課堂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要求參與者具有很高的協作能力,因為在制作機器人時,一個人顯然是不能夠獨立完成的,是需要團隊共同制作,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夠完成。這間接培養了參與者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俗話說:“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不易折。”在參與一項任務時,參與者們共同合作、取長補短不僅會保證任務可以順利進行、完成,還能提升自己本身的能力。這對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未成型的初中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指導。
二、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1、充分摸底,合理分組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于我們現代教育來說,這仍然是一個極為正確的教育理念。在進行中小組合作之前,我們需對學生們進行一個充分的能力摸底,之后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最后按照合理的分配方式進行分組,例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領域,同水平將學生進行分組。以此來確保縮小教育差距,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以保證初中機器課堂中小組合作取得預期的成果。
2、明確分工,主次分明
在教學過程中,每位參與者要明確自己的分工,才能各司其職。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整個團隊的效能,也能夠提高教學進程效率。哲學中常說,在解決矛盾的時候,我們要明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這樣。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得清主次,從而合理分配教育過程中的重點,也能夠保證自己能夠在重要領域中投入十足的精力,優先發展個別領域,這樣一來,就能夠保證在順利推進教學任務發展的同時,培養參與者的邏輯條理能力,一舉多得。
3、全面發展,統籌全局
國家大力發展全面教育,這也是新時代對每個學子的新型要。故而,在推進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進軍初中課堂的進程中,也需要注意全面發展,做到統籌全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只拘泥于書本以內和從課堂上的知識,需適當合理關注每位學生的德、智慧、體、美、勞各方面,爭取與課堂知識相結合,才能真正地提高整體水平和教育質量,從而提升全民族素質,才能夠為祖國的發展提供新時代后備人才力量。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機器人課堂中小組合作是一件對參與者有益也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新型教育方式。面對這種新型教育方式,教育者們應該充分了解機器人課堂的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發揮其優越性,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受教育者的優良品質。之外,教育者們在進行具體的教育活動時,應先制定合理和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明確主要教學任務、確保因材施教、也需注重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如此來說,才能夠保證初中機器人課程合作學習這一新型教育方式得以順利進行,以此提高教學效率,開辟新的教育形式。
參考文獻:
[1]陳衛軍.初中機器人課程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0):85-86.
[2]吳亮.初中虛擬機器人社團項目合作學習范式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3(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