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紅
《儒林外史》是由一系列相對獨立的人物故事連綴而成,作者通過故事,精心描繪了封建儒人文士醉心科舉、虛偽敲詐、追逐名利的精神風貌,深刻揭露和嘲諷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端,并以此為中心,進而暴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作者以其嚴肅的態(tài)度,犀利、老辣的筆調,含蓄、幽默的言辭,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科舉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態(tài)各異,畸形發(fā)展的士林群丑圖,堪稱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
特征之一: 啼笑皆非的故事情節(jié)
吳敬梓善于”從悲劇中發(fā)現(xiàn)喜劇”。作品中的喜劇性人物,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劇性特點,悲喜結合是《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 。迂腐老儒周進為湊盤纏,貢院撞號板,失聲痛哭,直至口吐鮮血 ,說來好笑的是,當眾人可憐他,要湊銀子為他捐個監(jiān)生時,他竟再也不哭了 。何其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臉,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深受功名富貴毒害而不自覺的科舉迷,其愚昧、癡迷造成了其自身的悲劇 。作者通過“周進撞號板” 這一令人發(fā)笑的舉動,以悲喜結合的手法,辛辣的諷刺了科舉制度的罪惡 。
另一個老童生范進 ,中舉之后,喜極而瘋 ,散著頭發(fā),滿身滿臉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還跑到集市上,連聲“我中了”,這一反常至極的舉動,是范進長期媚人下人痛苦心理的大爆發(fā)。一旦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經,無法接受巨大的歡喜 ,所以他瘋了。 封建科舉將讀書人摧殘到了人不像人的樣子,喪失了人格。我們讀此文時,在因范進的丑態(tài)而笑的同時,心底冒出一種悲涼 。這樣可悲不只是范進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的讀書人 。作者通過兩個小人儒的一嚎啕大哭,一瘋狂大笑,生動的描繪了那些心艷功名富貴、可悲而又可卑者的面目,深刻的展示了那八股世界中兩個悲劇主人公的變態(tài)心理 。
特征之二:夸張的筆法,強烈的對比
利用藝術夸張,能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夸張是為了增強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 ,其本質是形象的強化。范進中舉發(fā)瘋,胡屠戶打了一巴掌,手再也彎不過來,都是寓諷刺夸張之中, 這些高度的夸張,突破了本質,范進對名利的潛心追求,把命運押在科舉上,若癡若狂的精神狀態(tài) ;胡屠戶的勢利,迷信、愚昧,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質 ,作者把這些真實本質的東西變形、夸張,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畢露,這樣就達到意趣橫生,諷刺之光四射,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起到深刻批判作用 。嚴監(jiān)生之死 ,因兩根燈芯而遲遲不肯斷氣, 這一段夸張性的描寫異常生動,深刻地揭示了嚴監(jiān)生愛財如命,辛辣的諷刺了這一個慳吝的地主階級的真實面貌。又如胡三公子買鴨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嚴貢生發(fā)病賴船家錢,都應用合理的夸張而取得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吳敬梓還善于采用廣泛而強烈的藝術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
(1) 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對比
《儒林外史》說到底是一幅形象生動的君子儒子和小人儒的分野圖,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刻畫的眾人中有心艷功名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清高者,被人看破遭恥笑者, 此類是作者批判的對象一一小人儒。也有像王冕、杜少卿他們這樣的品性高潔、淡泊名利的君子儒,他們是作者理想中的振世興教的人物,是作者歌頌的對象。作者將這兩類人物進行對比,對我們理解作者對理想失落、靈魂扭曲的科舉迷的悲憫,對八股科舉的憤恨有很好的表現(xiàn)力,從而達到了諷刺目的 。
(2)反面人物言行的對比
通過反面人物言行之間的矛盾,揭示丑惡心靈和卑劣行徑 ,這是又一種對比手法。糊涂貨,送銀給范進,嘴上說送,手卻將銀子攥的緊緊的。作者讓人物自己的行動去否定自己的言論,冠冕堂皇的言辭與吝嗇的行為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將胡屠戶的趨炎附勢,貪婪吝嗇揭示了出來,造成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3)同一人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對比
在描寫同一人物時,作者善于抓住同一人物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對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以強烈的對照,反映出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如描寫胡屠戶,作者將他前后相反的言談舉止加以對比,在對比中躍出了一個活脫脫的勢利小人的形象。范進中舉前后對范進態(tài)度轉變,可真謂“大、快、自然而又準確”。兩次賀喜,態(tài)度前倨后恭,從將先前罵得狗血噴頭,到如今變得畢恭畢敬,一副地道的奴才相。究其根源是范進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變化。作者運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摒棄了不必要的修飾,讓胡屠戶處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諷的位置 ,在不經意間,強化了諷刺效果。正如魯迅所評“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xiàn)”, 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
正是這些高超的諷刺藝術使得《儒林外史》成為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巔峰之作,被魯迅評為“說部中乃有足稱諷刺之書”,并對后世諷刺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