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清
摘要:棉紡織業是我國近代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而機器棉紡織業則更是規模最大的工業門類。我國近代機器棉紡織業自從第一次繁榮發展期開始,就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隨著棉紡織業的不斷發展,中國政府機關、民間科研團體亦或是國外科研機構、個人的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涉及的領域也逐漸擴大。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學界對于民國時期機器棉紡織工業的研究逐漸走向繁榮,產生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知名論著。不論是對于全行業或主要棉紡織企業的發展概況、主要數據的調查統計工作,還是對于棉紡織企業組織管理體系、經營活動的考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鍵詞:棉紡織;企業;行業;經營;管理
我國近代民族機器棉紡織業雖然起步較晚,至19世紀晚期第一家民族機器棉紡織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始告成立。然而隨著市場的擴大,機器棉紡織業發展十分迅猛,迅速成為我國近代產業規模最大的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據重要地位。目前國內外學界對于我國近代機器棉紡織業的考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本文擬對這些成果進行簡要的梳理。
(一)學界對于棉紡織行業、代表性企業發展概況的考察
新中國成立之前,經濟史的研究還沒有得到歷史學界的重視,因此這一時期關于機器棉紡織業的研究成果寥寥,僅有的成果大多為棉紡織行業的調查報告。地區性的調查記錄有江蘇實業廳第三科編寫的《江蘇省紡織業狀況》(商務印書館1920年版),記述了江蘇省紡織業及棉業發展概況,并對上海、無錫、蘇州、常熟、太倉、江陰等市縣紡織廠作了簡要介紹。吳甌主編的《紡織業調查報告》(天津市社會局1931年版),簡要介紹了天津市各紗廠資本、組織、工人、出品原料及經營情況。王子建,王鎮中編著的《七省華商紗廠調查報告》(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則調查統計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東七省華商紗廠生產狀況。
總論全國棉紡織業的成果有日本學者井村薰雄的《中國之紡織工業及其出品》(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論述了中國棉紗市場的供求、紗廠的現狀與設施情況。民國經濟學家方顯廷所著的《中國之棉紡織業》(國立編譯館1934年版),是近代第一部對中國棉紡織業進行全面調查與研究的重要著作。全書包括八章,全面論述了中國棉紡業的歷史與現狀。書后附有大量統計表格,對了解中國棉紡織業歷史及其發展有著重要參考價值。嚴中平《中國棉業之發展》(商務印書館1943年版),成書于1941年,194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經作者補充修改后改為《中國棉紡織史稿》,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再版。該書以棉紡織業為樣本,考察了中國資本主義發生與發展的整個過程。作者系統分析了華商紗廠民族資本的積累問題,研究了從官僚資本、商業資本、銀行資本到產業資本的轉化及規律性。
新中國成立之初,伴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開展,關于主要資本主義企業的廠史寫作也進入一個高潮。其中關于棉紡織業的就有申新史料委員會編的《申新系統企業史料》,上海棉紡織品公司編寫的《申新集團史料》、《統益集團史料》、《安達集團史料》、《麗新集團史料》、《達豐集團史料》等。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與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合編的《上海資本主義典型企業史料》,則收錄有《恒豐紗廠的發生發展與改造》和《榮家企業史料》。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今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與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資本主義改造研究室聯合主編了一套《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史料叢刊》,其中有《永安紡織印染公司》、《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和《大生產系統企業史》。同一時期兩版《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都有相當大的篇幅介紹近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孫毓棠、汪敬虞合編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共兩輯四冊,輯錄自1840年至1914年間中國近代工業史相關資料。陳真、姚洛合編版共四輯,時間跨度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專題分冊。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統計了大量棉紡織工業的原始資料。
此外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學界對于近代機器棉紡織業行業概況、企業發展史的研究突飛猛進。丁昶賢《中國近代機器棉紡工業設備、資本、產量、產值的統計和估量》,量化統計了我國近代機器棉紡工業的主要基本數據。林剛《1928—1937年間民族棉紡織工業的運行狀況和特征》(《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4年第1期),全面分析了1927至1937年我國民族機器棉紡織工業興衰發展歷程與特征。袁為鵬《聚集與擴散:中國近代工業布局》(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重新梳理了抗戰前中國棉紡織工業的區位分布變化過程與主要特征。嚴鵬《地區產業競爭力之演化:湖北紡織工業的發展(1800-2012)》(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考察了湖北紡織工業從清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發展歷程。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三卷本《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則考察了民族棉紡織業引進、興起、曲折發展的全過程。
蔣鐸《略倫舊中國裕大華資本集團》(《江漢論壇》1987年第3期),考察了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各階段發生發展和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過程。許維雍,黃漢民編寫的《榮家企業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詳細考察了介紹了榮家企業的發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全過程。蕭尹編著的《寶雞申新紡織廠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具體介紹了榮氏企業申新四廠從寶雞建廠到接受社會改造的全過程。對于戰后棉紡織業的發展,王菊的《近代上海棉紡業的最后輝煌1945-194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和韓國學者金志煥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研究(1945-1950)》(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梳理了抗日戰爭勝利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間段的棉紡織業發展狀況和興衰過程。
(二)對于棉紡織企業組織管理與經營活動的研究
首先,關于棉紡織企業經營發展中的資本與投資問題。現有研究認為,棉紡織企業普遍存在依賴借貸資金維持運營的情況。朱蔭貴《“調匯”經營:大生資本企業集團的突出特點——以大生棉紡織系統為中心的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一文,詳細考察了大生集團負債經營模式出現的原因與產生的雙重影響。日本學者城山智子的著作《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指出20世紀20年代末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推動了棉紡織企業的繁榮發展。劉巖巖《1920—193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資本結構研究——以棉紡織業為例》(《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則論述了民營棉紡織企業發展過程中,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的關系。至于企業的投資選擇,杜恂誠《近代中國企業家多元投資效果分析》(《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11期),以申新、永安、大生等棉紡織企業為例,論述了近代中國企業家多元投資的原因、形式與實際收效。柯華《近代榮家企業投機研究——基于財務史料的視角》(《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1期),研究了榮家企業長期從事投機活動的原因、實踐與對企業發展產生的雙重影響。
棉紡織企業的經營策略與發展模式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趙偉《縱向一體化:近代中國后發小資本進入棉紡織業的成功戰略——以大成紡織印染集團為例》(《蘭州學刊》2011年第2期),以大成紡織印染集團為個案,考察了企業為應對市場競爭而選擇全盤掌握原料、生產、再加工、銷售的縱向一體化戰略發展模式。姚清鐵《近代中國家族企業集團經營方式研究——以榮氏、永安企業為例》(《上海經濟研究》2016年第1期),認為借助于形式各異的統一管理機構,近代家族企業集團通過“挹注經營”實現了其成員企業間的原料互濟、資金互撥和產品互補,提升了企業集團的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羅萍《城鄉產業互動與近代內地民族棉紡織企業的發展——以裕大華紡織集團為中心(1919—1937)》(《江漢論壇》2012年第7期),考察了裕大華紡織集團在內地開拓市場過程中,建立了以內地鄉村購銷市場為依托的城鄉互動的棉紡織產業鏈,不僅避開了東部沿海中外紗廠競爭的漩渦,而且贏得了購銷取近的市場競爭優勢。
此外,棉紡織企業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中外競爭是一項重要議題。日本學者清川雪彥《日商紗廠在中國棉紡工業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地位與影響》(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論著選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一文,將中日紗廠互相比較,考察了日資紗廠在華市場競爭中技術和市場上的優越性。森時彥的專著《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指出我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由于細紗產量不足導致無法與日資紗廠競爭而產生了經營危機。林剛的《試論列強主導格局下的中國民族企業行為——以近代棉紡織工業企業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4期),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棉紡織工業危機中,民族棉紡織企業借助“抵制日貨”運動大力擴張的實踐與影響。朱英、趙毛晨的《應對危機:大蕭條時期上海華商棉紡業的自救舉措(1932-1936)》(《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以紗廠自身與紗廠聯合會的自救角度著手,考察民族棉紡織業擺脫危機的途徑。嚴鵬《1930年代武漢棉紡織工業的危機與應對》(《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棉紡織工業危機中,武漢裕華紗廠通過開拓西南市場應對危機的史實。
最后,學界對于棉紡織企業內部組織管理體系的梳理也產生了頗多重要成果。張守廣的《榮家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特點探析》(《蘇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分析了無限責任公司形式對于榮家企業發展擴張的推動作用。湯可可《近代企業管理體制的演進——無錫民族資本企業發展歷程中的變革性轉折》(《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3期),指出棉紡織企業管理體制向近代化轉型過程中的曲折與局限性。高超群的《科學管理改革與勞資關系——以申新三廠和民生公司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3期),考察了科學管理改革實現和運行的真實過程,論述了科學管理的推行對于重塑企業勞資關系的影響。美國學者高家龍在《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 (1880-193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考察了榮氏企業在公司管理與經營中,即有掙脫關系網走向管理層級結構的一面,也有積極利用關系網的一面。
(三)現有研究的評估與展望
近百余年來有關民國棉紡織業的研究雖然有了數量可觀的成果并且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仍然存在值得繼續強化研究的方面。首先現有的對中國近代機器棉紡織業的研究中,基本上都集中在對抗戰爆發以前中國棉紡織業狀況的論述,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為論述的焦點,而對于抗戰勝利以后棉紡織業的考察則相對薄弱。韓國學者金志煥在21世紀最初幾年便提出學界對于近代棉紡織業研究的時間線嚴重不平衡,種種原因導致直至今日,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仍然存在。
其次,現有的企業史料的搜集工作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當然,這不然完全歸罪于前輩學者的研究工作不徹底,主要還是受歷史環境的影響。近代以來民族棉紡織企業為了保持擴大再生產,常常掩蓋經營利潤,達到少分“官利”的目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逃脫政府的經濟管制和逃避沉重的稅收負擔,從事黑市交易、套購外匯,大多數企業都設立了“暗賬”,使得企業收支與事實嚴重不符。在這種情況下,精確的統計工作完全無法開展。
最后,關于棉紡織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這四大主題的研究都有專題考察,但是對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投機行為的研究卻只有寥寥幾篇。大多數專著對此雖有所提及,但大都一筆帶過,未能深入考察。近代以來,市場投機活動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占有重要比重,市場投機活動的成敗與企業本業生產狀況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深入對企業投機活動的考察,對于深化近代企業史、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南生.中國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紡織業為例[J].史學月刊,2001(01):60-66+142.
[2]劉自兵,李敬君.清末民初猇亭棉紡織業的興起[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9(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