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愛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生物知識點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一個深入的學習,還能夠對生物課程產生很強的興趣。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予以足夠的重視,并且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更為強烈的獲得感。
關鍵詞:初中生物;自主學習;趣味性;教學情境;小組合作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對生物知識點的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這也就導致了學生不會主動的進行學習,在被動聽講的狀態下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可想而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根據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尊重學生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進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切實提升。
一、提高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有賴于教學趣味性的提高,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對初中生物課程學習興趣的激發。那么如何增強教學趣味性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實際生活的元素,在生物課堂與實際生活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消弭學生實際生活與生物課堂的距離感。有鑒于此,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法增強趣味性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點過程中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時,這節課的知識點圍繞著生物生活的基本特征展開,便于以生活化方式開展教學。本著“提高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理念,我首先為學生做了生活化的導入,即“在實際生活中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空中飛鳥、地上爬蟲、水中有魚等,那么這些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呢?又有什么有趣的特點呢?”受此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激發,聯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了高效的學習,產生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營造多樣教學情境,增強學生課堂代入感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還有賴于多樣化教學清醒的營造,這同樣有利于學生課堂代入感的提升。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素質教育的深化,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營造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引起了廣大師生的普遍共識。有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視聽結合、情景交融、圖文結合的方法,將教材中靜態的生物知識點,以一種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時產生代入感、參與感,深化學生對相關生物知識點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生活環境”時,這節課的知識點是對生物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一種闡述,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生活的認知。秉承著“營造多樣教學情境,增強學生課堂代入感”的教學理念,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展示圖片的特點,首先為學生展示了地球生物圈的圖片,在圖片中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進行了深入展示,營造了一種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促進了學生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的有效調動。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對校次中涉及到的生物圈、棲息地等知識進行了探究,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引入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還離不開小組合作教學法的有效運用,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升,還有利于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小組合作教學法的重要原則在于合理的劃分學習小組、科學的設置學習任務、開展積極的交流討論、進行有效的學習評價等。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對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予以重視,從四個方面注重生物知識點的有效講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效培養。
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分裂與分化”時,這節課的知識是學生了解微觀世界細胞知識的起點,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秉承著“引入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的教學理念,我首先根據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等,將學生劃分為了不同的學習小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兩種能力,對教材中的“細胞分裂”“細胞分化”等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對于難點內容,則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與交流討論,對知識點進行了一個很好的互學互鑒,產生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課堂上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升,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學生的根本需求。在當今時代學生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很難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有鑒于此,教師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效培養貢獻智慧。
參考文獻:
[1]程聞.分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
[2]詹健偉.試論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