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蘭
摘要:幼兒正處于思維認知的萌芽時期,而此時他們對某一事物形成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基于這一特點,幼兒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經驗、興趣、認知特點,圍繞“環保節日”提出問題情境與活動任務,帶著幼兒走入生活,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在感受、體驗、探究、互動的過程中獲取有關環保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帶領他們用自身行動來保護環境,從而提升幼兒的環保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全面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和人格等綜合素質的發展。對此,本文從“利用植樹節培養幼兒親自然行為”“利用糧食日培養幼兒珍惜糧食美德”“利用環境日培養幼兒環保意識”三個方向對如何依托環保節日開展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環保節日;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植樹節;糧食日;環境日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深入人心便是環保主題教育活動的最佳效果。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利用“環保節日”這一契機開展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濃濃的過節氛圍中,了解人們制定環保節日的意義,從而萌發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的意識。那哪些環保節日適合幼兒園開展主題活動呢?在選擇節日時,我們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為基礎,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直觀性原則:幼兒的感知特點是從直觀性到抽象性的過程,因此我們選擇的節日能讓幼兒能夠直觀活動經驗的節日。
2.互動性原則:幼兒的學習是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新經驗的。因此我們開展環保節日主題活動時要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孩子參與其中。
3.安全性原則:開展環保主題探究活動,老師從主體的選擇和活動的開展中都有把安全放在首位。
4.教育性原則:選擇的主題內容必須來源于幼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活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糾正幼兒不良的或者不環保的生活習慣,使幼兒建立正確的環保知識體系、提升環保意識。
基于這些內容,我們從眾多的環保節日中選擇了以下幾個節日開展幼兒園的節日主題探究活動,使得幼兒們能夠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充分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行為和思想上的共同進步。
一、利用植樹節培養幼兒親自然行為
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一方面它有利于維護自然環境生態的穩定以及防止水土流失,而另一方面樹木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這也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是我們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教師則要意識到從小培養幼兒親自然行為的重要性,巧妙利用植樹節等環保節日向幼兒以及更多的人們宣傳綠色理念,共同來維護我們的地球大家園。
例如,在3月12日植樹節來臨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幼兒共同探究植樹對保護環境的意義,在活動中共同制作有關植樹節的宣傳板報,并且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每個人編一句有關植樹節的宣傳語,如“我和小樹同成長,參天大樹護大家!”進而使得幼兒能夠懂得植樹節的含義。另外,在植樹節的當天,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去到公園中共同植下一些樹木,并讓幼兒對每棵樹木起一個專屬的名字,幼兒在植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幼兒講一些有關植樹的小知識以及樹木生長的必備環境等知識點,并鼓勵每個幼兒積極參與植樹的過程,進而使幼兒能夠真正的感受植樹的艱辛,同時激發幼兒的親自然行為,一舉兩得。
二、利用糧食日培養幼兒珍惜糧食美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是我們從小家長在耳邊一直強調的話語。世界糧食日是在每年的10月16日所舉辦的紀念活動,在我國更是從古至今都有著“民以食為天”的寶貴思想,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幼兒挑食、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糧食日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們了解糧食生產的不易,從小養成不浪費糧食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搜集一些有關“糧食日”的動畫視頻片段讓幼兒觀看,進而使幼兒可以更加生動形象的了解“世界糧食日”的由來。其次,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幼兒園的種植園地進行小麥的種植,在播種、插秧中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共同背誦古詩《憫農》,并向幼兒講授每句詩句中的內涵,或者教師可以讓幼兒以繪畫的形式將自己對愛惜糧食的理解畫出來。還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點心、午餐的環節開展“光盤行動”,每天由小朋友當監督員,給每天能吃完自己的食物,不浪費、不挑食的幼兒“亮燈”點贊。
三、利用環境日培養幼兒環保意識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身邊的生存環境也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所以幼兒園教師就可以借助世界環境日的契機去合理培養幼兒們的環保意識。對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同時可以邀請幼兒家長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如此一來既可以增添活動氣氛,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也可以向更多的人們宣傳環保理念,進而促使幼兒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家庭中都可以受到正能量的熏陶。
例如,在環境日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到校園附近的公園中、大街上拾撿地上的垃圾,并引導幼兒去仔細的觀察生活中人們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而促使幼兒可以更加真實、深刻的了解到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和家長共同觀看一些有關海洋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公益視頻,并鼓勵幼兒和家長共同動手將家里不用的材料變廢為寶,進而不但能夠有效的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還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融洽,使幼兒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
總而言之,“環保”是每一個人都值得關注的話題,也是社會新風尚。幼兒作為國家未來建設和發展的中流砥柱,教師們有責任從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在他們心上和腦海中深深烙印綠色理念的影子,通過他們向身邊的更多人傳遞環保的理念。環保并不是靠嘴上說一說就可以實現的,教師也要善于利用契機開展環保節日主題探究活動,讓幼兒在生活中探究環保生活的重要性,在體驗中了解環保行為對生活的便利,在實際行動中保護我們的環境,從而既可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還可以達到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目的,可謂是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韓曉. 主題活動背景下幼兒園節日教育的實施[J]. 科學咨詢, 2020(29):2.
[2]楊雪梅.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幼兒園環保教育——開展”變廢為寶”主題活動的途徑和策略研究[J]. 科教文匯, 202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