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柱 柳軍
高三化學復習課應通過方法理論的建立去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把零散的、看似不關聯的知識柔和升華,形成解題的方法理論,簡化思維程序,使解題過程變得有很強的目的性,且新穎獨特。守恒理論、極值理論、分步反應理論在近高考中頻繁出現。
高三化學復習中,常常遇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習題,很多同學在復習做題的過程中往往只為做題而做題,雖然知道有些題目似曾相識,但不注意去總結規律,從而造成知識零亂無序,學起來很吃力。
通過多年在高三任教的經歷,我們教師在高三化學復習過程中應重視方法理論的建立,來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這種學科思維的形成要源于平日的復習中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把零散的、看似不關聯的知識柔和升華,形成解題的方法理論,這樣就可以居高臨下,簡化思維程序,使解題過程變得有很強的目的性,且新穎獨特。這里探討復習課中常遇到的幾種理論。
一、守恒理論
化學守恒理論包括反應前后質量守恒,溶液中離子所帶電荷守恒,物質的量(原子個數)守恒,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得失電子守恒等。這些守恒理論在高中化學中廣泛出現,是歷年高考必考的理論。
例1:(07年高考四川理綜).足量銅與一定量濃硝酸反應,得到硝酸銅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氣體,若這些氣體與1.68 LO2(標準狀況)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氣體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5mol/L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則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是
A.60 mL B.45 mL C. 30 mL D. 15 mL
【解析】本題的關鍵是求出參加反應銅的物質的量。銅和硝酸反應,銅失電子,硝酸中的+5價氮得電子,而反應后生成的NO2、N2O4、NO混合氣體能與1.68 LO2(標準狀況)及水又恰好生成硝酸,可以認為在整個過程中硝酸中氮的化合價沒有變化,那么銅失電子和O2得電子守恒,故有2×n(Cu)=4×n(O2),
n(O2)= 1.68 L÷22.4L/mol=0.075mol
所以n(Cu)=0.15mol ,n(NaOH)=2×n(Cu)=V×5mol/L=0.30mol , V=60 mL 選A
二、極值理論
極值理論體現的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法——極端分析法。極端分析法就是把研究的化學問題推到極端,將事物變化的規律迅速暴露出來,并站在極端的角度分析問題,求出一個極值,推出未知量的值,或求出兩個極值,確定未知量的范圍,從而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其主要應用于:
(1)判斷混合物的組成:把混合物看成某組分的純凈物進行計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進行分析討論。
(2)判斷可逆反應中某個量的關系:把可逆反應看作向某個方向進行到底的狀況。
(3)判斷可逆反應體系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大小變化,把可逆反應看成向左或向右進行的單一反應。
(4)判斷生成物的組成:把多個平行反應看作逐個單一反應。
例3:(07年高考全國理綜卷)在一定條件下將鈉與氧氣反應的生成物1.5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mL濃度為0.50mol/L的HCl溶液中和,則該生成物的成分是
A Na2O B Na2O2 C Na2O和Na2O2 D Na2O2和NaO2
【解析】n(HCl)= 0.50mol/L×0. 08L=0.04mol 則溶液中n(NaOH)= 0.04mol
極限假設:若生成物為Na2O 且m(Na2O)=62g/mol×0.02mol=1.24g<1.5g
若生成物為Na2O2 且m(Na2O)=78g/mol×0.02mol=1.56g>1.5g
所以答案選C
三、分步反應理論
分步反應類型的計算題是高中化學課中一類很重要的題目,涉及面廣,有機和無機部分都能涉及到。這種類型題的思維方法主要分為兩種情況:①根據多步反應的情況找總反應方程式。②找出多步反應的臨界點,以便劃定范圍進行判斷。
高中化學常見的分步反應有:H3PO4和Ca(OH)2反應;H2S的燃燒反應;P在Cl2中燃燒反應;NO或NO2和O2與H2O的反應;Fe與HNO3的反應等。
例4:(07年高考上海卷)一定量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所得混合物用100mL 3.00mol/L的NaOH溶液(密度為1.12g/mL)恰好完全吸收,測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質的量為0.0500mol。
(1)原NaOH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2)所得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為 mol
(3)所用氯氣和參加反應的氫氣的物質的量之比n(Cl2):n(H2)= 。
【解析】此題是典型的分步反應類型,若按常規方法一步步計算,不僅耗時耗力還容易出錯。如果我們拋開反應的分步過程,只考慮整個過程的始態(反應物)和終態(生成物),寫出總反應方程式,再利用其中兩種或幾種物質間量的關系,根據原子守恒定律配平總反應方程式,這樣就會使問題變得直觀易解。
因為n(NaOH):n(NaClO)=(0.1L×3.00mol/L):0.0500mol=6:1
故總方程式為:3 Cl2+ 2H2 +6 NaOH=5NaCl+NaClO+5H2O
通過總反應方程式很容易算出n(Cl-)=n(NaCl)=0.0500mol×5=0.250 mol
所以:(2)的答案為0.250 (3)的答案為 3:2
總之,在復習過程中,我們教師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思維集中在發掘一些經驗性的知識,使之成為適合應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就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和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