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 譚婉秋
摘要:心理健康的問題已經成為青少年、尤其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的問題。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都應該被重視。教師,在學校里承擔著教書和育人兩個任務,除了教學任務之外,如何將學生培養成一個三觀良好,品德端正的棟梁也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特殊教師;特殊教育;學生心理學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學的質量。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一名學生如果尊敬、喜愛一個老師,那么從這名老師進入教室的一刻起,他便會把注意力放到老師的身上。讓學生對這一名老師,這一學科產生興趣。反之,如果一名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了厭煩、恐懼或者是抵觸,那么會直接導致學生對這一節課,甚至這一學科產生抵觸情緒。
一,師生關系的改善和提升
在教學的過程中,和日常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作為老師都可以通過對于一些事件的剖析、觀點來和學生建立情感上的共鳴。這一點對于年輕的教師會更容易去完成。比如課外和學生一起探討當下流行的綜藝,聊一聊他們喜歡的明星。又或者當看到某一位學生情緒沮喪的時候,找一個相對隱私的空間,坐下來安靜的和學生去交流,先去了解學生難過的點,然后從自身出發,讓學生知道有些困難和痛苦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但是不管怎樣的風雨,最后都會過去。與學生分享快樂,為學生化解憂愁,可以很大程度的拉進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二、學生品德的塑造
(一)人格的發展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根據不同的年齡大概分為八個階段。
2歲之前,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與基本的不信任感;2-3歲期間,形成羞恥感與懷疑;4-5歲期間形成內疚感;6-11歲期間形成勤奮感與自卑感;12-18歲期間會形成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一般來說,兒童成長過程中,6-18歲的區間恰巧是小學到高中的節點。
我們從小學生來心理教育的角度來說,這個年齡的學生,已經建立了情感基礎,而正是勤奮感與自卑感形成的階段。因為針對小學生,我們要更加的耐心和細心的去教育和疏導。
(二)品德的塑造
學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要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抓起,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細心、細致,逐步的培養和形成文明禮貌、團結互助、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等等優秀的品行。
作為老師可以通過科學的把控,利用自然科學,生活常識,以及課堂上的實例等等,讓學生在長期耳濡目染的滲透中,逐漸塑造良好的品德,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學校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應該身先士卒的為學生做榜樣,不論是文體活動,還是打掃衛生,都應該積極的參與其中。在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品質的同時,也更容易促進師生關系。同時還能很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學校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不能把自身視為教育的目的。學校必須明白,它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育學生。因此學校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學生。很多時候越是成績差的學生,在心理上,自卑感會更強烈一些。因此很多學校一直在進行差別分班,個人認為,這對于一個學校的升學率也許有所幫助,但是對于獨立個體來說,會造成很負面的影響。
(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在當今的時代,學生家長由于工作原因或者個人原因,對學生心理上的疏通和輔導少之又少,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也越漸被放大。
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耐心、細致、不厭其煩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在發現性格孤僻或者行事異常的學生的時候,更應該多一分耐心和怪懷。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沒有問題兒童,只有缺少正確引導的“生活的失敗者”!
(三)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里,有很多折翼的天使。他們天生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或是身體上有殘缺,或是智力上有障礙。
對待這一類學生,作為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個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進行疏導。對于肢體上有殘疾的學生,首先要讓他們積極的面對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有些學生會把自己的殘缺歸咎于父母,雖然根據醫學統計,孩子天生的肢體殘疾與父母(其中包括是否有吸毒史、是否有過多次打胎,是否高齡產婦)有一定的聯系,但是要讓學生學會寬容、理解和饒恕。要讓學生能夠勇敢的面對。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不管是肢體的殘缺,還是聽力、視力的障礙,只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努力,仍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完全可以融入社會。
當然還有另一類問題更尖銳的學生,就是智力障礙的學生。他們的問題更加個體化,不同個體的學生智力發育程度不同,沒有辦法按照常規的教育方式一篇蓋過。整體來說智力障礙的學生依賴性強,惰性嚴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情緒易變,易沖動,敏感多疑。對待這一類學生,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從大環境出發,讓學生不要對學校和教師產生恐懼。并且盡量的滿足他們表達自己情感的欲望,不要過度的壓制他們表達情感的意圖。潛移默化,慢慢的培養他們心中有愛和感激之心。
最后像是自閉癥的學生,就更加的困難一些。自閉癥的學生是需要非常系統化、綜合性的心理教育和治療過程的,顯然不是單獨依靠教師利用學校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作為教師在對待自閉癥學生的時候,只能盡量保持溫和的心態,盡量去發現自閉癥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某個領域,從而任其在他喜歡的領域相對穩定、健康的發展。
結論
以上所述,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神圣而崇高的職業,我們就要摒棄掉自身的一些惡習,克服掉個人性格上的缺陷,用最積極、最陽光、最正能量的一面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一名合格的教師,就應該竭盡全力的去為學生著想,根據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心理素質、性格特點來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引導。也許這個過程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也正是一個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任俊,葉浩生.積極人格: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4(4).
[2]龐紅衛.積極心理學導向——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新趨勢[J].青少年導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