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再盛
摘 ?要:幼兒分享行為不僅是幼兒親社會性行為的重要表現,也是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在游戲情境中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的教師指導,通過對觀念和行為兩方面的剖析,揭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策略,有效指導幼兒的游戲活動朝著預期目標發展,最大可能的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發展。
關鍵詞:中班幼兒;分享行為;游戲情境;發展
中班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意識和基本的道德觀念,而且有較強的模仿能力,通過創設情境讓幼兒直接參與并加深情感體驗,因此,在幼兒教育當中,游戲情境的設置對于幼兒教育活動開展有著促進性的作用。游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幼兒玩,而是在于引發、支持與促進幼兒的學習活動。通過環境的暗示,能強化幼兒對分享意識的認知,通過角色的扮演,不僅能產生分享行為,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
一、有效的現狀分析,為“分享行為”奠定基礎
經過調研,中班幼兒的游戲活動中表演游戲、角色游戲、結構游戲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的游戲情境涵蓋三種常見游戲活動,分別是表演游戲、角色游戲以及結構游戲。不同游戲對幼兒分享行為發展的作用不同,不同游戲教師采用的指導方式也不同。角色情境游戲中幼兒通過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角色扮演,模仿有分享行為的成人,達到分享的目的;情境表演游戲中幼兒需要學習故事情節,幫助幼兒理解分享的意義;情境結構游戲中幼兒通過解決困難與沖突,做出與他人分享的行為,因此不同游戲中幼兒的不同表現影響著教師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
分析不同游戲中教師對幼兒分享行為指導就需要調查教師在不同游戲中出現的分享行為指導次數,看教育實際中是否出現了有意義的指導行為。我在對本園5個中班的10個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教師在游戲中指導幼兒分享行為共出現65次,其中角色游戲中出現了36次,結構游戲中出現了18次,表演游戲中出現了11次。
因此,在研究中發現,教師對幼兒分享行為的指導多集中于角色游戲,表演游戲中的分享行為指導最少。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中班幼兒對實物的分享較熟悉,在家庭或幼兒園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讓幼兒與大家分享物品。二是教師比較容易觀察到幼兒表現出的實物與角色的分享行為,指導時機易于把握,指導起來相對容易。對于過程與經驗分享或情緒與態度分享往往隱藏在游戲的內部,需要教師更細致地觀察游戲,更準確地把握指導時機。
二、豐富的游戲情境創設,為“分享行為”搭建支架平臺
(一)表演中體驗,引發情感共鳴,提升幼兒分享感知
表演游戲是指幼兒按照童話或故事中的情節扮演某一角色,用對話、獨白、動作、表情等進行表演,再現文學作品內容的一種游戲形式。幼兒扮演的是故事當中的人物,這就需要幼兒在游戲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分享行為,然后再創造性地展現故事內容。在表演游戲中,幼兒的分享共鳴主要是在對故事的演繹中得到體驗的。
在表演區為孩子設置了許多適合孩子表演的游戲情境,有分享教育意義的《孔融讓梨》《小熊請客》等,還有許多關于親社會行為教育的小故事,如《三只小羊》《貓來了》《我們都是好孩子》。在寓意著分享教育的故事表演中,他們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角色做出分享行為的處境和動機,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和內化分享的觀念,直接體驗到故事當中主人公的分享行為及分享之后帶來的美好體驗。那么在其他情境的表演過程中,只要教師用心指導,也能深化幼兒的分享體驗。
(二)角色中模仿,感受親社會行為,深化幼兒分享體驗
角色游戲是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環境、生活體驗和生活感受的游戲。角色游戲與幼兒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幼兒的角色扮演中時常帶有他身邊人的影子。比如,幼兒喜歡扮演爸爸媽媽寶寶,喜歡扮演老師,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最熟悉的人。因此,在角色游戲中模仿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
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老師、同伴和家長在幼兒面前表現出某種親社會行為,那么他們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會提高。所以在角色游戲中教師對幼兒分享行為的指導多可采用榜樣示范的方法。
三、全面的合作引導,為“分享行為”提升主動意識
(一)教師尊重幼兒,善于抓住契機,滲透幼兒分享意識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以及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德育因素。老師應該成為一個有心人,善于體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孩子,從而培養幼兒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護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養他們的分享行為。把身邊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教育契機有機的結合起來,善于發現資源、利用資源、創設資源,把身邊發生的小事,通過游戲的方式滲透到教育環節中,關注細節,融會貫通,以獲得幼兒分享行為的良好發展。
(二)合理運用評價,強化良好行為,鞏固幼兒分享心理
對幼兒良好的行為給與肯定和鼓勵,可以幫助幼兒對具體的行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將行為上升為更規范的行為。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老師的影子。幼兒對教師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的模仿和學習,因此在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響。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孩子。教師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012.
[2]林玉萍.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手冊. 2014.
[3]林菁.幼兒創造性游戲指導與實施.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