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利

“提問”一直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是教學的一項重要技能力。我們對“課堂提問”的使用和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恰逢“課堂觀察”走進課堂,為了讓研究更有效,我們選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研究數學課中的“提問”!
原來的聽課方式就是聽、看執教老師上課,然后評課交流。這次,我們打破了這種聽課方式,把自己的“聽課”成長為“課堂觀察”。
一、“課堂觀察”的前期準備
(一)執教老師的準備
我們的“課堂觀察”不是對執教老師的突然襲擊,而是有效研究。因此,執教老師事先知道“課堂觀察”的目的、意義、內容等詳細情況。在備課的過程中,很注意設計“提問”。為了避免數據的單一,我們安排了九名數學老師執教不同的教學內容,既有新課也有練習課、復習課。
(二)“課堂觀察表”的準備
“課堂觀察表”是課堂觀察的關鍵性軟件,而基于課堂提問觀察表,我們也思考了很多很多。首先是提問的類型,這涉及到提問的質量問題,需要認真審視。在原來的聽課中,只是注意提問的個數、作用等,從來沒有對提問進行“類型”的劃分。提問的類型可以分為記憶型、理解型、分析型、歸納型、評價型等等,通過這種類型的劃分,就可以看出提問對學生的作用和價值,就可以看出執教老師的提問質量,可以對課堂提問“把脈”,為老師和學生的發展支招。其次是課堂提問的人,只能是老師嗎?當然不是,我們倡導學生自己提問,給學生提供質疑問難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批判思維等。于是我們設計了“提問者”一欄。第三是提問的數量,這是很重要的一欄,一節課提問的個數很少或很多都能說明問題,加上提問類型的歸類,更能有效分析課堂的質量。第四是每一個提問本身的有效性,這是我們原來聽課就很關注的項目,很有價值。第五是綜合評價,因為老師們一直都習慣于整體感知一節課。提問是一個小的觀察點,綜合評價是整體,把觀察點和整體結合起來應該是一件好事,避免以點帶面,以偏概全。這樣一來,數學課堂提問觀察表就逐漸成型,它保留了原來聽課的價值要素,增添了科學的提問類型,只是本土化的觀察表。如下:
(三)“課堂觀察者”的準備
“課堂觀察者”就是原來的聽課老師,但不是象原來那樣拿著聽課本就聽課。首先得明白“課堂觀察者”要準備什么材料,一是硬件,即“課堂觀察”的目的、意義、對象等,比如觀察對象,不再是執教老師一個人,而是全體學生和執教老師,特別是全體學生是重點觀察對象;二是軟件,即“課堂觀察表”及使用方法。盡管我們的“課堂觀察表”已經本土化了,但還有很多老師不明白提問的類型,特別是理解型、分析型和歸納型,我們進行了全員的學習,保證大家都會用。
二、“課堂觀察”的實踐
時間一到,全體數學老師一一上場,按照先前的安排,大家各就各位,開始了“課堂觀察”的實踐。原來聽課老師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現在的老師們都分散坐在每一組學生的周圍,因為課堂觀察的重點是學生。原來聽課很閑,現在觀察很忙。因為有具體的觀察點和觀察工具,觀察者得聚精會神地聽、看、記錄,抓出“提問”的點點滴滴,還可以進行分類、評價、有效性的判斷等等。
三、“課堂觀察”的匯報
是騾子是馬,拿出來遛遛就知道了。老師們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在小組內匯總、分析,用數據說話,用科學佐證。然后每小組派代表匯報,少了原來的定性描述,多了具體的數據定量,對數學課堂提問進行了一次有益的透視。
(一)從提問者來看,老師提問很多,一節課少則十幾個,多則三四十個,如果不是觀察提問的話,老師自由發揮到五六十個也是可能的。但學生提問很少,甚至一個都沒有。這是為什么呢?老師不愿意以生為本嗎?肯定愿意。但就沒有表現出來,就沒有給學生機會!明明有很多機會可以給學生提問,觀察課堂的老師就默默地期待執教老師讓學生提問,結果卻還是被老師提了。老師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而不是促進學生去思考。在理論培訓時,老師們曾經下決心要讓學生當主角,可現實卻不如意!這一點就折射出老師的理念和行為的游離,歸根到底還是擔心學生提不出、被難住,萬一學生提問很偏,不好收場,阻擋了課堂的進程。但這正是學生思考、課堂生成的絕佳機會!學生為問題而學是真學習!
(二)從課堂提問的類型來看,提問集中在評價和無效、無關問題上,比如“愿意嗎”、“對嗎”等等。這就給我們提供了提問的方向,提問應該促進學生思維,問題的類型集中在分析、理解、歸納上,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歸納等過程理解掌握知識。這診斷出了課堂提問的“大病”,更欣慰的是還開出了藥方!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與課堂提問的類型緊密聯系,如果課堂提問的類型出了偏差,那么有效性也就跟著偏差。就每個問題有效性的好中差來看,主要體現在老師是不是真的愿意把提問拋給學生,讓學生去弄明白,這同樣折射出老師的理念和行為統一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對課堂提問的透視,我們的收獲足以!只要真正放權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去探究問題,加上老師的引導,師生、生生的互相啟發,圍繞問題展開真思考、真探究,得到真收獲。這樣的課堂一定洋溢著生成的味道,展示出有效的力量,學生從臉上到內心都是興奮的、期待的、滿意的,老師呢,一定是充滿挑戰和幸福的。
回顧整個課堂觀察活動,我們又有這樣的思考。聽課,是一種個體行為,想怎樣聽就怎樣聽,各自為政,它是一種粗放式的聽課活動。而用課堂觀察表去進行課堂觀察,是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活動,是團體合作活動。它明確的目的、計劃、工具,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旨在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