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紅



摘? 要:目的? 探究川崎病、猩紅熱急性期患兒血清降鈣素原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選取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分為三組:25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兒為川崎病組,猩紅熱患兒25例為猩紅熱組,同期健康者25例為對照組,75例患者均實施炎性指標檢測,包括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檢測氧化應激指標,包括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分析血清降鈣素原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結果? 經統計,三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川崎病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顯著高于猩紅熱組、對照組,猩紅熱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川崎病組患兒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和猩紅熱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和猩紅熱組,猩紅熱組患兒的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多因素回歸分析,降鈣素原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存在相關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可反映川崎病進展情況,且影響氧化應激指標,極易引起氧化應激反應。針對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實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檢測,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可預防氧化應激反應。
關鍵詞:川崎病;急性期;猩紅熱;血清降鈣素原;氧化應激;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183-03
小兒川崎病屬于血管炎綜合征,在發病以后影響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病變,以全身中小血管炎為主要特征,極易引起冠狀動脈擴張,增加脈瘤風險,對患兒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研究指出,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在發病時伴隨炎性反應,通過檢測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水平,可判斷疾病發生與發展[2]。另外,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氧化應激反應,而炎性反應參與氧化應激反應。小兒猩紅熱的癥狀與川崎病相似,臨床表現常有發熱、咽峽炎、彌漫性皮疹、草莓舌、疹后褪皮等[3],常作為川崎病的鑒別診斷,而猩紅熱患兒急性期血清降鈣素原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少有報道。本文將以近年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7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川崎病和猩紅熱急性期患兒血清降鈣素原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就診的7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總共分為三組:25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兒為川崎病,猩紅熱患兒25例為猩紅熱組,同期健康者25例為對照組。川崎病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98±0.36)歲。猩紅熱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87±0.34)歲。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62±0.45)歲。三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川崎病組以《川崎病診斷指南》[4]有關標準為依據,伴隨持續性高熱,身體多部位皮膚紅斑,使用胸片、動態心電圖等診斷確診疾病;②猩紅熱組患兒以《(WS282—2008)猩紅熱診斷標準》[2]里的診斷標準進行篩選,對照組體檢健康;③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①禁忌證;②藥物過敏;③其他感染性疾病;④嚴重臟器疾病;⑤精神異常;⑥依從性差,不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兒在入院以后,檢測炎性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水平、降鈣素原,并檢測氧化應激指標,如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方法如下:晨起空腹,抽取患兒3 mL靜脈血,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生產企業:貝克曼庫爾特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9第2400204號]嚴格依照操作說明書執行各項操作,超氧化物歧化酶使用黃嘌呤氧化酶法(生產企業: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川械注準 20202400028)進行檢測。丙二醛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生產企業:上海銘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21第3464298號]進行檢測,所有檢測均由同一位檢驗科醫師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告知患者。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三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降鈣素原水平;②比較三組患組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③分析降鈣素原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三組患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川崎病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高于猩紅熱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猩紅熱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氧化應激比較
三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中川崎病組患兒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和猩紅熱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和猩紅熱組(P<0.05),猩紅熱組患兒的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多因素回歸分析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降鈣素原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存在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小兒川崎病屬于兒科疾病,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在發病初期表現為手足硬性水腫、掌跖紅斑、楊梅舌、眼結合膜充血、發熱皮疹等,隨著病程發展引起嚴重心血管疾病,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5]。小兒川崎病發病后伴隨炎性反應,過度活化免疫系統,隨著病情進展,引起冠狀動脈狹窄,繼而引起血栓形成,嚴重患者威脅生命安全[6]。
降鈣素原屬于蛋白質,機體發生真菌感染、細菌感染以后,水平升高,通過檢測該指標可反映炎癥狀態[7]。C反應蛋白為急性蛋白,能夠反映機體感染程度、相關組織損傷程度。急性期川崎病患兒檢測C反映蛋白,可反映出動脈血管損傷程度。本次研究結果可見,三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川崎病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高于猩紅熱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猩紅熱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研究結果中,川崎病組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猩紅熱組(P<0.05)。川崎病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猩紅熱組,猩紅熱組患兒的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對照組,丙二醛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川崎病和猩紅熱患兒在發病過程中,機體均存在氧化應激反應,而川崎病患兒的氧化應激反應更強。超氧化物歧化酶為抗氧化梅系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抗氧化金屬酶,阻礙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歧化生成氧、過氧化氫過程,且維持抗氧化、氧化平衡[8]。機體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下降時,打破抗氧化與氧化,氧化應激發生風險升高。丙二醇是一種自由基,對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物產生作用,引起大量蛋白質和核酸出現融合反應,引起細胞毒性[9]。當機體丙二醇水平較高時,細胞受到攻擊,極易發生病變,氧化應激發生風險升高。因此,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對于川崎病的患兒可通過檢測丙二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判斷氧化應激反應發生風險,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管理和治療方案[10]。
另外,本研究使用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降鈣素原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存在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機體發生炎性反應時,氧化應激反應發生概率較高,同時川崎病患兒的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更強,猩紅熱組患兒測量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與以往研究相差不大[11],所以若急性期川崎病患兒的炎性反應較強,可持續損傷中小血管,增加自由基的生成量,包括過氧化物、超氧離子等,而超氧化物歧化酶為機體自由基清除物質,在炎性反應修復過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下降,因此,機體炎性因子升高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下降[12]。丙二醛能夠反映細胞在自由基供給以后所發生的損傷程度,在炎癥狀態下,白細胞水平升高,提供自由基,損傷細胞。除此之外,自由基水平升高增加脂質結合效率,引起丙二醛水平升高[13]。由此可見,川崎病患兒在發病以后伴隨炎性反應,機體在炎癥環境下,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氧化應激發生風險更高[14]。因此,川崎病患兒在早期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醇水平,了解氧化應激情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干預方案,有助于改善預后效果[15]。
綜上所述,針對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實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檢測,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可預防氧化應激反應。
參考文獻
[1]張華,郭林海,郭輝.川崎病急性期患兒血清降鈣素原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24):48-51.
[2]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03-207.
[3]劉力,魏蔚,胡堅.川崎病患者急性期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的變化和臨床意義[J]. 天津醫藥,2017,45(1):43-46.
[4]逯艷梅,曹甦,丁春杰.川崎病患兒急性期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右江醫學,2015,43(5):583-585.
[5]楊小潔.川崎病患兒急性期中性粒細胞CD64、降鈣素原及lL-38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29):154-156.
[6]陳婷婷,石坤,柳頤齡,等.川崎病患兒急性期心率變異性與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7,32(21):1657-1660.
[7]何玥薇,田杰,易豈建,等.血清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對兒童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損害的預測價值[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8,14(1):31-37.
[8]胡景偉,牛紅艷,薩初然貴,等.川崎病急性期患兒血清對人臍靜脈血管內皮細胞氧化應激、增殖及凋亡的影響[J].山東醫藥,2020,60(32):18-21.
[9]許海棠,吳蓉洲,榮星.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在川崎病患兒合并冠脈損害中的變化及意義[J].醫學研究雜志,2017,46(8):139-141,156.
[10]何永,皮光環.川崎病急性期氧化應激狀態與AngⅡ-NADPH氧化酶-ROS氧化應激途徑關系[C]//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6:2786-2786.
[11]趙延大,邵盼盼,高有方.降鈣素原在猩紅熱患者中的表達及其與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及發熱的相關性[J].安徽醫學,2019,40(6):679-682.
[12]王春暉,趙宏芳,楊潔,等.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患兒炎性反應氧化應激及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133-136.
[13]劉晶,楊波.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患兒炎性反應、氧化應激及血管生成素樣蛋白2的影響[J].海峽藥學,2020,32(8):159-160.
[14]況虹宇.氧化應激與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8,45(2):84-87.
[15]胡春霞.注射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患兒血管氧化應激與炎性反應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7,33(12):3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