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作者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表現手法——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作為常州地區傳統的手工藝品,留青竹刻以其精湛細膩的刀法,光滑如脂和溫潤如玉的藝術特色,及清新而具有東方神韻的雕刻圖案聞名于世。唐朝是留青竹雕發展的初期階段,當時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在技法方面也顯示出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因其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傳承至今。在當代手工藝品中,對于留青竹刻生存與傳承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挖掘,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雕刻深厚的文化底蘊。
書畫和雕刻相結合是留青竹刻獨特的表現手法,留青竹刻是以竹子作為紙張,以刻刀代替毛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界的一朵奇葩,令人耳目一新。留青刻法是一種書畫和雕刻相結合的方式,也是書畫藝術在竹皮上的再創造。留青刻法是竹刻藝術中創始最早的形式,利用薄如紙張的竹青層來表現自然界萬物,具有清新淡雅的氣韻。
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種,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層竹青雕刻圖案,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使之光滑剔透,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被人們譽為“留青竹刻”。留青竹刻經歷漫長的發展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步成為一種獨具匠心的手工技藝。留青竹刻的選材極為講究,主要選用深山冬竹,采回來經過防霉防蛀等工藝處理,后期雕刻完的成品底面平滑光潤,竹筠更是潔白如玉,竹肌上面帶有固定絲紋。竹青層在經過專業處理后會變為淡米黃色,其光滑和雅致的感覺近于象牙,經過一定時間后顏色加深時則宛如琥珀。留青竹刻隨著年代的久遠,竹肌層逐漸從淡赭轉深出現參差不等的層次,竹肌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淺濃淡的對比,此時的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玩摩挲竹肌顏色會更加深沉,時間久了其外表光滑如脂,溫潤如玉,極具欣賞價值。這種在竹片上雕刻出的精美圖案,把普通的竹子變成有水墨神韻般藝術效果的成品是留青竹刻藝術魅力之所在。
竹刻藝術是“用刀的藝術”,其刀功水平直接決定竹刻的藝術效果。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種,不僅有靈性的刀法,更具筆墨意蘊。通過將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雕刻成圖案,由匠人巧施獨特的雕刻手法,使作品漸漸顯出層次、明暗、濃淡等視覺效果,留青竹刻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珍藏價值。這種手工藝表現手法所喚起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其所呈現出的藝術氣質和藝術情趣,更能使審美主體領略到一種無法確定的意象,也因此被歷代名人雅士所喜愛和珍藏。國畫是留青竹刻的基礎,首先用淡墨清毫勾勒的畫面構圖清新淡逸,山石、樹木、花草、草亭、人物等均采用中國畫技法一氣呵成,畫面淡逸朦朧,筆墨自然舒朗,其意境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清新自然的“淡逸之美”,由此而篆刻出的圖案更好地給觀賞者提供多維空間的視角,體會到留青竹刻各種美感的融會貫通,進而形成一種充滿靈氣以及通透含蓄的審美體驗。
我國竹子產量巨大、品種繁多,包括紅香妃竹、棕竹、云妃竹、紫竹、楠竹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竹子。也正是因為盛產竹子,才推動了我國竹刻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得各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愛。比如古代文人雅士大多有愛竹、賞竹、品竹、詠竹的情懷,千百年來賦予竹子高貴的品格。比如《望秦川.秦川朝望迥》中的“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念奴嬌.斷虹霽雨》中的“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等詩詞句,皆表達出竹子高潔、堅韌、虛心等品格。這是竹刻藝術能在我國古代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所有的竹刻藝術中,當屬留青竹刻最為珍貴,藝術手法最為高超。留青竹刻在唐代開始流行,在當時有許多竹刻名家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因為留青竹刻的創作過程無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比如唐代的尺八(竹吹簫)技藝精湛,藝術效果奇美,深得文人們的喜愛,不過該藝術作品現收藏于日本正倉院。在明末清初之際,文人雅士開始進入竹雕藝術界,標志著我國竹雕藝術進入鼎盛時期。比如浙江派代表人張希黃,以竹的青皮刻制圖紋,將剔除青皮后的竹肌作為底色,創造出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法。李葆恂在其《舊學庵筆記》中載張希黃的竹刻山水時這樣描繪“凡云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边@段文字道出了張希黃運用竹筠之妙。此外,清世宗康熙帝尤為愛竹,他不滿足于民間進貢的竹雕器物,于是在宮中設立專門的竹雕器物機構,聘請民間竹雕藝術大師為宮廷雕刻器物,從而使竹刻藝術走入皇家。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朝以后竹刻工藝日趨衰退。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社會上一些竹刻藝人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組織成立了專門的工藝美術研究單位,進行創作和研究,并授徒傳藝,自此,竹刻藝術走出邊緣化的危機再度復生。
留青竹刻在江蘇常州有徐、白兩派,徐門寫意,白門寫實。當時徐素白客居上海,其竹刻畫稿多半來自當時一些畫壇名家,他能以留青的厚薄來體現中國水墨的濃淡層次,也因此成為留青寫意的一代宗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白士風被尊為當代留青竹刻大師并確立白氏門派,他耗時三年刻成竹簡《孫子兵法》,共13 篇6000 多字,這在竹刻史上堪稱精工巨制。然而七十年代,一批前輩竹刻家相繼去世,竹刻藝術雖仍在全國各地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但真正能繼承和發展前輩技藝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留青竹刻藝術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千百年的錘煉,雖然達到過鼎盛時期,創造過巨大輝煌,但也遭受過凄涼和冷遇。若不是在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努力下,留青竹刻藝術必然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無法綻放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藝術光彩。留青竹刻藝術門類能夠發展至今,正是靠簡單的師徒傳承關系發展起來的,才使得這項特殊的傳統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和延續。但就現實來說,留青竹刻藝術日趨衰退,發展陷入巨大困境。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措施,勢必走上邊緣化的道路。對此,筆者翻閱相關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將留青竹刻日趨衰退概括為如下三個原因:
原因之一:創作留青竹刻精品絕非一時之功,其工藝復雜,步驟繁多,且技藝含量極高,欲速則不達。如果沒有一定資歷和多年磨煉是無法完成留青竹刻的。若只是簡單地“照葫蘆畫瓢”,不僅不會創作出精品,還會使留青竹刻失去靈魂,降低留青竹刻藝術的觀賞性。
原因之二:初學的大部分人沉不下心,在竹雕的創作上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守不住清貧,也耐不住寂寞。特別是留青竹刻作為一門特色的手工藝術,需要以高超、精湛的雕刻手法為支撐,而這些技藝都需要初學者靜下心來,認真學習與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藝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制作出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觀賞性的留青竹刻作品。
原因之三:留青竹刻制作工藝復雜,作為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對藝術家的技藝功底提出極高的要求。留青竹刻藝術家除了要有高超的刀功技法之外,還要有繪畫、書法的功底。
基于當前留青竹刻藝術傳承發展存在的難題,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上進行分析,認真思考其生存與傳承路徑,才能切實推動留青竹刻藝術的發展。通過做好傳承與保護工作,才能讓其起死回生,再創輝煌。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的助力支持下,一度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市場競爭中甘拜下風,甚至展露出嚴重的疲態。雖然各部門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及技術的投入,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但仍沒能取得良好實質性的效果。特別是如何將留青竹刻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已經成為當代手工藝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將留青竹刻與現代圖案相結合,如何讓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碰撞、交融,如何思考和挖掘留青竹刻的生存現狀、活態傳承以及未來發展路徑已經是擺在手工匠人們面前的重要的課題,相關研究工作刻不容緩。
1.留青竹刻與現代圖案相結合
藝術創作是藝術者在相應的技藝功底的基礎上所開展的創作實踐工作,其核心內容概括起來無非是表現什么和怎樣表現兩個方面。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畫面的題材也更寬泛,這是生活內容和情感指向的變化所致,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藝術源自于生活,也應回歸于生活。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留青竹刻藝術,如果要傳承和發展下去,就必然要與現代圖案相結合,依托高超、精湛的技藝表達現實生活,將藝術是生活的寫照的特點詮釋出來。比如在漫長落后的封建體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始終停留在很低的水準,此時的留青竹刻藝術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包括古人的生活環境、生活內容和生活情趣,無論是繪畫還是竹刻都表現為山水花鳥一路,都延續長達千年之久。由此可見,留青竹刻在表現技法上與傳統繪畫息息相關,往往都是根據當時生活情境的繪畫選取。如果留青竹刻藝術要得到有效傳承,那么這種依據傳統繪畫制作留青竹刻的情況就要有所改變,決不能“照搬照抄”古人的創作思路和情感,而是要在保留留青竹刻原有藝術內涵的基礎上,積極與現代圖案相結合。若用古人的酒杯澆今人的塊壘,這顯然與新時代的現實生活相背離,更加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受眾的審美要求,同時也不能滿足創作者的藝術追求,因此藝術家的情感表達也應該隨之更新,既不能脫離傳統的積淀,又要走出新的道路。這是留青竹刻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首要條件。
2.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碰撞交融
留青竹刻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古人在不斷的實踐中提煉和總結而來的智慧結晶,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極具傳承與保護價值。傳統技法就是豐厚的經驗積淀,我們要在鞏固傳統技法的同時,深入探索、追求更多與時俱進的技法。同時根據時代特征對筆墨運用的章法、用筆、轉折等關系了解透徹,只有這樣才能合理適宜地刻出畫面的精氣神來。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要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確保其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下去,就必須考慮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交融問題。也就是說,創作者不但要有開闊的視野,還要有意識地錘煉創作思維,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更要善于尋找突破的契機和幫助,從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技藝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出更具藝術美感和更具時代價值的留青竹刻藝術品。從學習的角度來說,留青竹刻技藝雖然隸屬方法論的范疇,但更多則是一種認識論,需要在不斷增長見識和修養的同時,多思考、多創新、多摸索,只有這樣才能將留青竹刻傳承下去。
3.未來發展路徑的活態傳承
傳承留青竹刻藝術不是簡單地將其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更不是照搬照抄傳統技藝,而是要從未來發展路徑的活態上考慮傳承問題。如何從傳統的根源去找形制上的突破,使其更貼近生活又不失傳統的基礎,并且能夠在審美品格、實用趣味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必將是留青竹刻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4.保護發展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及人員應當結合當前留青竹刻藝術的發展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指導性及實效性地傳承與保護。首先,成立專門的研究基地,對留青竹刻藝術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性地剖析,挖掘留青竹刻在各個歷史階段所呈現的發展特點,為在新時期探尋發展該技藝提供支持。其次,為深化研究提供保障,做好理論指導工作。相關部門要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及技術的投入,成立研究所和工作室,對各項留青竹刻研究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理論指導。這樣一來,既能實現對留青竹刻藝術的保護,又能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技術推陳出新,為大眾創作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最后,加強留青竹刻藝術的宣傳工作,提高留青竹刻藝術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特別是要充分把握藝術文化的發展規律,大力發展留青竹刻產業,加強藝術成果宣傳。通過努力培養技藝的接班人,傳承和發展留青竹刻藝術,使之起死回生再創輝煌。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也面臨挑戰,留青竹刻的發展無論從形式、題材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留青竹刻的發展離不開傳統,離不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所體現的美學思想和文化精神,在中國手工藝多元形式發展中呈現出一片生機。留青竹刻作為傳統審美觀的有效傳承,不僅僅是美的體現,它根植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土壤,傳承于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精神寄托,也是當代多元藝術發展趨勢之一,在古今手工藝史上,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