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
(作者單位:天津市和平文化宮)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外來音樂文化在帶給人們新的視聽感受的同時,也給民族器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新的挑戰面前發展日漸“式微”、現狀不容樂觀,與西洋樂器相比,民族器樂不受重視的問題比較嚴重。無論是在課外學習的課堂、業余器樂考級中,還是在專業藝術院校招生時,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再去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在非遺普查中我們發現,民族器樂中的許多品種和曲目有的已經出現了斷流,有的瀕臨絕滅。與之相對照的是,西洋音樂、港臺音樂和流行音樂備受社會重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四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流行音樂所占比例較大,各種演出場合對民族音樂的冷落,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等等。面對民族器樂日益被邊緣化的情況,我們要站在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審視民族器樂發展,緊緊圍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創新發展思路、貼近群眾需求,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精品經典,重塑民族器樂的影響力、傳播力。
琴棋書畫歷來是中國文人品位的象征,而琴是首位,在數千年的時間內,它是華夏文化的存在形式,足見中國民族器樂的重要性。隨著一曲《流水》被美國“旅行者”宇宙飛船帶上太空,“中國琴”已經廣為人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
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音樂遺產。民樂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的民樂曲可以激發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包括民族器樂在內的民族音樂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和歷史之中,很多民族器樂曲都是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宣泄著人們或歡喜或悲苦的情感。我國民樂以內涵意境見長,講究平和、平衡,當中所包含的內在哲學思想,提倡親善、愛民、愛物的倫理道德對于維系中華民族的穩固起到了獨到的作用。
當然,這里所說的“琴”應當是幾千年來我國的器樂的統稱,不只是指的“古琴”或者“瑤琴”。也應當包括“編鐘”“號角”等宮廷祭祀典禮樂器、笙管笛簫等吹奏樂器、“二胡”“高胡”“板胡”等弓弦系列樂器、鑼鼓鐃鈸镲缽等打擊樂器。這些樂器最早進入人們生活,并長久占領著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起到了凝聚民心、撫慰中華民族共同心靈、振奮華夏斗志的重要作用。“樂”如此重要,以至于孔子將其與“禮”相提并論,整個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禮樂文化”。在網絡上搜索“禮樂文化”相關解釋相當完備,大致是說,只有知道“樂”才會懂得“禮”,不重視“樂”的普及與提高,就會影響到國家政治制度確立,就會形成“禮壞樂崩”的局面。
在當今這個多元、多樣、多變的世界里,我們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就需要牢固的“身份意識”和清醒的“民族認同”,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
面對這一歷史使命,民族音樂工作者應當責無旁貸地成為弘揚民族音樂、振興民族器樂的主要陣地。我們要發揮民族音樂的優勢,通過一首首民族氣派、民族風格的樂曲,陶冶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于世界之林。
增強民族認同感,有很多舉措,其中對于民族器樂曲的認同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像《藍色多瑙河》之對于奧地利、《貝多芬交響曲》之對于德意志、《柴可夫斯基交響曲》之對于俄羅斯,每一個民族都有對于自己音樂的依戀感、信賴感和融入感,長期的浸潤就必然會形成民族的認同感。
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也是如此。遠的不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器樂曲曾經有過相當繁榮的發展時期。好的樂曲浩若煙海,二胡合奏曲《萬馬奔騰》的豪放、遼闊,笛子獨奏《姑蘇行》的婉轉、秀麗,板胡協奏曲《大起板》的高亢、奔放,口笛獨奏《苗嶺的早晨》的明麗、清新,柳琴獨奏《春到沂河》的活潑、歡快,古箏獨奏《戰臺風》的催人奮發、民族管弦樂《大寨紅花遍地開》的聲勢浩大……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
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這些民族器樂曲的耳濡目染,會產生對于中華民族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民族的認同感打下深厚的情感基礎。
從國家層面來看如是,在人際關系上來看也如是。在歷史記載或者詩詞歌賦中,民族器樂始終是人們心靈相通的紐帶和橋梁。像“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歌頌的友情與信義、“竹林七賢”創造了“阮”、《琵琶行》描寫的千古情。據專家研究,中國的器樂就其種類形制繁多來說,位居世界各民族器樂之最。其傳世的樂曲汗牛充棟。中國的民族器樂比世界上任何文化現象都毫不遜色。我們的祖先給我們遺留了輝煌的音樂文化,我們必須充滿自信力,完全沒有必要在西洋的交響樂面前低下高貴的頭!
我們敬重中國的民族器樂,不僅因為它有著輝煌的歷史,更因為他們的具有符合音樂規律的科學內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藝術價值。
重視民族器樂,并不是抱著祖宗的大腿不放,像“阿Q”一樣津津樂道于“我祖上比你闊多啦”,而是因為我國的民族器樂本身具有科學性。它們可以記錄歷史,同樣可以描繪現在。可以打動歷代的先民,更可以激發現在的中國人和今后的“后浪”們。
要克服那種認為民族器樂不科學,落后于時代等觀念,提高民族器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人們的舊觀念里,傳統民族樂器的制作、發聲等不如西洋樂器科學,應當予以澄清。
前幾年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覺得很有道理。大致是說,我們不能僅僅對于西方音樂頂禮膜拜,更應當看到民族器樂的科學性。不能認為西洋樂器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系統的西洋交響樂代表了近現代材料、機械、儀器發展的水平。而中國的樂器只是農耕文明的表現,是手工業勞動的產物,必然會被淘汰。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說法。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對于本民族文化藝術的守護與執著,便會失去初心,甚至迷失自我。
一些人指摘中國的民樂是“五聲音階”不如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這又是道聽途說的狹隘之見。中國的音樂理論本來就是“十二平均律”,這在典籍式樂器“編鐘”上已經有充足的體現,我演奏的琵琶也是這樣,六相、廿四品,構成了科學的音律系統。《史記.刺客列傳》中提到的“風蕭蕭兮易水寒……”“遂為變徵之聲”講的就是在“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音階”中,存在著“變徵”,即“C”調中的“4”。同樣,還有其他的“變”聲存在。這些“變聲”便是中國音樂系統中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基礎。
經常受到攻擊的還有中國的管樂(笙、管、笛、簫)。總有人拿它們與西方的管樂(長笛、黑管、小號、圓號)相比較。比如認為,一把長笛就可以演奏出各種調式的樂曲,顯然要比竹笛“科學”得多。我認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竹笛的多樣性才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竹笛世界”。竹笛分口笛、鷹笛、梆笛、曲笛、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其構成的廣闊音域,甚至超過88 個鍵盤的“音樂之王”鋼琴。進而,正是竹笛的多樣性,才能夠形成它音質、音色與風格的多樣性。這是長笛所不能企及的。另外,長笛的按鍵式構造似乎在“音準”方面比較講究,但,正是由于按鍵的存在,妨礙了它的演奏速度。也因為無法進行“抹音”“揉音”等技巧,而使它無法表現一些地域風情較強的樂曲。反過來,中國的竹笛卻可以自如地演奏像《霍拉舞曲》《野蜂飛舞》《快樂波爾卡》《云雀》等各國不同風格的樂曲。
這說明,西方音樂中的一些樂器往往會有很多“特長”,但這種“特長”往往又會形成“特短”。我們音樂工作者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更何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很多的民樂演奏家和樂器制造者都在不斷地嘗試著改良我們的民族樂器,使其更加能適應當代技術和樂曲的發展,展示樂器的獨特魅力。加鍵笙、加鍵嗩吶、柳琴、402 型揚琴、阮族等樂器的改良和研制逐步豐富了民族樂器的表現力。
這些都說明,目前我們手中掌握的民族器樂是科學的,具有撥動心弦、激動人心的能力。一種樂器,只要能夠達到上述目的,就應當具有與之相符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地位。
表面上看,一架鋼琴或小提琴要上萬元,而二胡、葫蘆絲則幾百甚至幾十塊錢就能在街邊商販處買到一只。一些少數民族樂器更不用說了,布依族樂器木葉就是樹上采回來的葉子,用水浸泡后就可以演奏了。似乎,民族樂器給人的感覺就是:便宜、粗糙、簡單,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他們檔次低、沒價值。這里是一個觀念上的誤區,便宜并不代表沒有價值。已經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聲音抑揚頓挫,宛如天籟,我國古人賦予了這件樂器中國傳統的天、地、人和自然的哲學思想,其音韻和含義遠遠勝過西方交響樂的金屬質感,豈能說沒有價值?
據說,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聽到瞎子阿炳的原始錄音后曾經淚流滿面,表示“這是需要跪著聽的樂曲”,就因為中國的民族器樂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價值,這和西方經典音樂同樣偉大。中國民族器樂的偉大之處不僅需要小澤征爾這樣的指揮家理解,更需要廣大聽眾和音樂愛好者理解。
我是一名琵琶演奏員,深知手中這把琵琶的分量。很多盲目崇拜西洋樂器的人往往攻擊中國的民族器樂“沒有和聲”。其實,這只是針對于“二胡”“竹笛”等少數樂器而言的。實際上,中國的民族器樂從誕生那天起,就十分講究“和弦”。比如“笙”是和聲樂器,而同是“管樂”的西洋長笛、小號等沒有“和聲”。琵琶是典型的和聲樂器。我獨奏《十面埋伏》時,就是利用“和弦”效果,四弦、十指共同運作,營造出千軍萬馬鏖戰沙場的宏偉氣氛。每當我演奏時都會覺得身后有著一個龐大的樂隊,充滿豪情。這是西方“提琴”系列無法比擬的。
“中國琴”聲音宛如天籟,其音韻和含義完全可以比肩于西方交響樂的金屬質感,這樣的藝術價值,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會為之自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舉辦的許多國際會議就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從敦煌壁畫中提煉而出的餐具花紋、刺繡剪紙工藝,特別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藝表演,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琴、簘、打擊樂等在燈光、舞美的配合下與中西方舞蹈結合起來,讓觀眾耳目一新,既展示了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又讓世界看到了與時俱進、正在發展中的中國民族音樂。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展示中國的民族器樂,足以見得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傳統音樂文化之重視。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政府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在政府引導下的宣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在政策和經濟上加強對民族器樂的鼓勵和支持, 合理利用其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宣傳力量, 定能使中國民族器樂又快又好地發展。
中國民族器樂歷史悠久,卻一直沒能壯大起來。 民族器樂大師往往很少被普通大眾所熟知,民族樂團也不多見,民族器樂演出也很少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得不到民眾的支持也就缺少資金,也使得民族器樂的經濟效益并不樂觀。就天津市來說,雖然民樂的群眾基礎相對好,但對于民族樂團樂器、排練場地人員編制以及創作等的投入遠遠比不上交響樂團。十幾年前“女子十二樂坊”的成立就讓人們眼前一亮,靚麗的形象包裝,融合舞姿的演奏,加入電子配樂的悅耳旋律,在世界上刮起了新民樂的風潮。實踐證明,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借鑒多種藝術形式形成多元化發展并堅持東方特質,才能使我們的民族器樂成為一種時尚。
總之,我們要提高文化自信力,為民族器樂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只有努力發展好民族器樂,我們才能更好地展示我們的民族精神,從而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