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作者單位: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未來。少兒階段是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閱讀不僅有助于他們文化素養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數字化時代奔涌而來,新時代的少年兒童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數字化的環境中,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傳統閱讀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
伴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少兒出版物的數字化水平越來越高。周蔚華在《數字傳播與出版轉型》中指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規律,對閱讀方式的變革進行了深層次的原因剖析。以下對少兒出版數字化現狀進行全面闡述。
1.產品形態
傳統少兒出版機構主要指如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等機構,其產品主要以網站、點讀筆、電子書等形式呈現。如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精品互動電子書在安卓、IOS 平臺累計下載量超過200 萬次。安少社的精品互動電子書板塊是根據已出版圖書進行改編制作的,內容包括繪本閱讀類和教育類。自2011 年開始,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積極推進與點讀筆生產廠商的結盟,研發出的任何一支點讀筆都能點讀本社的有聲讀物。
2.運營模式
傳統少兒出版機構的產品主要通過線下實體書店和線上網絡書店銷售,產品推廣在加固舊渠道的同時,進軍新渠道。圖書的舊渠道:新華書店、當當網、京東網。現在的新渠道有:天貓、微信公眾號,還與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合作。報刊的舊渠道:郵發、校網。現在的新渠道:雜志鋪等訂閱網站,社微信公眾號、校網服務微信號。
3.優勢
進行數字化轉型,傳統少兒出版機構有著很大的優勢。一方面,具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和信息量,這些資源可以為數字化發展提供素材和內容。另一方面,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優秀人才。現在各個少兒出版社都對人才高度重視,在加大對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投入的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人才。傳統少兒出版機構的工作人員兼具出版專業素養和新興技術的特點,為少兒數字出版注入了活力。
4.問題
相比其他行業,我國新聞出版業的科技投入一直不足。投入資金進行數字化建設不一定收得到成效,放棄它又意味著跟互聯網時代脫節,這導致多數出版社進行的數字化轉型,或是出于響應行政管理號召的需要,或僅僅是“嘗鮮”,保持追隨行業發展趨勢不掉隊而已,真正進行徹底的、結構性的融合創新的企業較為鮮見。目前,傳統少兒出版機構的大多產品依然以紙質版的形式存在,有的出版物內容很好,具有發展為數字化產品的巨大潛力,但實際情況是市面上無任何相關數字化產品形態,資源利用率過低。
1.產品形態
民營少兒出版機構以各類兒童點讀機、中英文點讀筆、kindle 閱讀器為主要產品形式,將硬件和文化內容作為統一的整體出售。在互聯網時代,視頻的傳播和互動性都要優于文字。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有:新經典,在將每本書的版權運營好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圖書+影視”的道路,使得其在民營出版行業中突出重圍,并于2017 年4 月25 日正式上市,成為首家上市的民營出版公司。
2.運營模式
民營少兒出版機構將其他出版領域的出版思維、運營理念、營銷方式等帶到少兒出版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兒出版產業鏈的迭代升級。比如,社群營銷萌芽于其他類型圖書領域,卻在少兒出版圈結出了“碩果”,得益于一些非專業少兒社的重點發力。將硬件和文化內容作為整體出售,既銷售硬件設備,也銷售設備內文化軟知識。有些商家會提供知識付費的服務,以此獲取增值利潤。
3.優勢
第一,實體產品和文化內容相結合,有利于增收。點讀機等產品出售的除了文化知識以外,還可附帶銷售一臺機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銷售利潤。第二,以紙質出版為源頭,制作影視劇、動漫、游戲等產品,操作靈活。第三,聲音和畫面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少兒興趣,也有利于少兒參與其中,調動少兒學習的積極性。第四,靈活的生產經營機制,使得民營少兒出版機構在選題策劃、出版和市場推廣上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更有利于發展。
4.問題
其一,造成電子產品過多的麻煩。一般而言,閱讀器只能用于閱讀,點讀機只能用于點讀,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不利于產品的推廣。其二,內容無法更新。電子產品的內容一般是在售出前已經全部制作好的,沒有自動更新、修改的功能,會出現不能實時下載、無法學習最新內容的情況。其三,有些民營少兒出版社體量偏小、產品和業態不夠豐富、資本運營能力有待提升。其四,有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和速度,導致產品質量差。
1.數字出版平臺建設不完善,產業鏈條斷裂
數字出版在我國正處于快速成長期,但作為一個產業,還遠未形成經濟規模,產業鏈也未理順。內容資源的整合能力是數字出版的核心,但我國當前的少兒出版數字化產品大多呈現“各自為政”的現狀,不同主體所生產的數字化產品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個角落,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樣既不利于國家統一管理和內容監督審核,也不利于產業的發展壯大。
2.數字內容資源庫建設不足
數字出版是數字內容的生產和制作,數字化內容信息需要有效信息資源的集合,還要有足夠的存儲量,才能支撐和滿足數字出版的需求。少兒出版機構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內容提供這個環節比較薄弱,對數字內容資源庫的建設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內容資源的收集、積累、分類、整合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出版的發展。
3.市場細分不夠,研發不到位
當前,少兒出版數字化產品在市場細分上用力不夠,在研究少兒的年齡差異、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的基礎上,沒有劃分不同的用戶板塊,有些板塊內容繁多,有些板塊則處于空白。在少兒出版的細分門類方面,一些非專業少兒機構結合自身特色和擅長領域,實現了少兒出版特色出版板塊的補充。這是傳統少兒出版機構應該學習的地方。
1.原創不足,出版內容同質化嚴重
出版物最有價值的就是內容,因此少兒出版數字化產品應始終堅持把內容放在第一位。由于同質化等原因,少兒出版數字化產品雖然產品數量繁多,內容和形式卻千篇一律,有價值、原創性的內容少,可讀性不高,并且缺乏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創新性產品。數字產品缺乏創新性,還表現在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雷同上。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社長海飛曾表示:目前少兒圖書品種增加很快,圖書發行總量在增加,但單本圖書發行量在下降。說明作品原創量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
2.盈利模式單一,沒有形成穩定而持續的盈利模式
以產品交易為基礎獲取收入,是目前中國數字出版業務最主要的盈利模式。直接進行產品交易獲得收入是主要的盈利模式,但少兒有著其自身的生理發展特點和文化接受特點,傳統的盈利模式沒有抓住這一規律,僅是靠機械地收費——獲取產品的方式提供給用戶,無法激起少兒的興趣。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部分項目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未形成有效的商業閉環。
3.選題策劃做得不夠細致全面
選題策劃是出版物,特別是數字出版物策劃工作的靈魂,是一個出版物成功與否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擬定選題走向市場后能否獲得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根本保障。一個優質的少兒數字出版產品,其選題策劃應該有正確的導向性、積極的價值取向等,在這個基礎上利用新技術進行探索,創新產品。但是,當前的傳統少兒出版機構制作的少兒數字產品在進行選題策劃方面明顯做得不夠,各部門的配合與協調不到位,劃分不夠細致全面,缺乏系統性。
1.缺乏成熟的培養機制和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教育滯后,數字出版教學培養機制不健全。雖開設了數字出版專業,但數字出版教學培養缺乏實踐和科研環節,具有教育、出版數字技術復合型知識結構的教師匱乏,學科定位尚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完善。以上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造成了阻礙。
2.編輯思路守舊,專業知識不足
目前,從事少兒出版數字化工作的人員中,有一大部分是從原來的紙媒編輯轉過來的,他們最擅長的工作依然是傳統的編輯工作,思路守舊,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專業知識不足,既對新興的數字技術缺乏敏感性,也對新媒體動作不熟悉,并且缺乏挖掘網絡資源和利用互聯網的能力,所以無法在數字出版上施展拳腳。
3.缺少優秀的數字出版人才
少兒出版正經歷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業態升級和轉型,需要既熟悉傳統出版工作流程,又掌握數字出版運作模式,還能開辟數字出版發展新模式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少兒出版機構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現有的從業人員對數字出版的認識滯后,缺乏主動學習數字出版和新媒體技術的意識,導致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稀缺。
1.建立少兒數字圖書館
建立少兒數字圖書館,將所有少兒出版數字化產品集中在一起,按照不同主題劃分為多個板塊,既方便讀者找到產品,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管理和產業的發展壯大。例如:中少總社的數字圖書館,是為我們國家的公共圖書館,尤其是少兒圖書館研發的產品,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按需設計、按需生產,現在已經有多家圖書館都訂購了這個產品。
2.建立數字內容資源庫
我國的少兒出版機構,需要加快建立數字內容資源庫。建立統一的數字內容資源庫,實時將優質資源信息保存到同一平臺,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共用。例如:中少總社建立的數字資產管理庫,對社里出版的所有圖書、報紙、期刊資源已經完成數字化的資源整理,加工成為格式化的數字化資源,在這個基礎上推出適合數字化傳播的各種產品。
3.研發適合兒童的數字產品
建立跨終端的數字出版發布平臺,嵌入信息采集功能和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分析用戶的搜索記錄、播放記錄等信息,精準定位客戶需求,實現多媒體協同編輯,一個內容出來之后,進入到這個平臺,同時生成不同的產品,真正做到一種內容,多種出版,多個渠道傳播,進而實現全媒體出版和立體化傳播。
1.以內容為中心打造原創精品
少兒出版業數字化產品是內容產業,內容是出版的本質和核心,誰擁有優質、新穎、創新的內容資源,開發出最能滿足少兒需求的產品,誰就能更好地占據市場。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樹立原創意識,把精力和心思主要放在產品內容上。以中少總社為例,抓好原創出版,夯實圖書“走出去”的版權基礎。中少總社堅持把內容創新作為立社之本,通過調整出版結構,整合出版資源,聚焦于原創圖書出版。在積累了較為厚實的版權資源的基礎上,中少總社從2010 年起建立了版權輸出常備書目,目前已達300 余種。抓內容創新,抓原創出版,一方面使傳統出版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另一方面也為中少總社實施數字出版工程奠定了雄厚的內容基礎。
2.以用戶為中心建立適宜的盈利模式
在數字出版時代,用戶成為數字出版產品實際意義上的上帝,用戶體驗成為數字出版產品開發的根本出發點,用戶反饋和評價成為數字出版產品修正、改革的方向。要以用戶為中心,站在用戶的角度,仔細研究用戶的需求,并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建立能夠讓用戶開心、愉悅消費的盈利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
3.以少兒為中心進行選題策劃
少兒數字出版是面向少兒的,因此,其產品必須以能夠滿足少年兒童閱讀需要為目標。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優化選題結構,突出重點選題,少兒選題打造品牌,發力原創,多出精品力作。做好以兒童為中心,少兒數字化產品首先要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其次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少兒對數字化產品的要求與年齡關系密切,比如針對低齡兒童應該注重趣味性,針對學齡兒童應趨于實用性,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小讀者的閱讀需求。
1.加快建立成熟的培養機制和教學模式
我國出版高等教育已初具規模,建立了多層次、多方向培養出版人才的教育體系。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多所院校增設數字出版的相關課程,加大了師資力量的投入,加強師資培養建設,并且聘請數字出版業界的專家進課堂,逐漸理順學科定位,優化課程設置。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于2008 年開設了數字出版專業,是全國高校中最早開設數字出版專業的學院。如果能增設少兒出版數字化課程,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能使我國的少兒出版業更上一層樓。
2.轉變傳統的編輯思維和提升編輯素養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傳統圖書編輯僅有的書稿加工能力已不能滿足編輯職業的要求,提高編輯素養、重構知識結構勢在必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理念問題,傳統編輯對紙質書有情懷,思路守舊,覺得把紙質出版物做好就可以了,不愿嘗試改變。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傳統編輯必須轉變觀念,建立互聯網思維,努力提升自身的編輯素養,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
3.注重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
出版強國首先是人才強國,要加快人才培養力度。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直接決定著數字出版相關部門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擁有越多的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才越能在競爭中取得成功。少兒出版業想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必須抓住產業發展的機遇,加快少兒出版數字化轉型升級,除了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再充電,還應該加大人才引進,壯大自身的人才儲備,以便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