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茜 孫奇云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
隨著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傳統工藝正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我們該如何在現如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為民族存藝,為文化存根”[1]是當下急需探討的問題。公共藝術作為目前國內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一個特殊的藝術范疇,它用藝術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出了許多種文化精神和公共價值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國內出現了用鐵錘敲打天然紅銅制作工藝品和裝飾品的樣式。中國在約公元前2000 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冷鍛技術制作工具以供生產。
從歷史的發展歷程上看,金屬工藝的發展主要依據的是金銀器的成長流變。我們可以從三個時期來了解這段發展歷史:第一,從商到春秋戰國,到秦漢為初期,這一時期是鍛造工藝的萌芽期;第二,從三國、兩晉到唐代中期,是唐代鍛造技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第三,唐后明清金銀器研究的后期,特別是發展到清代,技術達到了頂點,很多金銀技術發展成了特別的技術。
古代制造打開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也是這樣開始的,然后一直與該物質生活狀況的改善直接相關。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沒有改變,那就是成器活動最初就呈現了一種只是求取生存物資的狀態,這樣便逐步形成了世界和人類的精神現象在內的生活世界。
這種情況下金屬工藝的出現勢必會對某種社會要素有所涉及,金屬工藝也正是在這樣的禮制教條前提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例如《荀子》把器物列為禮儀的一個要素:
禮者,以財務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
此外,器物的制作和用途標明了當代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以便隨時隨地地強化他們自己的等級意識,正如《坊記》所云:
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這大概就是所謂禮藏于器的意義所在,也顯示了器物所具有的政治屬性。正因為器物具有政治色彩,因此工匠在制作、鍛造之時是無法自主更改形態和紋樣的。現如今我們便可以通過出土的青銅器對當初的政治文化進行探究,同時進一步了解古代的金屬工藝技術。
金飾最早在商代開始出現。到了西周時期,鍛造工藝在器件成型與紋樣裝飾等方面取得進展。在春秋戰國之時,銀器同金器一樣逐步遍及。在漢朝,掐絲琺瑯工藝的成型,使得工匠們鑄造技藝也更加成熟,為后在唐朝的光輝成長產生了必然的影響。宋朝的金屬工藝,首要是延續了鍛造工藝與鏨刻工藝。到了遼代時代,金屬工藝首要傳承了唐朝的工藝,也多采取鑄造、模沖、鏨刻、鎏金及焊接等技法。明清期間的金銀器,集傳統金銀工藝之大成,建造極其精巧,豪華都麗。
從古至今,金銀器的制作工藝大部分是以材料制造工藝為中心,是以材料的選定、加工、成型、表面處理等步驟為一套流程進行的。這些技術內容來自于具體器物的制作過程,同時也是制作器物的主要工藝的反映。中國打開大門開始與世界交接的時候,西方的藝術思潮席卷而來,給封閉長達數千年的中國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和養分,產生了許許多多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創作的發展空間[2]。早在上世紀80 年代,中國“85 美術思潮”的出現及發展,可以說是我國藝術界一次對西方藝術的借鑒和嘗試,由此爆發出一批例如方立鈞、王廣義、張曉剛等優秀的藝術家;而到九十年代,人們開始思考藝術在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從而藝術的發展逐漸體現在美化城市公共環境等方面。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到來如果意味著科技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普通人固然存在的普遍性意識,那么它也可以從任何物品中得到的意識開始,延伸至人類的心理、精神、社會意識形態。任何體系的確立都離不開價值體系、管理制度的約束,只有在規定范疇內得到普遍認可的金屬工藝才能廣泛流傳使用。正如孟子所說: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當金屬工藝有條不紊發展的同時,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與民眾主義思潮相結合,政治家、思想家對器物的作用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并進一步將制作器物的道路和目標認為是“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的時候,這項工藝體系也就基本確立了。
公共藝術作為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創造性藝術學科,它是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生產的美學實踐,是提供關于城市空間美學生產的一般認知方式,為實踐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工具和一般原則,是當代城市空間美學實踐的基礎性理論之一。
從定義上說,公共藝術是指存在于公共空間中,服務于廣大受眾的各種藝術形式,包括壁畫、雕塑、城市家具設計、建筑外立面設計、交互裝置藝術等各種藝術范疇[3]。公共藝術是反映一個地區文明程度及其風貌的特有藝術形式。
公共藝術的本質屬性是它的“公共性”和“藝術性”。這里的“公共性”指的是不同人群對隸屬于公共事務中藝術創作部分的平等介入,也是反映當代公共藝術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和核心價值理念的一種特性。而“藝術性”則是指公共藝術創作通過某種視覺藝術形式將藝術家的情感傳遞給觀者。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品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作品所選擇的材料及材料制作工藝上。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材料的選擇不僅取決于想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形態、承重、體積、色彩、肌理,甚至還涉及到觀者的心理接收效應。這些直接影響到了藝術作品造型的難易程度、材料制作工藝的方式方法,影響和制約著公共藝術的設計構思。
任何一項公共藝術創作在限定范圍內都是應該被允許的,目的在于保證公共藝術實踐的理論高度和對公共空間實踐的公共訴求的社會深度,但同時所提出的方案設想乃至具體的形體設計,都需要具有實操性。從觀者層次來看,安全性、準確性、美觀性、適宜性;從經濟層次看,有利于生態、性價比高、促進特定場所的人流量等,因此公共藝術創作者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相關專業知識儲備,更應具有動手制作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從最初的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到現在的影像藝術、交互裝置、景觀雕塑等等,人們對于藝術的看法也正在改變。在公共藝術的發展史中,藝術家在對材料的認知、推介和選擇上,形成了新的創作標準。“讓材料說話”已經成為創作作品時的首要考慮條件。俄羅斯著名的金屬雕塑藝術家伊戈爾·凡尼的作品多數以常見昆蟲為主,利用金屬特有的延展性和光澤性,向觀者展示獨屬于金屬材質的自身魅力。他讓金屬工藝在作品中展示得淋漓盡致。通過精巧的細節,用最純粹的語言與觀者產生溝通,將藝術作品傳遞觀念的話語權完全交給了材料本身。
從另一方面上來說,公共藝術作品是需要長時間在公共空間里進行展示,甚至是成為城市的名片。例如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勝利100 周年而建立的埃菲爾鐵塔,為了豐富千禧公園的景觀而邀請藝術家設計的“云門”,為了宣揚楚文化安裝的武漢洪山廣場大型壁畫項目等等。不難發現這些公共藝術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采用了金屬材質作為主體材料。身處于露天公共空間的作品,需要經歷著時間和天氣的考驗,這本身就是時間的作品。公共藝術的時間性和觀念性在這一類的作品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最終給大眾展示的是以文化價值觀為出發點的長期社會環境營造。
總書記提出“文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認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在公共藝術創作的實踐階段,精益求精是一種工匠精神。當一件作品涉及到鑄銅、鍛造、金屬浮雕等形式時,應該將相關的金屬工藝熟悉于心。
傳統的城市雕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我們所熟知的品種:如金屬中的青銅、鐵、普通鋼材、不銹鋼。基于公共藝術概念源自西方文化背景,目前選擇公共藝術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也是以西方現行材料為參照。在古代雕塑中,除了當時尚未發明的鋼材,其他材料均已使用。 鐵、金、銀、錫等金屬在工藝品、藝術品與各類造像中被廣泛使用。但由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即使是類似的材料,在使用方式上和適用范圍上,還會帶來對某種材料其屬性認識的差異,從而賦予相同材料不同的文化內涵[4]。例如: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多為禮器、容器、兵器、樂器,器面布滿饕餮紋、夔紋或人臉和獸面結合的紋飾,所體現的多是古人對神靈的敬畏與崇拜;這就與古代的希臘青銅塑像所蘊含的精神象征有很大的差異。
當代公共藝術創作中,利用金屬的穩定性將其作為主要材料的作品數不勝數,金屬工藝也隨之逐步發展。公共空間上的宏大與連接更凸顯了時間的厚重,因為任何的空間都在時間中存在。時間的累積、傳遞和再造都會在公共藝術品上留下專屬于時間的痕跡。在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公共藝術作品中的時間性,在時間的條件下產生著特別的文化表示,沒有時間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也就沒有了文化,所以公共藝術必然要對相干場域內的文化內在和文化精力有所擔當和發揚。
一件好的公共藝術品應該有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價值,這個文化價值存在于其時間的延續性、公眾的認同性、技術的適宜性、環境的協調性等方面。在對時間性的強調上,由于公共藝術品本身具有著對某個地域文化證明的功能,它能夠通過時間來反映一個地域在一個時期 的歷史演變和文化進程,那么它便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一種文化的進步以及一種文明的傳承。
在現如今的公共藝術品制作過程中,由于創作者的自身能力、作品過于龐大、或是機構贊助等因素,通常會存在著創作者將方案確定后聯系專門的金屬加工廠代為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加工廠方對于作品也許沒有跟創作者一樣的理解和感悟,他們面對的只是冰冷的機器和僅含尺寸數據的圖紙模型。因此從事公共藝術行業,掌握材料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方法是創造出優秀公共藝術作品的重要環節。
但是實際上的公共藝術是一種新的文化取向。
一方面,公共藝術代表了一種愿望,試圖以烏托邦的形態和場所強化觀念對于藝術品、環境乃至世界的體驗;另一方面,它又潛在地擔當著現代主義的重任,試圖顛覆和質疑各種固有的價值觀和偏見。
——維維安·洛佛爾(Vivien Lovell)[5]
荷蘭著名哲學家海因茨曾說:“美學來源于城市生活,后者是前者的土壤。”中國美術家協會在1982 年2 月提交了《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的報告,中央批示后迅速在全國成立領導小組,從此公共藝術擴展至城市雕塑,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
城市雕塑中,金屬材料作為雕塑的傳統材料,在中外傳統城市雕塑藝術中常被公共藝術創作者所采用。當時由于金屬非常堅固的物理屬性,適合制作永久性的紀念物,但現代藝術家們重視金屬的光澤度和象征意義。進入20 世紀后,人類進入了幾乎完全依靠機器進行生產和銷售的冶金工業時代。可以說鋼、鐵、鋁以及其他合金材料成為文明社會的主要原料,金屬則是現代社會的物質象征。對于這種象征性的素材,公共藝術的創作者當然會有特別的講究。切或焊接型或翻倒,鑄造或打磨或制作,造型和觀念表達的效果,超過了其他的物質,更適合制作并放置在開放性的公共場所之中。
材料是公共藝術創作實現的物質基礎。在如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材質種類體系日漸完善的時代,金屬工藝的不斷創新已成為日前更多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材質肌理的表達、還是不同材料之間的搭配使用和不同工藝的結合等方面,我們都應該積極探索它的應用價值,倡導建設符合觀者期待的、綠色的、令人舒適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間。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運用刺激了人類對藝術歷程的探索,到鐵器時代的出現影響了社會勞動生產力,再到西方工業革命為城市雕塑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金屬材料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到藝術創作中。當今社會,金屬工藝制作的雕塑藝術品已經不是單單的雕塑作品,而是與公共環境相互結合的全新的藝術品。
在金屬工藝融入公共藝術創作實踐的過程中,要以政府為主導,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完善。根據當下的文化進程和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公共藝術不僅要繼承和保留其固有的性質特點,還應結合金屬工藝等工藝模式進行創新。在創作中更好地保障金屬工藝藝術品的質量,同時適應當下經濟,形成合理的藝術創作體系,通過其時間性的創作,使公共藝術品更具有人文情懷和歷史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