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軍,劉 艷,胡 雁
(1.荊門市掇刀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荊門 448000;2.荊門市掇刀區掇刀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湖北 荊門 448000)
近年來,人們開始對腰椎小關節進行研究,其中腰椎間盤退變發病率不斷增加,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見,也是導致患者腰腿痛的主要因素[1]。研究發現,在腰椎活動過程中容易引起患者腰椎小關節位置發生改變,而腰椎小關節退變容易導致腰椎間盤變化,腰椎小關節活動方向和各種病變改變相關性具有較大的爭議[2]。因此,本次研究對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試驗對象為2018年5月~2019年10月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提示存在骶椎退行性病變和腰椎退行性病變,且伴有腰腿疼痛;②此次研究獲得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伴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病變者;②排除非手術指征或藥物過敏體質者。
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5~83歲,平均(74.12±1.03)歲,病程1~7年,平均(4.21±1.03)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6~83歲,平均(74.65±1.54)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77±1.21)年。兩組性別、年齡等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進行腰椎MRI掃描和腰椎正椎正側片掃描,分別用來評估腰椎滑脫程度、小關節角度測量等,對患者圖像資料進行保存,影像學數據測量一般在影像科醫生工作站實施,測量工具是自帶軟件PACS系統,所有影像學測量一般均由實驗人員完成,其中一人是骨科研究生、一人是放射科醫生,對患者影像學參數實施測量,然后取兩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對于計量數據資料保留兩位小數點,JOA評分則由副主任醫生進行完成。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實施相關檢查,并對伴有系統疾病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后再實施DLSS治療。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程度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療一般以神經營養藥物和消炎止痛藥物為主,而中醫治療是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實施相應的中藥牽引、針灸、按摩以及服用中藥等。若患者伴有腰部疼痛者、應實施消腫止痛中藥實施外敷,若患者消炎止痛效果不佳,應給予患者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3]。觀察組實施手術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手術方式進行選擇,如在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患者腰-硬聯合麻醉條件下實施半椎板切除減壓術或者小開窗切除術等,術后進行3~5 d的抗感染治療,在切口疼痛緩解后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腰背肌功能訓練,在治療完畢后對患者實施隨訪。手術內容:患者取俯臥位后,使用利多卡因2%實施局部浸潤麻醉,麻醉完畢后,采用碘伏進行消毒,在患者病變節段位L4或者L5,使用椎間孔鏡系統在正中線旁開處進行穿刺,然后將穿刺針拔出,將造影針插入后,沿著造影針向患者椎間盤中心將適量亞甲藍注射液注入,然后實施椎間盤造影,在造影完畢后,將造影針拔出,放置導絲,將導絲作為中心切開患者皮膚,并將各個工作套管插入,最后將椎間孔鏡成像系統連接,不斷將生理鹽水灌注,從而保障其成像清晰度,對神經根實施減壓后,取出壓迫患者神經髓核組織,待患者減壓完畢后,將工作套管取出,若患者未發生活動性出血,可進行切開縫合以及包扎。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JOA評分、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情況。療效判定:參考Fischgrund JS標準進行評價,其中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日常活動,視為顯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相較于治療前明顯改善,不影響日常活動,視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未改善或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4.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對比:觀察組治療后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分,n=40)
2.2兩組治療前后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40]
2.3兩組安全性比較:觀察組頭暈1例,嘔吐1例;對照組頭暈6例,嘔吐4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00%(2/40)]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10/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5,P=0.012)。
據相關研究顯示,在正常人體解剖結構中,由于受人體自身重力等因素影響,同時腰椎生理前凸特性,下腰椎容易受到一個向前向下的剪切力,上述情況容易導致椎體向前滑脫,從影像學角度實施分析[4-5],在CT橫斷位上,腰椎小關節的關節面近“C”形或“J”形,與患者的椎間隙平行。隨著我國人口逐漸呈老齡化趨勢,導致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對于該類患者采取一項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若未能及時治療,易影響患者腰椎功能,進而對患者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通常以手術方式治療,但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能夠產生不同的手術效果[6-8]。
目前傳統開放手術較為常見,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常規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而尋找一項安全、有效的手術操作方式,能顯著改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預后,改善患者病情。通過應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后,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該項手術方式和常規手術相比具有多種優勢[9],全程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不僅能降低麻醉風險,還能與手術患者進行溝通,預防患者神經根損害情況發生,同時實施該項手術后,不會對患者重要骨質結構產生破壞,經過椎間孔直接達到患者髓核的突出位置,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利于患者早期康復,能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通過研究[10-11]分析可知,在老年患者治療過程中,若患者機體情況不佳、合并癥較多,應對患者實施非手術治療方案為主,給予患者實施中西醫聯合治療,若患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后實施手術治療。對于身體狀況良好、經濟條件允許且完全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可首選手術治療,提高治療療效和術后生活質量。同時需注意,在選取手術方式時應考慮患者能否耐受及預后發展情況等,再給予操作便捷、有效的治療[12]。本研究結果說明,對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能夠使患者機體功能得以提高,改善預后,促進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