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從畑,丁曉紅,張兆征
(1南通市中醫院肛腸科,江蘇 南通 226000;2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蘇 南通 226000)
痔瘡是臨床極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國內研究表明,痔瘡占肛腸疾病總人數的比例達到了63.5%[1]。便血是痔瘡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其容易反復發作,常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困擾。出血性內痔的藥物保守治療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只能緩解癥狀而無法根治;傳統手術則創傷大,恢復期長,且年老體弱及基礎疾病較多者常不能耐受。因此,以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選擇性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術(TST)、自動痔瘡套扎術(RPH)、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DG-HAL)等為代表的微創手術方式得到了不斷推廣與發展。為適應微創、安全的趨勢。我院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應用自動彈力線套扎術(RPH-4)聯合聚桂醇注射術及PPH手術共治療了48例出血性內痔患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48例出血性內痔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采取RPH-4三點套扎術聯合聚桂醇硬化注射術;對照組采取PPH手術,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分期、體重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此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24)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①患者取側臥位,用碘伏棉球常規消毒會陰部及肛門部;鋪置手術單;②石蠟油潤滑肛門后插入肛門鏡,再次消毒直腸與肛管,充分暴露痔核及出血點;③將RPH-4連接負壓吸引器,在肛鏡的引導下將RPH-4槍管分別置于3、7、11點位母痔區,啟動負壓吸引器,當壓力達到-0.08 MPa時,轉動滾輪,釋放并牽拉彈力線引線完成套扎。套扎時應注意盡量使套扎點成齒形錯位排列,避免套扎點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引起術后肛門狹窄;④打開負壓開關,釋放被套扎的痔核組織,于肛門鏡下探查并明確子痔的位置、數量以及黏膜糜爛出血點;⑤抽取聚桂醇注射液,采用5號長針頭于子痔區及出血點處斜刺進針,緩慢給藥2~4 ml至黏膜呈魚鰾狀,每次進針前需要重復消毒,注射總量控制在10 ml以內;⑥術畢,查無出血,以復方角菜酸酯栓納肛;⑦術后可先半流飲食并控制排便24 h,次日正常進食,每日予復方角菜酸酯栓塞肛保護黏膜,有排便困難者予王氏保赤丸潤腸通便治療。
1.2.2對照組:①患者取側臥位,用碘伏棉球常規消毒會陰部及肛門部;鋪置手術單;②石蠟油潤滑肛門后插入PPH窺肛鏡,在痔核組織上方距齒狀線約2.0 cm左右處用0號絲線于黏膜下層行荷包縫合;③旋開吻合器的“蘑菇頭”,置入肛門并使其深入到荷包線上端,然后將縫線圍繞中心桿收緊并打結。導出并牽拉荷包線,使縫線處的痔核及黏膜組織被牽入吻合器的釘槽內;④完成激發并等待30 s,打開吻合器頭、體,將吻合器自肛門鏡內取出;⑤查看吻合口,若存在活動性出血,可用行“8”字縫扎止血;⑥術畢,查無出血,以復方角菜酸酯栓納肛;⑦術后可先半流飲食并控制排便24 h,次日正常進食,每日予復方角菜酸酯栓塞肛保護黏膜,有排便困難者予王氏保赤丸潤腸通便治療。
1.3療效評估: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肛腸科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癥狀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縮,療效指數≥95%;顯效:癥狀改善明顯,痔核明顯縮小或萎縮不全,療效指數≥75%;有效:癥狀輕度,痔核略有縮小或萎縮不全,療效指數≥30%;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或手術創面未愈合,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并發癥評估:記錄兩組術后疼痛、術后出血、尿潴留、墜脹感、肛門直腸狹窄等情況。肛門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3]評分法,由0~10分疼痛遞增,以>4分為標準;術后出血以肉眼可見的創面滲血為標準;尿潴留以尿液不能自行排出,需借助輔助手段或藥物或導尿為標準;墜脹感以肛內墜脹不適,排空大便后不能緩解為標準;肛門直腸狹窄以排便困難,指診不能通過兩指為標準。

2.1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2.2兩組有效率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5.83%,兩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有效率對比[n(%),n=24]
2.3兩組并發癥對比:治療組在術后疼痛、術后出血、尿潴留、肛門墜脹感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肛門狹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對比[n(%),n=24]
3.1RPH-4的優勢:自1963年Barron將膠圈套扎術引入以來,膠圈套扎術便一直廣泛用于臨床。由于RPH無傳統手術創面的存在,充分保留了肛管直腸黏膜,可顯著減少術后疼痛、出血、肛管狹窄等并發癥的發生[4-5]。但RPH仍然存在明顯缺點,因其膠圈具有易疲勞、易老化的特點,且其彈性回縮力會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弱[6-7],因而可能導致膠圈提前脫落、痔核壞死不完全,進而形成大面積潰瘍、術后大出血、潰瘍面愈合緩慢、肛門墜脹腫痛甚至治療失敗。RPH-4是由膠圈套扎術改進演化而來,其以特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彈力線環套代替普通膠圈,不僅避免了膠圈易疲勞、易老化的天然缺陷,而且其強度更高,可通過抽緊彈力線獲得更小的套扎內孔徑,使得痔脫落后潰瘍面趨近于0;其摩擦力更大,可有效防止意外脫落,顯著提高套扎效果[8]。
3.2RPH-4聯合聚桂醇硬化注射的意義:為防止術后肛門狹窄,RPH-4套扎數目一般建議不超過4處。然而對于廣泛性出血者以及環狀內痔者,4處套扎常不能完全覆蓋出血點。將母痔區套扎后,子痔區常呈代償性增生腫大,加大了術后復發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懸吊力度相對不足,其對脫垂性痔病,尤其是Ⅲ期、Ⅳ期內痔的療效有待考察。聚桂醇具有硬化和止血雙重作用[9],其機制是通過損傷血管內皮促進血管內凝血從而閉塞血管以止血,同時血管周圍的無菌性炎性反應可促進局部纖維組織增生,硬化的纖維組織既可以與肛周組織廣泛粘連而懸吊加固脫垂的肛墊,又可以約束血管強化血管自抗力,降低血管內血流速率,防止曲張靜脈破裂而再次出血。因此,以RPH-4套扎3、7、11點處母痔區,阻斷母痔血流,使母痔組織因缺乏血液而逐漸壞死脫落,同時以聚桂醇注射殘余子痔,既可防止因套扎過多引起的肛門狹窄,又能有效解決子痔區出血及代償性增生導致的復發問題。同時,套扎與硬化所起的雙重“懸吊”作用,也強化了脫垂性痔病的療效。
3.3RPH-4聯合聚桂醇硬化注射對比PPH的優勢:PPH廣泛應用于出血性內痔及脫垂性痔病的治療,其依據肛墊下移學說,環行切除齒狀線上方2~3 cm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阻斷直腸下動、靜脈的血流,使痔核組織缺乏血液供應而逐漸萎縮,起到“斷流”作用;完成吻合后,吻合口牽拉上提脫垂的肛墊組織,使其恢復生理位置,起到“懸吊”作用[10]。隨著PPH的廣泛開展,其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環形吻合口的存在、吻合釘的刺激、吻合口的瘢痕攣縮等,增加了肛門狹窄的風險,且常導致患者術后疼痛、肛門墜脹、尿潴留、里急后重等并發癥。研究[11]表明,PPH還可能會導致傳統手術不具備的嚴重并發癥,直腸陰道瘺、直腸穿孔、盆腔敗血癥等屢有發生。RPH-4聯合聚桂醇注射治療不需要荷包縫合,相比PPH操作更方便,更加快速易行;且由于沒有金屬吻合釘的刺激及環狀吻合口的存在,其手術損傷更小,不僅術后并發癥更少,恢復期更短,也避免了直腸陰道瘺、直腸穿孔、盆腔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RPH-4術聯和聚桂醇硬化注射術治療出血性痔,療效理想,微創安全,可顯著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遵循了簡便、安全、微創、無痛、護肛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