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祝,楊 杰,孟祥朝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天津 300250)
胃穿孔是患病率極高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其是胃潰瘍所致的嚴重并發癥,多因暴飲暴食加速胃潰瘍病情進展而致[1]。胃潰瘍患者若暴飲暴食可加速胃酸和胃蛋白酶釋放,從而在潰瘍基礎上引發胃穿孔,患者臨床癥狀多體現為劇烈腹痛[1]。胃穿孔被臨床分為慢性胃穿孔、急性胃穿孔和亞急性胃穿孔三個類型,而急性胃穿孔在三個類型中發生率最高,是比較常見的急腹癥,患者會突感劇烈腹痛,病情進展也快,潰瘍處可快速同大網膜形成粘連,從而引發穿孔四周產生膿腫,進而加劇患者痛苦,臨床治療難度也相應增加[2]。手術是治療急性胃穿孔的最佳方式,胃切除術也是臨床常用的手術方法,但近年來,臨床也逐漸嘗試的新術式-單純修補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進一步證實兩種方法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本文特就單純修補術與胃切除術在急性胃穿孔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作探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診治的8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參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7~65歲,平均(45.6±6.6)歲;飽食后穿孔27例、空腹穿孔13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8~65歲,平均(46.5±6.4)歲;飽食后穿孔26例、空腹穿孔14例。入選標準:均符合胃穿孔診斷標準[3],且均為急性發病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均于發病48 h內就醫治療;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剔除標準:合并意識和精神障礙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心肝腎功能異常和其他胃部惡性疾病者;就醫前有應用胃穿孔藥物治療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各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術前常規檢查,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禁食、禁飲和基礎疾病對癥治療。參照組予以患者胃切除術治療:協助患者呈仰臥位實施全身麻醉操作,予以常規消毒和鋪巾,在確認其入睡且無睫毛反應后選取右側腹直肌處做一豎切口,以完全暴露病灶為度,仔細檢查病變組織并予以0.9 NaCl溶液沖洗腹腔,徹底清除病變組織、腹腔滲液和胃部殘留食物后使用醫用消毒紗布壓迫覆蓋穿孔位置,根據潰瘍和穿孔情況確定病變組織切除部位,隨后實施病變組織切除及遠端胃組織70%~75%,術畢應用羅氏一式或二式吻合術進行切口吻合[4],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觀察組予以患者單純修補術治療:協助患者呈仰臥位實施全身麻醉操作,予以常規消毒和鋪巾,予以常規消毒和鋪巾,在確認其入睡且無睫毛反應后選取右側腹直肌處做一豎切口,以完全暴露病灶為度,仔細檢查病變組織并予以0.9 NaCl溶液沖洗腹腔,徹底清除病變組織、腹腔滲液和胃部殘留食物后用7號絲線對穿孔部位進行全層縫合修補,以3~4針為宜,完成后應用大網膜進行覆蓋、結扎和加固[4],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觀察分析組間手術指標、術后康復情況、臨床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術前術后生活質量。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用時和術中出血量;②術后康復情況:包括下床活動、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③并發癥:包括感染、休克、腸瘺和多器官衰竭等;④臨床效果判定:顯效:術后胃鏡檢查提示潰瘍面愈合,胃腸無不適癥狀和潰瘍現象;有效:術后胃鏡檢查提示潰瘍面有所減少,胃腸不適和潰瘍有所改善;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或病情惡化;總有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⑤生活質量: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進行評估,量表共計包含四個維度,即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各維度分值在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5]。

2.1組間手術指標和術后康復情況分析:觀察組手術用時和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參照組,下床活動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早于參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和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2.2組間臨床效果分析:觀察組患者總體療效95.00%高于參照組的75.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n=40]
2.3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參照組的27.5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40]
2.4組間術前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分析:組間患者術前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以上得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40)
急性胃穿孔的患病因素多且復雜,比較常見的就是胃酸分泌過量、胃黏膜保護功能下降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當發生以上情況時極易導致大量胃液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從而引發強烈疼痛,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將會增加發生腹膜炎、休克或死亡的風險[6]。
現今,手術是治療急性胃穿孔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其通過堵漏和阻斷胃內容物進入腹腔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胃切除術不僅可徹底處理胃穿孔問題,而且還可以在治療中對胃潰瘍進行處理,但此方法需要在手術中切除患者大部分胃,因此無法確保患者術后胃容量,胃部食物存儲量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無法保障其術后營養攝取狀況,并且其較大的創傷還易增加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因此安全性并不理想[7]。近年來,在臨床的不斷研究中發現單純修補術對治療急性胃穿孔效果較佳,且賈偉學者通過研究得出,應用單純修補術可減少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升總體療效[8]。單純修補術通過縫合穿孔處可防止消化液和食物等進入腹腔,此方法可最大程度降低對患者的創傷,操作也比較便捷。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手術用時明顯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參照組;此外,急性胃穿孔應用單純修補術可在清理胃穿孔病變組織的同時修復和縫合穿孔位置,縫合后進行結扎、加固可加速穿孔愈合,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加速胃腸功能恢復,從而避免或預防并發癥發生,進而使其早日康復出院,生活質量得以改善,本研究中也證實,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早于參照組,并發癥低于參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總體療效及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可見單純修補術具有操作便捷、創傷小、并發癥少和恢復快的優勢,相比胃切除術安全性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穿孔時間較長,且穿孔組織已出現梗阻、硬化、嚴重水腫及膿腫,此時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盡量選取胃切除術,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8]。而對于穿孔時間較短實施單純修補術治療后臨床還需囑咐患者定期復查,并配全規范化的內科治療,以確保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急性胃穿孔治療中予以單純修補術效果較胃切除術更佳,更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從而確保手術效果和提升其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