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斌
(韶關市職業病防治院康復1科,廣東 韶關 51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受到二次感染,其常見的并發癥狀多為呼吸衰竭,當呼吸道受到嚴重的阻塞時,需要通過機械通氣來維持患者的呼吸順暢,保持其生命體征正常[1]。COPD主要表現是呼吸道內的呼吸氣流受到阻礙致使人體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是一種通過治療可治愈的呼吸道疾病[2]。COPD患者肺部存在活性氧大量表達導致損傷,損害肺功能。BORG評分可用于輔助評估COPD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特別是對于呼吸受到阻礙的患者評估結果會更明顯[3]。目前,COPD患者治療以藥物干預為主,如氣管擴張類、糖皮質激素類等,但是在緩解癥狀同時會增加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同步變壓呼吸療法能改善呼吸肌的功能,是一種新型呼吸康復治療手段,20世紀70年代有學者提出俯臥位能夠改善通氣和氧合狀況,可提高COPD患者治療效果[4]。由此,本文探究同步變壓呼吸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力學及BORG評分指標的改善效果。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70例COPD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適應性支持通氣組(SY組)、同步變壓呼吸組(TB組)兩組,患者人數比例1∶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相似性。見表1。

表1 SY組與TB組年齡等資料比較(n=35)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治指南》診斷標準[5];②經肺部影像學X射線確診;③均屬于疾病緩解期。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對適應性支持通氣、同步變壓呼吸通氣有禁忌證者;③癌癥、自身免疫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④語言不暢或認知不全者。
1.3治療方法:SY組:給予患者導管內徑為7.25 mm的通氣設備,模式參數設置:流量觸發5 L/min,吸氣時間0.4 s,PIP以潮氣量(TV)達到4~6 ml/kg為標準。使用檢測血氣等指標。
TB組: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同步變壓治療30 min,患者呼吸頻率設置為12~15次/min,用美國NICO無創心肺功能檢測儀,采用FICK部分CO2重復吸入法,以呼吸功能檢測電極連接生理記錄儀,用放大器進行放大處理。
1.4檢測指標
1.4.1呼吸力學:記錄呼吸機參數在治療前后的變化(呼吸機參數分別為PIP、Raw、WOB、Cdyn )。
1.4.2BORG評分:在檢查肺功能后對COPD患者進行BORG評分,最高分5分,分數越高表示呼吸越困難。
1.4.3膈肌功能檢測:用2%的麻黃滴入鼻內,3%的利多卡因對口腔黏膜及鼻咽等麻醉,呼吸功能檢測電極經鼻內放入,定位后裝置人工呼吸設備,連接生理記錄儀連續記錄膈肌肌電壓,計算吸氣相的跨膈肌壓(Pga-Pes)。
1.4.4血氣指標: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SY組與TB組血氣指標PaO2(mm Hg) 、PaCO2(mm Hg)、 SaO2(%)表達變化。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或t檢驗。
2.1SY組、TB組患者呼吸力學比較:治療前,SY組患者PIP、Raw、WOB、Cdyn指標表達與TB組數值接近,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TB組、SY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均有所改善,TB組患者PIP(14.02±1.98)cm H2O(1 cm H2O=0.098 kPa)、Raw(7.24±0.81)cm H2O/(L·s)水平低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dyn(34.49±3.86)ml/cm H2O、WOB(0.51±0.16)J/L水平高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呼吸力學在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對比
2.2SY組、TB組患者BORG評分比較:治療前,SY組BORG評分為(3.52±0.73)分,TB組BORG評分(3.48±0.69)分,TB組與SY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SY組、TB組BORG評分均有所降低,TB組BORG評分(1.25±0.23)分低于SY組(2.87±0.59)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SY組比較,*P<0.05圖1 各組BORG評分的對比
2.3SY組、TB組患者膈肌功能比較:治療前,SY組跨膈肌壓、膈肌肌電壓的水平與TB組較為接近,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SY組、TB組患者膈肌功能均有所降低,且TB組膈肌功能低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SY組與TB組膈肌功能比較
2.4SY組、TB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治療前,SY組PaO2、PaCO2、SaO2表達水平與TB組較為接近,TB組與SY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SY組、TB組患者血氣指標均有所改善,TB組PaO2(77.82±2.96)mm Hg、SaO2(90.72±2.74)%均高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aCO2(56.42±1.84) mm Hg低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SY組與TB組血氣指標比較
COPD是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據WHO調查表明,COPD發病率每年以10%趨勢上漲,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危害性疾病[6]。根據數據顯示,我國COPD患者發病群體以中老年人群為主,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2019年我國有20萬人老年人患有COPD疾病且因其死亡,該病已經成為危害我國國民身體健康的嚴重病癥之一[7]。COPD患者早期癥狀為慢性咳嗽,隨著病情延長發展為氣短、胸悶和疲憊。COPD發生、發展是多環境多因素共同形成,誘發因素較廣,可能由外界環境引起,如長時間吸煙,自身因素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系[8],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治療 COPD 顯得至關重要。
根據目前的相關醫學研究認為,COPD引發呼吸衰竭的患病過程,是因患者自身呼吸道內呼吸氣流受到阻礙,使呼吸阻力增加、肺部過度充氣或肺部過度缺氧導致呼吸氣壓上升或下降,患者出于保護機體而自動克制其氣壓變化,使呼吸功消耗過大,呼吸肌壓力增加造成呼吸肌的疲勞,從而導致呼吸衰竭[9]。本文研究表明,治療后TB組、SY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均有所改善,TB組患者PIP、Raw水平低于SY組,Cdyn、WOB水平高于SY組,說明同步變壓呼吸可顯著改善COPD患者呼吸力學指標。通常采用Cdyn、 Raw 及 WOB等指標評估用機械通氣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及療效。經有關研究表明,經過抗感染、抗炎性反應等治療后,患者肺功能PIP、Raw、WOB 及Cdyn等水平均有所改善,呼吸力學指標可以反映患者的疾病狀況[10]。同步變壓呼吸可以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明顯的治療或改善,從而減輕患者的呼吸功消耗,使患者的呼吸更順暢,以免造成呼吸衰竭,與普通的機械通氣來比,其優點是可以使患者克服氣道的阻力、使氣道擴張,因其在治療時會給患者產生極高的吸氣壓,同時也會增加潮氣量,而在患者呼出氣體時,又可以平衡呼吸氣壓,使肺部的換氧能力增加進而提高其肺功能[11-12]。
經本文研究表明,經適應性支持通氣及同步變壓呼吸治療后,SY組、TB組BORG評分、跨膈肌壓、膈肌肌電壓均有所降低,且TB組BORG評分及跨膈肌壓、膈肌肌電壓低于SY組。COPD患者雙肺大面積彌漫滲透性實變,在胸腔內存在大量積液,嚴重可導致呼吸衰竭[13]。膈肌是呼吸泵的主要動力,人體能夠保持正常呼吸主要依賴的就是呼吸泵。因此,膈肌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呼吸肌,其可以產生肺泡驅動壓,使其肺泡通氣正常,避免人體呼吸困難。由于COPD的產生,會導致很多身體機能的下降,其中最受影響的就是膈肌功能的下降,下降的嚴重與否是判斷呼吸衰竭的重要依據[14]。膈肌功能的下降會使人體通氣量伴隨著一起下降,也會導致患者不能有力的吸氣,呼吸淺且速度快,從而使呼吸性能下降,誘發呼吸衰竭。同步變壓呼吸治療裝置常用于無創輔助呼吸,患者取俯臥位,通過呼吸裝置床體的腹下托板按設置參數上下托壓腹部,同步呼吸協助膈肌作功,增強腹式呼吸,使膈肌作功耗氧量減少,增加潮氣量,改善患者呼吸通氣和膈肌功能[15]。徐遠達等研究表明同步變壓人工呼吸裝置的同步懸空俯臥體位可以最低的跨膈肌壓改善膈肌的運動能力,使潮氣量和VA顯著增加,降低呼吸頻率,對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有促進其康復的作用機制[16]。
經本文研究表明,經適應性支持通氣及同步變壓呼吸治療后,SY組、TB組患者血氣指標均有所改善,TB組PaO2、SaO2水平均高于SY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aCO2水平低于SY組。通過對血氣指標的測定,可了解人體呼吸功能與酸堿平衡狀態,可直接反映肺換氣功能。COPD患者炎性反應細胞在肺內聚集可導致肺不張,導致肺內氣血循環不暢,導致吸入的氧氣不能進行血液循環導致PaO2表達下調,PaCO2增加。同步變壓呼吸裝置可增加肺部張力和血氧循環,改善病情,減輕COPD患者呼吸困難[17]。
綜上所述,同步變壓呼吸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療效果良好,尤其表現在呼吸力學及BORG評分指標等方面,改善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