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 成 姜星海
自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高校分類管理以來,非營利民辦大學的法人地位進一步得到明確,為其更好地提供教育職能、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提供法律保障[1]。然而,其人才培養仍面臨著理念上的不足。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進行審視,存在著教育過程的模式化和教育對象的精神庸俗現象[2],不利于民辦高校向高質量邁進。美國非營利性私立大學歷經近四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全面多樣的人才培養理念,成為我國非營利民辦大學人才培養理念創新的學習對象。本研究根據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美國大學排名榜對“全美最佳大學”“區域最佳大學”和“全美最佳文理學院”的評選結果,選擇其中排名靠前的十所非營利性私立大學,[3]分析其人才培養理念的具體實踐,系統總結其人才培養理念特點,以期為我國非營利性民辦大學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思考。
第一,重視通識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精英。在通識教育上,美國大學始終以心智訓練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形成了因校制宜的通識教育理念[4]。全美一流大學和一流文理學院,主要培養學生對人類社會形成廣泛認識和獨特視角。在課程上包括基礎課程和學科交叉課程以及能力提升課程等,如哥倫比亞大學設置的核心課程體系以及威廉姆斯學院開設的七模塊通識課程;而區域一流大學則結合本校的專業特色,開設專業預備的通識課程,如本特利大學將商科優勢融入通識課程體系。
在專業教育上,三類大學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學科優勢和社會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專業課程。全美一流大學通過提供知識類型廣泛的課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集中課程體系,培養引領世界的精英人才;區域一流大學結合學校的專業優勢,如羅林斯學院設立的跨學科專業和個性化專業,培養國內和地區發展所需的高級人才;一流文理學院仍以文理課程為主的特色化專業教育,提供研究生先修教育,培養地區或社區精英,如斯沃斯莫爾學院開創性的工程專業以及跨學校聯合培養項目等。
第二,注重教學國際化,培養具備多元文化判斷力人才。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美國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基于對普世性真理的大學理念追求和國際霸主地位的國家需要,以多元文化理解力的全球公民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5]。在教學中,通過提升課程中跨文化內容比重,強化外語水平要求以及開設眾多海外留學項目來實現這一理念。對于美國國內一流大學,如哈佛大學的學位授予條件中明確第二外語要求,并開設學期課程和暑期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真實世界,塑造變革性精神。對于區域一流大學和一流文理學院,如巴特勒大學設立的“全球與歷史研究”課程以及阿默斯特學院成立的“全球教育辦公室”等,促使學生更好地成為世界舞臺的行業領導者和高質量的美國公民。
第一,重視科研育人理念,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美國一流的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在同樣以“發展美國科學,造福人民”為使命的大型基金會的支持下[6],推動科研在本科生人才培養中的比重,培養高級學術人才,提升大學自身和美國的國際競爭力。三類大學依據培養層次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術訓練。針對本科生,主要以導師指導下的科研項目參與和主持為主,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夏日研究項目”和阿默斯特學院的本科生研究項目。
第二,跨學科的科研理念,培養社會所需精英。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學科知識生產模式逐步取代傳統的單一學科的知識生產模式[7]。在這一背景下,三類大學在科研環節中通過跨學科項目參與和交流為主要方式,拓寬學生的多學科研究視野,提升綜合研究能力,滿足社會對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例如:哈佛大學的實驗室輪轉制度,促進學生多學科學習;雷德蘭茲大學則依托研究中心,幫助學生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威廉姆斯學院則通過講座為學生分享研究經驗,提升研究能力。
第一,社會議題主導的社會實踐,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現有研究表明:社會服務已成為美國大學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感的有效途徑[8]。美國非營利私立大學堅持以社會議題為引導,踐行其人才培養理念。全美一流大學主要讓學生對全球公共議題有深入理解和認識,為解決多元文化群體的社會適應問題做準備;區域一流大學則關注學生對地區事務的領導管理能力以及溝通合作能力等;一流文理學院則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的社區責任意識和服務能力。
第二,公益性主導的社會實踐,培養具有志愿精神的公民。美國非營利私立大學傳承新教平等正義道德觀以及殖民地時期互幫互助的自治傳統,熱衷通過多樣、專業的志愿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9]。三類大學要求學生參與面向社會提供廣泛深入的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從而更好地實現其公民領袖的人才培養理念。其主要方式為在組織項目中為當地普通群眾進行知識講座或幫助底層和少數群體取得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
我國民辦大學普遍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存在著基礎弱、同質化的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10]。結合美國大學的經驗,我國非營利民辦大學不應忽視通識課程在專業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應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的可靠人才。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培養層次,制定不同的專業培養方案,并進行適當調整,保持培養的人才與時俱進。
我國許多民辦高校應對全球化的意識不強,部分民辦高校并未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11]。因此,需要高校在教學中更好地提升國際化水平。為此,高校應引進國外的先進課程體系和優秀師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增強自身辦學競爭力。同時,也應注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際化過程中的思想引領。
我國民辦高校普遍在思想觀念上“重教學、輕科研”,使得科學研究始終處于人才培養的邊緣地位[12],影響了學生職業發展和學術深造的競爭力。為此,民辦高校應建立科研交流平臺,讓學生有途徑學習其他優秀大學成功的科研經驗。重視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建立科研能力教學中心,培養學生的科研基礎。發揮民辦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勢,與企業、其他研究機構合作以及獲得基金會的支持,建立研究中心,增加學生的專業競爭力。
社會發展帶來了知識和技術的多維發展,使得科學研究面臨的問題日趨復雜。正如莫蘭所說,“某些學科的研究領域的復雜化不僅要求多學科參與,還要求研究者也有多方面的技能”[13]。因此,在人才培養上,非營利民辦大學需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跨學科研究機會,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民辦大學的學生狀況、思想工作等相較于公辦大學更為復雜[14]。對非營利民辦大學來說,推動社會議題主導的社會實踐,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具體來說,學校要引導學生深入基層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社會感知力;密切同政府和其他組織的合作,利用自身與社會聯系緊密的天然屬性和優勢,組織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全面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公益性作為非營利性民辦大學本質屬性,強調“以育人為根本目的而不以利潤和回報為目的”[15]。非營利民辦大學應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志愿精神的形成。例如:可以成立專門的志愿服務管理部門,為志愿服務的順利進行提供物質和人員保障;重視對活動質量的監督,建立反饋機制,對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統一登記管理,并及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