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保
在家陪了女兒一天,戰火不斷。看女兒懶洋洋地起床,慢悠悠地吃飯,磨磨蹭蹭地寫作業,我的火氣就壓制不住,忍不住沖她大吼:“叫幾遍了,還不起床!”“遲到了遲到了,快點快點!”“別玩了別玩了,寫得慢死了!”
剛開始,我吼她還有些作用,可幾次之后,她就把這套原封不動用到我身上了:我提高嗓門時,她就用高出一個分貝的聲音回應我;我摔橡皮,她就摔鉛筆;我扔作業本,她就扔書本;我怒目圓睜,她也不甘示弱,梗著細長的脖子,活脫脫一只隨時掐架的小公雞。
“11 歲就這樣難管,她再長大點兒,我豈不是更管不住她?”我的心情壞透了。
一天晚上,我和朋友聊天時,朋友說,教育孩子要做到:一不打二不罵三不諷刺四不指責,要多表揚、多鼓勵,善于發現他的優點并充分鼓勵。
我反思,我愛沖孩子發火,對孩子比較專制。比如,我對女兒說某個東西她不能玩,某件事她不能做,她問為什么時,我總是粗暴地告訴她,沒有為什么,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我的話必須堅決服從。再比如,女兒一天的事情,我給她安排得明明白白,不停地跟在她后面嘮叨:“你該寫作業了,你該洗手了,你該吃飯了,你該干……”女兒對我這樣那樣的安排很不服氣,于是就經常跟我吵架。
看來我確實應該改變我的教育方法了。第二天,我鄭重地向女兒道歉,說以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我愿意改正,也希望她能配合我。女兒很開心地伸出小手:“我們拉鉤兒,大人說話可要算話呀!”看著天真的女兒,我的心里七上八下。說實話,我真不敢保證自己能做到不再對女兒發脾氣。
“要不我們簽個協議吧。”我說,“我們各自準備一個賬本,發脾氣的時候就在賬本上記一筆,一月一評比,誰的筆數多就懲罰誰出錢買禮物或為對方做件事,讓你媽媽做見證人。”女兒更高興了,愉快地跟我簽了協議。不久后的一天,我答應女兒給她買她喜歡吃的面包,可那天工作中遇到一點不愉快的事,我心情不好,回家時忘了買面包。當女兒說我說話不算數,要求我陪她去買面包時,我突然對她大吼一聲:“家里這么多吃的,又不是非得吃,催什么啊?”那一刻,女兒像一只受驚的兔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硬是沒有流下來。她回到自己房間,拿出賬本,對她媽媽說:“媽媽,今天爸爸發脾氣了,你做見證人,我要給他記上一筆。”那一刻,我心里很自責,立馬跟女兒道了歉。
事后,我告訴自己:“以后絕對要遵守和女兒的協議,不拿家人當出氣筒!”
接下來的日子,我不再提醒女兒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上學,什么時候回家,什么時候完成作業……
如今兩年過去了,我和女兒不僅相處得像朋友一樣,而且我們還都進步了。而我,也在協議的約束下,脾氣變得好了很多,不隨便發火了。當然,女兒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每當我提高嗓門,她就會提醒:“發火了,記你一筆。”這簡單的一句話,一下子就能把我心中的火氣澆滅——我和女兒的“滅火”協議真的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