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陽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歐美國家醫生(Haines、Trinca等)就已經對新生兒臍疝進行了研究,并逐步制定了可行的治療方法。盡管我國利用現代醫學對新生兒臍疝的研究較歐美晚30年,但目前該病的非手術治療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
臍疝屬于腹外疝的一種,俗稱“氣肚臍”,是一種常見的臍部疾病,指疝囊通過臍環突出。研究表明,臍疝是由于“斷臍”時所留根部太短,加之臍壁薄、孩子過多過強哭鬧所致。在嬰兒中的發病率較高,且常見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約80%出生時低體重嬰兒會有臍疝,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同。該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下降。
新生兒患有臍疝時,臍部呈現半球形凸出,質軟,且在腹瀉、哭鬧、咳嗽等導致腹壓增大的情況下,凸起癥狀明顯,待其安靜入睡或平靜時可縮小或消失。凸起部位可通過壓迫回納至腹腔。按壓的同時可以聽到氣體聲,觀察表明按壓回納過程中新生兒無不適反應。
新生兒患有臍疝后,應秉持早治療、早恢復的原則。絕大部分新生兒臍疝直徑在1.5厘米以下,2厘米以上者較少;且大多數新生兒臍疝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治愈,療程一般在20天以內。少部分臍疝過大的患兒需手術干預。
傳統的臍疝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硬韌帶加壓法、膠布貼敷療法,其原理就是通過用硬質物體綁縛軟質紗布,然后將臍疝回納至其腹腔,將其固定。但應注意的是,因新生兒皮膚嬌嫩,以上兩種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缺點。如采用硬幣或木板等硬物壓迫臍部并綁縛紗布,可能會有包扎帶滑脫、硬物擦傷皮膚導致糜爛的風險。包扎過緊可引起呼吸困難,還可因腹壓增高促使腹股溝斜疝形成,并可發生嵌頓;部分患兒因包扎過緊致靜脈回流受阻,出現下肢及會陰部水腫。如采用膠布粘貼,長時間的粘貼有時會讓皮膚出現水疤。
目前市面上比較普遍的家用治療用具有腰帶式疝氣帶、T型疝氣帶、臍疝貼等,根據使用效果分析,腰帶式疝氣帶對于臍疝直徑小于2厘米的輕癥新生兒治療效果最好,同時彈性腹帶能夠減少對新生兒腰腹部的壓迫。由于輕癥新生兒臍疝不必每次將疝氣包回納至腹腔,以上治療用具可以在家由大人完成穿戴工作。
日常護理中,要注意對患有臍疝的新生兒做好以下幾點:①臍根日常消毒,臍帶脫落前每日2次,脫落后每日1次;②保持臍部干爽,避免遇水,不要涂抹油脂類乳霜、爽身粉等;③避免感冒,減少新生兒哭鬧、大笑等;④發現新生兒有嘔吐、腹痛情況時,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