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洋 崔佳樂
脊柱側凸是指脊柱的某些部分發生橫向彎曲的畸形。按病因學分類可分為先天性脊柱側凸、特發性脊柱側凸和退變性脊柱側凸等。脊柱側凸多發生于胸椎和腰椎,涉及的脊柱節段可長可短。近年來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凸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常會引起體態變化、腰背疼痛、跛行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癥狀。公眾大多對退變性脊柱側凸缺乏基本認識,因而可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
退變性脊柱側凸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是由于椎間盤、關節突關節等結構的退行性改變造成的脊柱橫向彎曲畸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退變性脊柱側凸的發生率逐漸增高,我國人群發病率可達13%。退變性脊柱側凸常會導致患者產生腰背痛、跛行等癥狀,而且保守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常需要手術干預。
退變性脊柱側凸主要發生在脊柱的胸段和腰段,影像學上可表現為雙側彎,常伴有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椎體側方滑移、旋轉畸形等病理改變。臨床癥狀有腰背部疼痛,以側彎凸側明顯;晨起時消失,日問逐漸加重;劇烈活動后疼痛明顯,休息后可緩解;并且隨著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的退變,疼痛逐漸轉移到凹側;椎旁肌痙攣,以凸側明顯;雙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間歇性跛行。
退變性脊柱側凸有多種分型系統。分型系統主要包括影像學參數,如脊柱和骨盆的參數、側凸的Cobb角等;臨床癥狀,如跛行、后背痛、身體失衡等。除了標準化的分型系統外,也應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年齡、身體條件是否支持手術治療等因素,做出精準治療方案。
退變性脊柱側凸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一般認為保守治療僅能緩解疼痛,無法阻止側凸進展,多適用于癥狀輕、年紀大或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手術治療是退變性脊柱側凸的主要治療方式。
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適應證是臨床癥狀輕,沒有明顯神經根性和背部疼痛癥狀;影像學上椎管狹窄不明顯,Cobb角<30度,側方滑移<2毫米伴有前方骨贅;此外,若患者伴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問題而無法耐受手術時,也需考慮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避免中重度體力勞動、腰背肌功能鍛煉、物理療法、局部注射及封閉治療等。但保守治療多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為主,無法延緩和阻止退變性脊柱側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謹慎選擇保守治療,防止側凸進展,病情更嚴重。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退變性脊柱側凸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椎管減壓術、椎管減壓聯合脊柱短節段固定融合術、椎管減壓聯合脊柱長節段固定融合術和脊柱矯形術等。其中,固定融合術,即先進行椎間融合,再利用螺釘固定,是手術治療的核心,包括融合入路方式的選擇、融合節段的選擇和是否選擇微創手術等。
融合入路分為傳統開放入路和微創入路。開放入路具有徹底減壓、堅強固定、手術范圍大(可從胸椎到腰椎)等優點,但手術創傷較大。微創入路則減小了手術創傷,但可能存在減壓不充分、治療效果不佳等問題。
固定融合術依據脊柱融合節段的長短,可分為長節段固定融合術和短節段固定融合術,長節段通常指三個節段及以上,適合于Cobb角大、脊柱失衡嚴重等情況;而短節段通常指三個節段以下,適合于Cobb角較小、脊柱無失衡等情況。由于兩種手術具有不同的矯正效果和不同的術后并發癥,因此需依據患者病情進行選擇。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脊柱微創融合手術發展迅速,由于微創手術的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成為越來越多的患者的選擇。
總之,退變性脊柱側凸作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多發疾病之一,應當得到公眾更多的關注,以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