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善友
我是病理醫(yī)生。每當我發(fā)出女性的肺癌病理報告時,常有先生問我:我夫人不吸煙,怎么也得肺癌?我回答:吸煙是致肺癌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其他多種因素均可引起肺癌,還可能有被動吸二手煙、三手煙。我們國家家庭生活習慣多數是女性做飯,或女性做飯較多。下面的幾種致癌因素就與做飯有密切關系。
談到預防癌癥,人們就會想到要防止空氣污染、水污染、食物污染,要禁煙,要減少放射線的照射和預防病毒感染,等,很少有人想到做飯也有致癌風險。民以食為天,吃飯做飯是每天不可缺少的事。做飯時有哪些致癌風險?下面就來談一下。
炒菜時產生的氣霧中含有PM2.5。近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fā)表一篇新研究顯示,烹飪是室內PM2.5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的微粒會通過呼吸道及皮膚進入人體,對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監(jiān)測結果顯示,烹飪時廚房內的PM2.5平均濃度會比平時升高幾十倍到幾百倍,每立方米可達幾百到幾千微克(每立方米達250微克以上為嚴重污染)。因為傳統(tǒng)中式烹飪方式主要是炒、煎、炸、烤,在對食物和食用油進行高溫處理的過程中,食材中的有機成分在高溫下會發(fā)生熱分解反應,生成大量細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同時,食物中的水分也汽化膨脹,部分凝集成霧與食用油揮發(fā)物一起形成油煙霧。
淀粉、動物蛋白如新鮮的豬、牛、羊、雞、鴨、鵝、魚等的肉類以及雞蛋等在煎、炸,烤等高溫處理時,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酰胺。溫度越高,時間越長,產生的丙烯酰胺越多。采用水煮或蒸的方法可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實驗證明,植物蛋白如豆腐、豆干等經上述高溫處理后不易產生丙烯酰胺,因為植物蛋白中無肌酸、肌酐等物質。但植物蛋白、素菜經煎、炸、烤高溫處理后容易產生另一種致癌物質——苯并芘。食用油尤其是植物油在煎、炸、烤的高溫處理過程中會產生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賣油條的商人為了節(jié)省成本多賺錢,頭一天用過的油,第二天、第三天仍用來繼續(xù)炸,重復用的次數越多,產生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就越多。霉變的花生、玉米、小米等食物中常含有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可誘發(fā)肝癌,而且性質穩(wěn)定,高溫處理不能使它分解。冰箱內久置的新鮮蔬菜,隔夜的剩菜、剩飯,腌菜及腌肉如臘魚、臘肉、臘雞鴨及香腸、火腿腸等在制作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熏烤食品如熏肉、熏魚等含有更多的苯并芘。
目前做飯用的多為天然氣(管道煤氣)、液化石油氣(鋼瓶氣)及電能;部分農村可能還在燒煤或柴火。其中天然氣質量較好,液化石油氣燃燒時可產生二氧化硫,危害人體健康。天然氣、液化氣、煤塊和柴火在燃燒時尤其在燃燒不全(火焰呈紅黃色)時都會產生致癌物質——苯并芘;以煤塊和柴火尤為嚴重。上述致癌物質與PM2.5的微細顆?;煸谝黄穑珊粑肋M入人體,除直接刺激咽喉和肺引起癌癥外,還可進入血液到達全身,可引起其他器官病變。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癡呆及腫瘤。二氧化硫可刺激眼部及呼吸道黏膜,引起畏光、流淚、咽喉刺痛、咳嗽,嚴重時可引起肺水腫。
為了防癌,做飯時要注意以下措施。①最好戴防PM2.5的口罩;②將排油煙機開最大風量;③將廚房門窗打開,人站在灶臺前上風處;④炒菜時鍋內的油加熱到周邊冒小泡時就放菜,不要等冒煙時再放菜;炒菜時間盡量縮短;只要當餐或當天夠吃就行;⑤有的菜如鳊魚、鱸魚等,既可煎也可蒸,那就盡量蒸著吃;番茄雞蛋既可以炒也可以打湯,就盡量做番茄雞蛋湯;⑥做菜盡量不用油炸或烘烤;⑦菜要新鮮,最好是當天買當天吃,不吃隔夜飯菜;⑧盡量不買或少買腌魚、腌肉、熏肉及腌菜等,發(fā)霉的花生、小米等堅決丟掉;⑨菜炒完了讓排煙機再工作2~3分鐘,不要馬上關機;⑩盡量選用優(yōu)質天然氣,盡量使其燃燒充分,避免燃燒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