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抗疫成為新常態后,小麗因抗疫的需要待在家里,捧著iPad,窩在床上打游戲。但這份悠閑自在很快變成了哀怨。手機不斷閃爍來自社交網站的信息提示.忠實地反饋著好友們的最新動向。看著朋友們絢麗多彩的生活.小麗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情,與朋友們疏遠了……
小麗開始糾結起來。這份糾結漸漸地開始讓她煩躁不安、患得患失……原本平靜的時光也變成了一團亂麻。小麗的這種狀況.便是典型的“錯失恐懼癥”。
生活中,很多人每過5分鐘就拿起手機,刷微信朋友圈、微博;自己發了條“狀態”后,焦急等待他人的點贊、評論;看到別人精彩的社交生活,頓時覺得自己的“獨處時光”無聊孤單;把網絡上的“爆文”統統看一遍,生怕朋友聊起時自己一無所知……如果你也有這些表現,那就要警惕是否患了錯失恐懼癥。
錯失恐懼癥也叫“局外人困境”,是指人們因為擔心錯過某些精彩內容而感到焦慮、煩躁和沮喪,從而不斷刷新社交網站中的消息,或懷疑自己錯過了什么重要信息而做出錯誤決定,所產生的一系列忐忑不安的身心狀態。某媒體在新浪微博進行的微調查顯示,有15.2%的人認為自己患有嚴重的錯失恐懼癥,不會拒絕牌局、飯局、K歌等各種邀約;有32.6%的人會頻繁刷新朋友圈等社交網絡,以免錯過各種最新的話題;還有過半的人嚴重依賴手機,忘帶或沒電時都會心煩意亂,擔心錯過重要的聯絡。
人類是群居動物,被社會接納是一種生存的本能。40年前,“社交控”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遠距離交流并不能很好實現。我們可能有幾個朋友,但他們在做什么事情,我們也不知道,因此也就不會感到害怕。現在,社交媒體主導著我們的生活,每個人的精彩集錦都在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思想。我們總是假設別人的生活比自己的更充實、更精彩。而自己變成了“局外人”。
1.信息過載。由于先進的技術,我們不斷承受著大量的信息。但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太多了。所有的這些信息都在迫使我們做出反應,讓我們筋疲力盡。
2.壓倒性。你像個旁觀者,看著所有的事情都在你身邊發生,而你卻無法參與。這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微不足道。
3.恐懼。好像錯過了這一件事,你將會永遠被排斥一樣。因此,你會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因為錯過而為你的生存感到恐懼。
4.自我仇恨。我們擔心如果不參加所有的社交活動,就會被認為無趣、無聊、平庸。我們本能地會關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并利用這些信息來“欺負”自己,使自己感到焦慮和沮喪。
5.攀比。我們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以確定我們在成功尺度上的位置。每個人都喜歡成功和進步,這是天性,但是攀比心態只會導致自我憎恨,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找自己失敗的原因,并以此來威脅自己。
實際上,獨處是一門學問,我們要像學習社交一樣學會獨處,才能更好地專注于當下的生活,對手機說再見。
1.學習專注。學習古人孤星賞月式的獨處方式并不現實,反而會加重焦慮感。我們可以用忙碌的方式來替代,但前提是專注地做一件事。比如專心地看本書,或者跳舞、畫畫,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等。但千萬不要用游戲、電視來消耗獨處的時間。
2.練習獨處。如果你已經習慣了和大家在一起,剛開始一個人獨處時,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此時你就要探測自己的感覺,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你為什么一直盼望電話鈴響,你是否擔心自己和某人的關系……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找點事做,比如整理衣柜、書柜,喝杯茶,以克服獨處時的恐懼。
3.每天想三件好事。國外很多理論認為,每天至少應該給自己30分鐘的獨處時間,實際上,哪怕幾分鐘就行。此外,每天睡覺前想3件讓你值得感恩的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審視和積極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