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容,馬 毅,袁翠紅
(阿壩職業學院,四川茂縣 623200)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土門片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阿壩州“小江南”之稱,與阿壩州其他山區相比差異較大,該片區年平均氣溫11.00~13.70 ℃,年降水量703~800 mm,海拔970~3 422 m,立體氣候明顯。阿壩州茂縣土門片區受氣候、土質、降水量等因素影響,水果、花椒等農產品質量不佳,農戶收益受到極大影響,不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當地急需進行產業調整,讓當地農業煥發新的生機。隨著國家對生態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林藥間作得到了有效發展,成為實現生態林業和綠色中藥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22 年,茂縣健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并實施了“阿壩州土門片區牛尾竹與川黃柏特色林藥間作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以期為在山區推廣林藥間作模式提供參考,進而提高山區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1]。
牛尾竹生長在海拔800~1 500 m、土層深厚、疏松肥沃、pH 值4.5~7.0 的微酸性壤土和山地黃壤土內,為我國四川省龍門山脈地區崇州市和都江堰市部分山區獨有。牛尾筍是“雨后秋筍”,7—11 月為盛產期,蔬菜淡季的黃金季節,牛尾筍同其他竹筍相比較,肉質豐富,纖維細脆,口感好,富含氨基酸,被稱為“腸道衛士”,為天然有機綠色食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柏樹的干燥樹皮具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等功能。川黃柏主產區在四川省、湖北省、貴州省、云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等地,生于海拔900 m 以上,5 年成材,10 年完成采皮。川黃柏氣候適應性強,喜深厚肥沃土壤,喜潮濕、喜肥、怕澇、耐寒,苗期較耐陰,幼苗忌高溫、干旱,成年樹喜光,野生川黃柏多見于避風山間谷地,混生于闊葉林中[2]。
經前期調研發現,阿壩州茂縣土門片區氣候、海拔、土質適宜種植牛尾竹和川黃柏。牛尾竹為淺根系作物,川黃柏為深根系作物,二者根系相互錯開,在生長過程中不會產生較大干擾。同時,在間作過程中,通過對牛尾竹進行適時合理間伐,保障牛尾竹和川黃柏均有充足的生長空間。空間生態位的不同,有效地避免了種間競爭,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茂縣常年有大風天氣,在牛尾竹中間種川黃柏能有效防止牛尾竹倒伏。
1.2.1 整地選種
根據牛尾竹與川黃柏的生長需求,結合土門片區的土壤情況,選擇肥沃和濕潤的腐殖土開展種植工作,種植前將土壤翻耕打細。牛尾竹種苗選用色澤正常、無檢疫對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高100 cm、地徑2 cm 的2 年生壯苗。川黃柏種苗選用高70 cm 左右、1~2 年生苗木。
1.2.2 播種技術
1)播種期。選擇適宜的季節進行播種,以提高苗木存活率,牛尾竹移栽造林一般在9 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川黃柏春播在3 月上、中旬,秋播為11—12月。2)種苗處理。在播種前需對牛尾竹與川黃柏的根部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先剪除枯死的根系,之后浸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中進行殺菌處理,或用干凈的草木灰涂抹種苗根部進行消毒。3)基肥。基肥的選擇要根據牛尾竹和川黃柏的生長需求及當地的土質情況進行確定,同時還要滿足生態發展要求,阿壩州土門片區每穴施入農家肥2~3 kg 作基肥。4)種植密度。牛尾竹與川黃柏的生長發育速度較快,播種時應充分考慮二者的生長空間,合理密植。種植點配置可依山勢而定,造林技術要以“穴大、鞭舒、淺栽、緊圍”為原則。阿壩州土門片區每667 m2按85 株牛尾竹、100 株川黃柏進行間作,按穴距1.5~2.0 m 開穴,穴深0.30~0.50 m、穴寬0.30~0.60 m 進行種植。在填土1/5 時,將種苗向上輕提,使根部舒展后再填土至平,并踏實、澆透水。
1.3.1 竹林管理
在牛尾竹幼林期需適時松土除草、施肥、灌溉排澇,按照“去小留大、去老留嫩、去密留希、去弱留強”的原則撫育間伐。間作牛尾竹成林期間還需要適當調整立竹密度及林分年齡結構,每667 m2控制立竹密度在2 500~3 500 株;調整林分年齡結構,砍伐掉5 年生以上的立竹。同時,護筍養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產量的關鍵,嚴禁挖鞭筍,適時疏除病蟲筍、路中筍、小筍和歪筍等。
1.3.2 中耕除草
為保障牛尾竹和川黃柏能正常的生長發育,需消除林間雜草和蟲卵蟲蛹,增加土壤通氣性及土壤有效養分含量,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溫度,為牛尾竹和川黃柏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通常在每年夏秋兩季合理、適時地中耕除草2~3 次,在牛尾竹和川黃柏長大成林后,可每2~3 年在夏季中耕除草1 次。
1.3.3 追肥保水
阿壩州土門片區為保護土壤和生態環境,保證作物生長充足的營養供給,在牛尾竹和川黃柏存活后,采用農家腐殖肥追肥1 次,每667 m2施用量約為300 kg;在每年入冬前需施農家腐殖肥1 次,每667 m2施用量約為700 kg。同時,結合阿壩州土門片區的地理、氣候條件,每年還需開展灌溉作業5~7 次,每次灌溉水量以土壤被浸透至作物根部為宜,為牛尾竹和川黃柏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夏季高溫時應及時澆水降溫,以促幼苗生長;多雨積水時節應及時排澇,以防爛根。
牛尾竹與川黃柏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叢枝病、銹病、根腐病、竹虱、竹螟、刺蛾及柑橘鳳蝶等。在防治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本著“治早、治少、治了”的病蟲害防治原則,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采取經濟有效的方法及時消滅病蟲害。
1.4.1 叢枝病防治
1)農業防治。加強竹林撫育管理,定期樵園、培土施肥,促進新竹生長。按期砍伐老竹,及早砍除重病竹株,剪除病枝并清出林外燒毀。造林時不在有病蟲害的竹林內挖取母竹,不采用帶病的母竹進行造林。2)化學防治。在4—6 月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灑2~3 次進行化學防治。
1.4.2 銹病防治
銹病為真菌性病害,在作物全生育周期內都可能發生,在6—7 月發病最為嚴重。1)農業防治。保證作物的通風透光性,降低林間濕度。在發病后應及時剪除病枝、病芽、病葉,燒毀或埋入土中[3]。并增施磷肥、鎂肥、鉀肥,控制氮肥使用量,以提高作物抗性。2)化學防治。在作物休眠期通過噴施石硫合劑消除侵染源;在新葉展開后可通過噴施2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500~2 000 倍液、97%敵銹鈉原藥250~300 倍液、75%氧化萎銹靈乳劑3 000 倍液等進行化學防治。
1.4.3 根腐病防治
根腐病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通常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發病,5 月進入發病盛期,根腐病的發生條件與氣候關系較大。苗床低溫高濕和光照不足是引發根腐病的主要環境條件。1)農業防治。播種時選擇優質品種,并對種苗及苗床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適期播種;在田間管理期間需精耕細整土地,保證不積水漚根,施足基肥;定植后根據氣溫變化適時、適量澆水,以避免土壤水分蒸發和苗體水分蒸騰,防止病毒感染;適時噴施磷肥,促進作物健康生長,增強作物抗病能力[4]。2)化學防治。可噴施70%噁霉靈可濕性粉劑3 000 倍液進行防治。
1.4.4 竹螟防治
竹螟又稱竹包蟲,幼蟲吐絲綴葉,在內食葉,嚴重時造成當年新竹死亡。防治方法:1)燈光誘殺。1 盞20 W 的黑光燈1 晚可誘殺成蟲超7 000 頭;2)使用敵敵畏煙劑在成蟲期進行熏殺;3)在產卵盛期釋放天敵昆蟲赤眼蜂;4)在3 月底、4 月上旬每1 hm2噴灑2.5%敵百蟲粉劑30~45 kg,或在幼蟲發生期在每株竹子基部注入50%久效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1~2 mL。
1.4.5 刺蛾防治
刺蛾主要為害牛尾竹葉片。1)農業防治。冬季深翻樹盤,破壞刺蛾越冬場所,將冬繭埋入15 cm 以上,抑制其化蛹出土。2)物理防治。由于大部分刺蛾成蟲都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因此可在刺蛾成蟲羽化期利用黑光燈誘殺刺蛾成蟲。3)化學防治。在刺蛾幼蟲2~3齡階段,使用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 倍液、80%敵敵畏乳劑1 200~1 500 倍液進行化學防治,也可利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與以上藥劑混用或單獨使用,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4)生物防治。選用Bt 生物農藥,即微生物殺蟲劑進行防治,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環境友好、人畜無害、不傷害昆蟲天敵等優勢。
1.4.6 柑橘鳳蝶防治
柑橘鳳蝶又名鳳蝶,幼蟲為害黃柏葉,通常發生于5—8 月。防治方法:在幼蟲幼齡期每隔5~7 d 噴施1 次90%晶體敵百蟲800 倍液,連續噴1~2 次;在幼蟲3 齡后每隔10~15 d 噴施1 次含菌量100 億·g-1的青蟲菌300 倍液,連續2~3 次即可有效防治。
1)牛尾筍投產快,從初種到盛產最多5 年,竹筍產量高,每667 m2生產期產量在1 000~1 500 kg,竹筍市場價值高,目前市場價在8~10 元·kg-1,每667 m2產值為8 000~15 000 元,且成林后牛尾竹每年需進行間伐管理,間伐后的竹子也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2)川黃柏雖在10 年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益,但每667 m2間作種植100 株,每株刮皮約10 kg,按目前市場價7 元·kg-1計算,每667 m2產值7 000 元。且牛尾竹與川黃柏間作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當牛尾竹與川黃柏間作達到盛產時,每667 m2經濟效益可達上萬元,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
茂縣土門片區雨水多、濕度大,不適宜發展本土傳統水果、花椒產業,為保障脫貧攻堅成果與促進鄉村振興,茂縣土門片區的農業產業急需轉型升級。通過開展牛尾竹與川黃柏間作相關技術研究,集成牛尾竹與川黃柏林藥特色間作技術體系,并進行示范推廣,充分利用當地撂荒地資源,帶動土門片區近百戶農戶,有利于拓寬農戶收益渠道,保障脫貧攻堅成果,豐富阿壩州茂縣農業產業類型,助力茂縣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
牛尾竹和川黃柏對農藥、化肥的需求相對較少,且在研究過程中對播種、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進行科學管理,有利于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同時,林藥間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有利于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
隨著我國對高質量、生態發展的高度重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林藥間作作為一種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高效栽培模式,在農業產業中具有廣大的發展前景。林藥間作可有效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增加土地生物多樣性,實現產值及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同時,還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共贏,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