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 潔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為了生活。真正的教育要將德育課程的地域文化根基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課程游戲化項目提倡幼兒園立足“一公里資源”,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將園所附近一定范圍內的各類資源加以合理利用。一個人的道德表現受到情感、態度、需要等價值因素的影響,只有將德育課程與熟悉的地域環境相結合,才能從情感上引發共鳴,從而形成道德信念。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地域文化資源既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是一項十分珍貴的德育資源。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地處百年老鎮——后塍,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自康熙年間建鎮以來,后塍一直是大鎮,人文薈萃,誕生了杰出的革命烈士茅學勤。后塍除了人文資源非常豐富,非遺產業也較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雷溝大布”織染技藝、“沙洲優黃”釀造技藝、竹編手工技藝;市級非遺有梅花糕制作技藝、手工彈棉絮技藝、老沙話等。讓這些地域文化進入校園、走近幼兒,在多元化的探索途徑中,為德育課程提供鮮活的素材,也不失為一種創新、一種傳承。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一直遵循和崇尚提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使生活在本區域的幼兒更容易對當地文化產生好奇。地域文化的親緣性使生活在本區域的幼兒對地域文化有天然的親近欲和自然的親切感,使得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靠近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利用地域文化開展幼兒德育課程,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整合教育資源,使幼兒德育教學更有特點。本著區域性、獨特性、親緣性、可操作性、創造性等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挖掘“雷溝大布、沙優情懷、美食之旅”的地域文化為切入口,秉承著“玩出來的智慧”,筆者所在幼兒園將地域文化內容融于微課程、區域及戶外游戲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德育課程,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地學習,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育幼兒健全人格。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由此可知,借助地域資源,培養幼兒從小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是幼兒教育的方向和重要途徑。
陶行知先生指出:“社會即學校,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環境,充分利用周圍自然環境。”筆者所在幼兒園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在確定地域課程后,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相關資料及探討主題,為了讓幼兒對非遺文化有更具體的理解,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深入實地開展主題實踐體驗活動。
有著120多年歷史的沙洲優黃是國內知名的黃酒品牌,幼兒走進沙優文化園,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千泉廣場,酒壇矩陣矗立在一片鏡面水池前,大氣磅礴,盡顯江南水鄉之美。幼兒跟隨講解員走進博物館,了解了后塍釀酒文化與歷史文獻、文物,充分領略了沙洲優黃的發展過程與文化魅力。在水晶森林的夢幻空間中,“哇,小米粒能跟著動耶,看我把它放到哪了?”幼兒與小米粒互動,感知米粒變成酒的過程,感受一粒米的旅行故事,體驗著科技之美。“呀,我要倒了,要倒了。我咋感覺喝醉了呀,晃得我好暈呀!”幼兒走入醉后體驗室,感受醉酒的體驗。在釀造車間,酒香陣陣,幼兒觀看著釀酒的過程,親眼看見了從酒糟到陳釀、從釀酒到儲酒的流程。幼兒在各式各樣的釀酒器具中尋找歷史的印記、感受歷史的變遷。在實地體驗活動中,幼兒拋出一個個問題,課程的設計也在搜尋和疑問中醞釀,而近距離的接觸和體驗家鄉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更激發了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指南》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幼兒深入實地參觀體驗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利用園內3條長廊、1個大廳、1個趣園作為公共區域游戲場所,從不同意義、內容、層面上布置了不同風格的環境,營造地域文化氛圍,創設了開展地域游戲的全方位環境,讓環境發揮特殊的、潛在的作用,成為“不說話的 教師”。
比如,在“雷溝大布布藝樂乎”體驗廊,幼兒從“雷溝歲月”了解布的發展印記,觀察搖車、梭子等手工紡織工具;在“雷溝體驗”游戲區,幼兒利用兒童織機進行圍巾等的編織;在“雷溝創想”區,幼兒通過染碎碎、粘碎碎等方式,嘗試在白胚布上染色、繪畫,感受布與水、顏料的奇妙變幻。幼兒可以在實踐體驗中相互學習、合作。趣園中的“布想開花”將雷溝大布及竹編有效融合,凸顯了布與竹的和諧,用竹子交叉布置成竹子墻,懸掛幼兒的布藝作品、調查表、表征圖表;用雷溝大布的格子布制作成的衣服、人物、靠墊等作品琳瑯滿目,印花布、竹匾組成的人物惟妙惟肖。竹架上呈設的技藝工具、竹籃中盛放的染布材料、染缸中的染料等,增進了幼兒對雷溝大布 藝的了解,讓他們為家鄉感到驕傲自豪,從而愛家鄉的情感油然而生。
又比如,在“沙優文化園”體驗廊,幼兒從“沙優文化”區進一步了解了沙洲優黃的發展史;從“沙優旋律”區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沙優藝術、沙優創想”區,有經過線描、布線、鉆飾粘貼、水粉裝飾的藝術瓶,也有未完成的半成品及各種空瓶子等,此體驗區給予幼兒藝術創想的空間,幼兒可自主探索、發揮想象,進行藝術創編。地域文化的環境創設不僅優化了環境,更拓寬了幼兒本土文化的知識面,讓幼兒受到地域文化的熏 陶、啟迪和教育,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
課程游戲化改革指出,從游戲切入改造幼兒園課程。因此,教師在利用資源的時候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筆者所在幼兒園基于幼兒的年齡及活動特點,在較多的省級、市級非遺產業中,甄選了較有特色的三個非遺技藝,并分年齡段進行班級微課程。
比如,小班組以“美食之旅——梅花糕”進行微課程。課程從尋找、收集、制作、品嘗、分享等活動層次開展,讓幼兒感受美食制作的傳承與創新。教師與家長一起收集梅花糕的名稱、來歷,與幼兒一起品嘗梅花糕,探討美食制作方法,并邀請了“王記梅花糕”的傳承者來園與幼兒一起制作真正的梅花糕,幼兒通過視覺、味覺、觸覺、嗅覺不斷感受著百年老店“王記 梅花糕”傳承的味道,喚醒家鄉的記憶。
中班組以“布想開花——‘雷溝大布’織染技藝”進行微課程。通過一系列活動,幼兒實地了解了雷溝大布的來源、歷史及傳承,通過視頻、圖片及教師的講解、示范操作等,幼兒學習了扎染、印染的操作技藝, 在操作中感受著雷溝大布的制作技藝。
大班組以“沙優情懷——‘沙洲優黃’釀造技藝”進行微課程。幼兒深入實地感受后塍的釀酒文化,充分領略了沙洲優黃的發展過程以及釀造技藝,從主題調查、前期準備、活動實踐、分享美味等課程不斷深入。這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更讓幼兒感受了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涵,增強了文化自信。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區域游戲以其靈活多變的形式和內容受到了幼兒的一致青睞,教師要把握時機,結合區域游戲,引導幼兒自主學習。
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以非遺內容打造室內外區域游戲。在“雷溝大布”游戲中,戶外區域陳放著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的工具材料,幼兒互相合作;在草木染區,有的幼兒提著籃子去摘花,有的幼兒用錘子、石頭、搟面杖等工具拓染花草葉,有的幼兒將花草葉放入染缸中制作染料;在科學區,幼兒根據雷溝大布的工序圖,試著用材料來簡單地制作;在生活區,幼兒學著搖線,再將線管送到織布機區;在美術區,幼兒將布剪成各種形狀,粘貼成動物、植物,還有幼兒用布裝飾發箍、發夾,再在布上畫畫、給布染色等。
在“沙優情懷”游戲中,在音樂區,教師往酒瓶中放入高低不同的水,幼兒跟隨音樂進行敲擊;在建構區,教師幫助幼兒用酒瓶、酒箱構建成酒的城堡;在科學區,幼兒可以了解沙優的歷史及工藝;在美術區,教師展示沙優的各式瓶子以及沙優瓶裝飾,幼兒可以將瓶子制作成娃娃;在生活區,幼兒根據步驟圖進行米酒的制作。幼兒在每個區域感受著布與瓶的樂趣,在探索發現中獲取了知識經驗,也在活動中形成了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創新的良好學習品質。
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時曾說過:“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由此可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幼兒認識家鄉、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德育課程源于生活,只有以現實生活作為課程的主要源泉,才能全方位地為幼兒的經驗、情感、態度、技能等搭建有效性支架,支持幼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