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茹海
學生升入高中后,很有可能會因為數學學科的特點而產生一定的畏難心理,不適應高中時期的學習和生活,部分學生會出現成績不理想的狀況,這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另外,后進生的比例也相對較大,這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利的影響。本文分析了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障礙,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當前的初中、高中教學銜接出現了斷層,初中教材偏重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如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更是如此,大多以公理形式直接給出答案,缺少了證明的過程。初中教材難度相對較小,所有的概念都配備了習題,這使學生可以比較輕松地將概念與習題相結合。而高中的第一課就是映射與集合的相關代數知識,這些符號比較多,概念也比較復雜,定義相對嚴格,是高中教學的難點。這對于高一學生來講,學習起來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每節課程的課程體量都大于初中,這導致學生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復雜問題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排 斥心理。
調查研究表明,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數學學習后,往往是能夠聽懂教師講解的內容的,但是一遇到具體的習題和作業,學生就不會做了。有的學生平時學得挺好,成績卻總是上不去,這是因為學生并不適應高中時期的教學方法。對比初中、高中的數學教學課堂,初中教師更注重形象直觀的教學,教師在講解每一個概念之后都會布置例題,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非常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多初中教師會幫助學生對題型進行分類,使學生可以程式化地記錄解題方法,尤其是在初三階段,會讓學生反復練習重點題目。而在高中時期,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更強調方法與思想,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為主,更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反饋。而且高中時期更注重小循環,教師往往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教學強度相對較大,教學難度也比較高,這就使得高中與初中教學形式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又缺少相應的過渡過程,導致學生適應不了高中數學的教學方法。
剛升入高中時,學生往往在初中三年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習慣和方法,在上課時學生能比較專注地聽講,在課后也會盡力完成教師的作業,但這僅限于初中學習。一些學生沒有根據高中情況的變化而進行一定的調整,僅僅滿足于聽講,不注重記筆記,一味地跟著教師走,而缺乏自身積極的思考,一旦遇到相對較難的問題,就寄希望于教師講解解題過程。此外,一些學生還表現出不會科學安排時間、缺少自主學習能力等問題,他們經歷了緊張的中考,認為可以松口氣了,所以在高中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這導致學生跟不上高中的學習,尤其是一些學習意志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高中數學教學更強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克服困難的決心,研究表明,只有一半的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而隨著長時間的學習,大約有42%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所減退,且學習興趣較差的學生通常學習能力也不高,學習成績也比較差。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鉆研教學大綱與教材,積極聽取初中數學課的內容,了解初中教師的教學特點,以保證學生在進入高中時可以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在開學初,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座談會和摸底測驗等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方法、習慣以及其認知程度,摸清初中教學體系的完善程度、初中教師教學的特點、學生在當前階段的能力等狀況。在此前提下,根據高中時期的教育大綱,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出更為完善的教學計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教學環節中,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應考慮到初中時期學生的學習特點,放慢進度,降低教學難度,更注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有效銜接。在高中時期,數學教學會增加很多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等內容,這部分知識是相對抽象的,所以教師在講解時要格外注意。比如,關于映射這一部分的教學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如班級學生與桌椅的分配,這些直觀的例子會引起學生對映射概念的思考,從而創造教學階梯。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白,良好的習慣與方法對學生的能力和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它會使學生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受益,但是良好的習慣與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強調與指導。所以教師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特點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使學生學會聽課,學會自主安排學習時間。例如,聽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手、口、腦、筆相結合,使其積極地參與知識的整個形成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背誦與記憶結論。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材料,有針對性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總結章節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連貫。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等,尤其是后進生,一般后進生的邏輯能力相對較差,也不適應高強度的數學學習,在教學過程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開端就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將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的求知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基本的數學知識,也能認識新的數學技巧,掌握新的學習方法。這對培養學生邏輯能力及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學生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標準對高中數學提出了明確的教育要求,教師應重視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及生活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選擇習題資源,根據學生所熟悉的內容、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是具體的生活情境制定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操作和觀察的機會,使學生可以從熟悉的事物之中學到一定的知識,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妙用,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社會題材或者新聞熱點融入教學課堂,一是可以使學生對數學課堂更感興趣,二是使學生逐漸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有機結合,進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提出具體的要求,包括作業、訂正錯題、課堂教學等多個內容,幫助學生解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問題。
在高中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與學生培養良好的互動關系,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潛移默化地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使學生在和平、愉悅、平等的氛圍中更加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也使學生能夠大膽想象、大膽質疑。考慮到數學學科本身是一項邏輯性和系統性比較強的科目,學習難度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使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教師要與學生積極溝通,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品格,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下,更加快速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方法,及時引導學生,使學生避免因為挫折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審題是學生解析問題的關鍵所在。數學題目一般是由圖形、符號、文字等構成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現問題,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所以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寧停三分,不搶一秒”,這不僅適用于生活交通,而且也適用于數學學習,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題經驗和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應對數學題目進行仔細推敲,將題目中所具有的隱含條件轉化為明顯的數學條件,建立題目與條件之間的聯系,從而逐步解析,獲得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