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云
想象力是寫作素養的要素之一,但想象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多看、多聽、多做、多感受,將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的事物積累起來,使其成為寫作的靈感源泉。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優質教育資源,采用多元化的培養策略,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 水平。
第一,有助于活躍思維,拓寬小學生的寫作思路。小學生天性好動,有時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會產生一些不同于常人的想法。而以往的作文教學過于重視好詞、好句的摘抄和背誦,使學生認為摘抄的就一定是好的,束縛了學生的個性,使得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生搬硬套這些詞句,難免會導致其寫作思路受限,作文缺乏應有的靈動性和創造性。而想象力的培養能夠改變以往的作文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課內外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閱讀材料和閱讀內容,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使得作文教學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第二,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張揚個性、釋放天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作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本土教育資源,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從而激發小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使其將豐富的體驗轉化為寫作靈感,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本土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將本土資源應用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能夠彌補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的不足,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本土資源也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融入本土資源,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感悟能力是人面對事物有感而發的能力,比如,在面對一只小昆蟲時,人們會感悟到生命的珍貴。感悟能力較強的人,當面對一種事物時,會聯想到其他事物,可能是具體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物,由此抒發內心的想法,這個過程實質上也是想象的過程。因此,培養感悟能力也是培養想象力的重要 途徑。教師融入本土資源進行感悟能力的培養,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其了解本土的文化、經濟發展以及民族特色等方方面面的事物,還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鄉土情懷,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例如,在主題為“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需要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記錄下植物的樣子、顏色等特點,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植物是分布非常廣泛的自然資源,無論什么季節都可以隨處觀察到植物。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植物的特點也是不同的。如果是在東北地區,那么教師可以借助杏樹來導入,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當地某個公園一年四季杏樹由杏花盛開到葉子變黃凋落的圖片。學生看到熟悉的場景,會變得興奮起來,教師可以趁機引導學生:“杏樹是我非常喜歡的植物,想要記錄它的特點,除了從樣子、顏色、氣味、果實等方面去觀察,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有的學生看到這些圖片,不禁聯想到杏花開放時正值五一假期,他與家人、朋友一起去公園爬山,滿山的杏花讓人心曠神怡,還想到在公園發生的一些趣事,由此產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感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這樣一來,學生會想到在觀察植物時還可以從寓意、作用等方面入手。教師通過融入本土資源,能夠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學生寫作時的情感表達,促進其想象力的發展。
豐富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閱讀與寫作教學密不可分,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常常會借助教材中的課文講解寫作思路和寫作技巧,然后借助實例引導學生依據該寫作手法和思路展開寫作。教材中的課文雖然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為寫作教學的素材未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會使學生所接觸的作品不夠豐富,摘抄的詞句過于相似,從而使得寫出的作文缺乏新意。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大多形式比較單一,主要以泛讀、默讀、朗讀、劃分自然段、標出段意、總結中心思想、選段背誦等形式為主,且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尤其是在分析段意和總結中心思想時,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把閱讀變成了機械化的讀和背,使得學生自主閱讀鑒賞和探究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其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自主鑒賞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增強時,他們便會有意識地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學習更多的寫作手法和技巧,豐富閱讀體驗,認識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到生活以外的事物,從而促進想象力的發展,為后續的續寫、仿寫等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主題為“猜猜他是誰”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名著《巴黎圣母院》的片段,“更恰當地說,他整個人就是一副怪相,一個大腦袋,紅棕色頭發豎起;兩個肩膀之間聳著一個偌大的駝背,與其相對應的是前面雞胸隆凸;大腿與小腿,七扭八歪,不成個架勢”。這段關于人物的外貌描寫恰當地運用了修辭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對這段人物描寫的看法,讓學生合作鑒賞該段文字。教師要充分地給予學生思考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讓學生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領悟到人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有助于其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師還可以開展與作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來發展其想象力。小學生好動、思維敏捷、記憶力較強,對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創設主題,然后要求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邊想象邊動手操作,可以聯想到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經歷或者書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將其展現出來,由此實現想象力的提高。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明確活動目標,使其符合作文教學的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且難度不大的實踐活動,如音樂、繪畫、游戲活動等,與作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促進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完《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并展開想象,用繪畫的形式將這一片段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會選擇文中的“父親指著一棵樹的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里,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這句開展繪畫活動。學生很容易就想到要畫出父親、一棵樹的樹枝、葉子這些主要內容,但是想通過繪畫體現人物的神態比較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你在畫父親的時候想到父親的神態是什么樣的?”學生便會回答:“他應該是一邊看樹葉一邊在思考。”教師通過詢問的方式促進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當開展關于人物的寫作練習時,學生便會從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等方面進行描寫。

作文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只有真正地動筆去寫,才能將積累的素材運用起來,也才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寫作中的不足,逐步提高寫作能力,想象力也是在實踐中獲得提高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開展拓展訓練,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也常常會引導學生進行擴寫或者仿寫,這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種 方式。
例如,在講解完課文《荷花》的基礎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微寫作訓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情節進行深入的分析,并設置如下問題:“作者筆下的荷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荷花美在哪里?”促使學生展開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感悟來確立主題,并進行寫作練習。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再創編一個神話故事,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拓展訓練,能夠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突破傳統寫作練習對學生創作思路的束縛,使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從而逐步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活躍其思維,拓寬小學生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針對當前小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其想象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促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