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鄭慧軍 謝磊 劉彪
(河南省中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鄭州 450000)
作為醫學生,臨床實習是其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重要過渡時期。通過實習,學生能更好地發現自身不足,并就此采取相應對策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加強對臨床教學管理質量的把控,對學生本人及醫院的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PBL 教學方法,是近年來臨床上開始廣泛使用的新型教學模式,最早由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引入醫學教育領域[3]。作為經典的教學方法,不同于常規教學模式之處在于,PBL 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綜合多種基礎病例,交叉滲透多學科,就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研究學習,通過多種學習途徑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以疾病為中心的橫向診治思維,從而使之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有能力的醫學工作者[4-5]。為了進一步探究PBL 教學模式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本次分析將以我院神經外科實習的醫學生60 例展開,所析結果滿意。現就相關文獻具體報告如下。
從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來我院神經外科實習的醫學生中隨機抽取60 例,根據不同教學方式對其予以精準組別劃分,分別為對照組(常規教學法)和觀察組(PBL 教學法),每組30 例。
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19~25 歲,平均(23.03±1.20)歲。
觀察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18~24 歲,平均(22.03±1.20)歲。
對比兩組學員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均衡可比(P>0.05)。
兩組學生所接收的學習內容及總的教學時長均相同,并且均由3 名教學經驗豐富、實操技能強的主治醫師結合教學大綱展開實習帶教工作。
對照組進行常規教學。即按照傳統的大班授課方式進行,以教學老師為主體,根據教學大綱進行照本宣科式教學,學生則主要負責跟著教師節奏聽課,以記筆記為主。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PBL 教學法干預。詳細包括如下內容:(1)教學方法介紹。由教學老師對學生進行PBL 教學法的詳細介紹,包括背景介紹、主要特點等。(2)內容概述。對所需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概述講解,基于臨床實際典型病例展開教學情景模擬,著重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加以點撥,利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授課,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的培養。(3)問題設計。在即將正式展開教學工作前7 天內,由輔助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內容,綜合教學要求、內容、目的、步驟等,對既往臨床病例加以有效篩選。篩選結果敲定后,歸納整理病例臨床相關資料并逐一分發給每名學生。再結合學生學號單雙數原則,將其分成5 個小組,每個小組6名學生,由各個小組成員共同推舉1 名小組長,主要負責協助帶教老師進行組內分工協調合作。其他學員則在手上現有資料基礎上進行相關文獻查詢,并據此進行探討分析,將新提出的問題匯總整理以便于后期正式開課時及時向帶教老師請教。(4)組內討論。各組學員將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圍繞已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收集匯總患者的病史,進而對所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確定最終診斷,同時附上診斷方法、依據以及相關對癥治療原則等。(5)結果匯報。由每組學員共同推選1 名代表通過討論結果進行綜合闡述,在發言過程中,帶教老師應適時予以一定的啟發、擴充、指導等,通過橫向、縱向等多維度的引導,使學生在質疑中進一步積極挖掘問題,探尋更佳結果,加深整體印象。(6)教師總結點撥。上述過程完成后,由教學老師對本組學生學習成果加以總結分析,重點包括疾病診斷、治療原則等,并組織學生積極解答、分析存在爭論的問題,針對典型問題予以重點化講解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其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對相關研究進展及前沿課題加以適當講解[6-8]。并鼓勵學生積極提出疑問,共同探討解答。
對比分析兩組學生臨床實踐考核成績、教學效果、各項能力提升及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1)考核部分包括實際技能操作、病歷書寫和病歷分析三方面,各項滿分均為10 分,得分越高,代表實踐能力越好。(2)采取我院自制評分量表對兩組學生的臨床教學效果評定,分為優(分值≥90 分)、良(70-90分)和中(分值≤70 分)三個不同等級,總優秀率為前兩者結果之和。(3)統計評比兩組學生各項能力提升結果,包括獨立思考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能力提升效果越好。
本次所涉及全部分析數據將在SPSS21.0 精準有效錄入展開處理,在對相關計數資料加以表述時,采用(%)進行,并施以χ2檢驗,對相關計量資料加以表述時,采用()進行,并施以t 檢驗,以結果P<0.05 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實踐考核成績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學生臨床實踐考核成績結果()

表1 對比兩組學生臨床實踐考核成績結果()
組別 實際技能操作 病歷書寫 病歷分析觀察組(n=30) 8.05±3.01 8.47±3.25 7.47±3.25對照組(n=30) 6.27±2.99 7.05±2.03 6.03±2.05 t 2.297 2.029 2.052 P 0.025 0.047 0.044
觀察組的臨床教學效果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學生臨床教學效果[n(%)]
觀察組對自身各項能力提升的評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更優,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學生各項能力提升評分結果(,分)

表3 對比兩組學生各項能力提升評分結果(,分)
組別 獨立思考能力 醫患溝通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觀察組(n=30) 88.05±2.01 85.47±2.25 83.47±1.25對照組(n=30) 79.27±1.12 77.86±1.13 75.47±0.95 t 20.899 16.554 27.908 P 0.000 0.000 0.000
醫學是一門實操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尤其是神經外科,作為外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所涵蓋的內容更為廣泛,其主要特點是專業性強、難度高,對神經解剖學、外科學基礎均有較高的要求[9]。并且在本科的外科學教學中,神經外科的教學課時較少,內容也較為簡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神經外科的精髓展現給醫學生,吸引優秀的學子走上神經外科醫生之路,是廣大神經外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難題之一。為了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操作能力及提高臨床教學質量,除了學生應具備極強的自學能力外,采取高效的教學模式也同樣具有重要作用。PBL 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近年來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其主要是以實際情況作為基礎,為學生提供一些應對資源以及指導的教學方式。旨在讓學生更為自覺的從怎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獲得需要的知識。
有相關研究表明,臨床教學中運用PBL 教學,可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文獻和書籍的查閱,提高同學、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并有效的開發了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此外,還能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實際案例的診斷和分析,加深學生對疾病診療的認知以更好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常規教學模式相比具有的更大優勢,在于此類教學方式還包含了具體的學生評鑒工作。這種教學方法針對學校或者當前制定好的課程綱要以及學習方法,學生可結合自己的感受提出相應的意見。同時,也能夠讓帶教者更為深入的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有利于方便在今后的教學方式上做出相關改善調整,以期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基于此次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的臨床實踐考核成績、臨床教學效果、各項能力提升評分結果均較對照組更優(P<0.05)。可見,相較于常規教學方式,PBL 教學法的實施具有更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實施PBL 教學法具有較理想的實踐效果,相比常規教學模式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推廣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