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強鋒
摘 要: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學校科學課是對農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課程,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和分析能力,教師必須設法提升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的實效性。文章分析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現狀,并從立足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標、設置引導問題、增加課外內容、挖掘地方資源等方面對提高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效性;教學質量;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7-0093-03
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對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科學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農村學校教育而言,開展科學課教學既有助于培養農村學生的科學精神,又有助于提高農村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科學課教師必須圍繞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及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設計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學習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提升綜合素養。
一、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現狀
1.教學設施不足,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科學課程是一門包含大量動手操作實驗的課程,大多數農村學校的實驗室建設不完善,實驗設備、實驗儀器、實驗藥品配備不齊全,達不到所有學生都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要求。因此,在進行科學課教學時,部分農村科學課教師往往只能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而在每個實驗小組中,真正能動手操作實驗的學生只有1名~2名,剩下的學生只能旁觀或聽教師講解。這導致大多數學生既不能真正理解科學實驗所涉及的科學知識,又不能有效掌握科學實驗的技能和方法,致使學生科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2.教學目標不清,課堂教學效果不好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它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方向性。然而,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農村科學課教師并未對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形成正確的認識,常常主觀地把促使學生在考試中拿到高分錯誤地當成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他們往往只是一味地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略對學生探究意識、實踐能力、科學精神等的培養,導致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好,根本無法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這嚴重背離了農村科學課程的教學初衷。
3.教學主體模糊,課堂教學時效性不足
一方面,部分農村科學課教師仍以“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知識講解,并試圖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實踐參與和思考過程,只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實驗現象和結果,致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生效果難以保證。另一方面,部分農村科學課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片面地認為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是讓學生獲得學習自主權,從而形成為了“主動”而“主動”的教學現象,出現教學過程的高耗低效現象。
二、提高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1.立足學習興趣,提高導入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在設計科學課教學活動時要從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出發,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程導入環節,以魔術的形式為學生展示課本上的科學小實驗,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課堂的學習中。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瓶子吹氣球”的趣味實驗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自己新學了一個小魔術想要表演給大家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可以在一個空的礦泉水瓶中裝入小半瓶白醋,在氣球里裝上適量的小蘇打粉,將氣球的吹口套在礦泉水瓶口上,再向瓶子“下達命令”——開始吹氣球,并順勢用手提起氣球,將氣球里的小蘇打倒入礦泉水瓶中。當礦泉水瓶里的白醋遇到倒進來的小蘇打后會立即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氣體,隨著氣體不斷進入氣球,氣球逐漸被吹了起來,在學生的一片驚訝和歡呼中,氣球被吹得圓鼓鼓的。最后,教師可以趁此時機,迅速引入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同學們想知道這個魔術的奧秘嗎?那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節課的知識內容吧!”教師通過趣味小實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實驗教學的實效性
實驗教學是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實驗學習目標,絕不能讓學生的科學實驗學習只停留在“玩”的層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明確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以此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探究式實驗學習過程中來。然后,教師再引導各小組有序地開展實驗活動,以此充分提升科學實驗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小組實驗時,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即對現有實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做出預測,并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驗證,做好記錄。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組,明確各組員的具體分工。然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實驗步驟,明確實驗具體要求,并指出實驗過程中涉及的知識要點及易錯點。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有序進行實驗,并讓事先指定好的負責記錄的學生做好實驗記錄。教師為學生設定實驗學習目標,不但能保證每個小組都能夠有序、高效地完成科學實驗,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親自動手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3.設置引導問題,提高學習過程實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處在發展階段,基于此,在農村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圍繞科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設置課堂引導問題,幫助學生高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有效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方面,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程內容,通過巧妙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樹立敢想、敢問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師應通過與學生有效溝通,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鐵生銹了”一課時,學生對于生活中鐵會生銹這一現象已經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自身知識儲備有限,難以從科學的角度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因此,在進行科學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進行大膽提問,將自己的疑惑表達出來,再帶領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的方式對疑問進行一一解答。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促使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鐵釘為什么會生銹?鐵銹是一種什么物質?叫什么?怎樣預防鐵質物品生銹?其次,教師在面對學生的眾多疑問時,不要急于給予正面的回答,而應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自主觀察和思考。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查閱資料探究和思考小任務,以此促使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從而讓學生既能夠對生活中鐵生銹現象做出解釋,又能夠切實感受到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以此增強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信心,有效提升科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4.增加課外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科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以此為入手點,立足學生已有學習和生活經驗,積極為學生增加課外學習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學習的欲望,以此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課內所講授的科學知識為基礎,以科學課堂教學活動為依托,將科學實驗和教學內容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課堂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最后,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和主動思考的方式,將科學課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應用有效融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時,通過課內演示實驗和自主探究實驗,學生已知道在淀粉中加入碘酒后,會產生藍紫色的新物質,并具備使用碘酒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能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課外延伸學習活動——制作一封神秘的信件。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淀粉溶液書寫一封信。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將信曬干,這時學生會發現信上面的字不見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信紙上涂上碘酒,這時學生會發現消失的字又重新出現了。這種富有科學意味的趣味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初步建立起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拓寬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視野,促使科學課程教學實效性進一步提升。
5.挖掘地方資源,開辟科學教學新路徑
針對農村學校實驗室建設不完善,實驗設備、實驗儀器、實驗藥品配備不齊全等影響農村科學課程有序開展的因素,農村科學教師應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就地取材的方式開辟農村科學教學新路徑,以此走出富有農村特色的科學課教學新路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利用好現有科學實驗設備、實驗儀器、實驗藥品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本地區資源,就地取材,開展教具、學具的自制活動,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學校實驗室建設不完善,實驗設備、實驗儀器、實驗藥品配備不齊全等問題,提高農村科學課程的開課率。如“肺呼吸活動模擬器”“自動轉臂吊車”等教具都可以通過自制來獲得。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山野間采集各種奇特的植物、樹葉標本,到山上尋找各種礦物標本,到小溪邊撿拾鵝卵石,到石子堆中撿拾含有植物和小動物化石的石片等。這些充滿趣味性的實驗教具、學具的找尋過程不但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豐富科學課堂的教學形式,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課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課程,肩負著啟迪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職責。對于農村科學課教學來說,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并從生活實踐入手靈活設計科學課堂教學策略,以此促使農村學生在多樣化的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使農村學校科學課教學實效性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文麗.小學科學課中化學實驗的教學功能與問題分析[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2]涂凌琳,楊春花.基于Scratch游戲的探究式實踐教學研究——以小學科學課“食物在體內的旅行”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02).
[3]芮莉.小學科學課圍繞核心概念教學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
[4]唐勇高,馮霞.讓探究之花在科學課堂綻放——如何切實有效地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探究式學習[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5]徐婷婷.淺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01).
[6]冷丹陽.小學科學課中社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7]張書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09).
[8]段佳.淺議小學科學課教師素養[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1).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Jiang Qiangfeng
(Gaot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Yongding District,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108,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s a long-term process. Early science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Rural school scienc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rural student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t helps to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improve students' observation, hands-on and analysis ability. Teachers must t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interest, clarifying teaching objectives, setting guidance problems, increasing extracurricular content and excavating local resourc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ffectiveness; teaching quality; scientific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