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大力弘揚和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聚焦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升,注重培養勞動者的職業道德和技能素養。
——堅持就業導向、提質擴容。牢固樹立職業技能培訓為就業服務的理念,不斷提升培訓質量,擴大培訓規模,為勞動者儲備就業技能,促進就業創業,提高工作能力。
——堅持共建共享、協同發力。加強對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的統籌利用,發揮公共實訓基地和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等功能作用,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社會資源依法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共建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市場引導、政府支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引導勞動者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需求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要實現以下目標:
——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完善。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形成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覆蓋勞動者職業生涯全程,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
——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更加健全。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機制,持續推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擴容提質,優化公共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加大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培訓資源優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訓供給能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穩步擴大培訓規模,持續提升培訓質量,技能勞動者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破除學歷、身份等限制,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更加順暢,多元化評價方式不斷完善,技能等級與薪酬分配的聯系更加密切,職業技能競賽引領和推動技能成才的作用更加顯著。
——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更加有效。培訓與就業的銜接更加緊密,形成個人投入、企業支持、政府補貼共同投入的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職業技能培訓多元供給體系,市場引導和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共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二、健全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三)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和重點群體專項職業培訓計劃,廣泛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有效提高培訓質量。制定出臺加強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措施,著力完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持續增強技能人才發展動力和創新創造活力。以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以政府補貼培訓為有益補充,以行業企業、公共實訓基地、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形式,構建資源充足、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載體多元的培訓組織實施體系,持續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探索“互聯網+”“智能+”培訓新形態,推動培訓方式變革創新。
(四)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充分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工技能培訓機制,支持各類企業廣泛開展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產業緊缺人才培訓、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轉崗轉業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和數字技能普及性培訓等,支持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制培訓。
(五)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
實施青年專項技能培訓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年度畢業生和其他青年群體為培訓對象,以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開展青年職業技能培訓,增強青年群體適應產業發展、崗位需求和基層就業的能力。實施青年學徒培養計劃,通過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適合企業發展和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對城鄉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大力開展青年創業培訓、新職業培訓、技能提升培訓。
(六)加強創業培訓和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
深入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實現創業階段全覆蓋,組織準備創業和創業初期的人員參加創業意識、創辦企業、網絡創業、創業(模擬)實訓、企業經營發展等培訓,提升參訓人員的項目選擇、市場評估、創業計劃等能力。
三、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供給能力
(七)加大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供給
健全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場地、設備共建共享行動。開展縣域職業技能培訓場地、設備共建共享試點,完善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利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技能實訓有關制度,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實訓網絡。
(八)鼓勵企業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鼓勵各類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職工培訓中心、網絡學習平臺、職業院校,開展職工培訓。積極建設培育一批產訓結合型企業,鼓勵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應通過職工教育經費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政府按規定通過就業補助資金給予補助。
(九)推進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突出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擴大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規模。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師學院建設。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培訓資源優勢,提升培訓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實施院校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動員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積極為畢業年度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并納入職業培訓補貼范疇。符合條件的職業院校可按規定承擔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任務。支持職業院校強化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技能培訓服務。
(十)支持民辦培訓機構和線上培訓平臺規范發展
依法鼓勵支持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規范發展。通過優化審批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源提供民辦職業培訓服務。強化對民辦培訓機構辦學質量的督導,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鼓勵各地依托企業、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的數字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推進培訓資源庫開發應用,支持職業技能線上培訓平臺建設。加速推進規范化管理,形成線上培訓平臺審核、評價與退出機制,探索開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按規定將相關線上培訓平臺及數字資源納入當地培訓機構目錄。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化建設
(十一)建立健全職業培訓工作多元化、多層次標準框架體系
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職業分類體系,完善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組織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探索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職業分類。圍繞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和急需緊缺職業,加快新職業發布及國家職業標準開發,動態修訂完善國家職業標準。建立健全由職業標準、評價規范、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等構成的多層次、相互銜接、國際可比的職業標準體系。
(十二)加強職業培訓教材與數字資源建設
貫徹國家教材工作總體要求,落實職業培訓教材管理工作有關規定,以國家職業標準、職業培訓課程規范為依據,建立完善適應新時代技能人才培訓需求的高質量職業培訓教材與數字資源體系。
(十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培訓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師資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并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建立和完善培訓教師在職培訓和到企業實踐制度,開展師資技能提升培訓,持續開展師資專項培訓計劃。加快培養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傳授操作技能的一體化師資隊伍,鼓勵行業組織、企業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和培訓。實行專兼職教師制度,從企業高技能人才與技能勞動者中著力培養、充實職業技能培訓師資和能承擔培訓任務的人員,完善培訓教師和有關人員執教執訓履歷檔案。建立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師資庫,支持將高技能領軍人才、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技能競賽優秀選手納入師資庫。建立創業培訓師資庫,持續組織全國“馬蘭花創業培訓”講師大賽。鼓勵優秀創業培訓師資等成立創業指導工作室。
(十四)推動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化建設
構建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相適應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信息化建設。依托金保工程,加快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實名制管理工作,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依托社會保障卡持卡人員基礎信息庫和全國社會保障卡服務平臺,實現培訓對象實名認證,探索通過社會保障卡繳納職業技能培訓費和領取補貼費。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提升全國職業技能鑒定等級認定考務管理和技能人才評價信息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