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宜宏
摘 要:近年來,云南技師學院先后完成了怒江獨龍族木雕培訓,獨龍江、維西刺繡培訓,維西縣勞動力轉移引導培訓等一系列培訓,為做好云南減貧脫貧工作進行一些實踐探索,在政府購買服務的基礎上,形成了“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三種模式。本文對以上三種技能扶貧培訓模式現狀進行總結、分析,有針對性地對現有模式進行優化,提出優化策略,這不僅有利于改進后續的技能扶貧培訓模式,也能夠為云南省乃至全國各地的技能扶貧培訓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技能扶貧 培訓模式 優化策略
本課題以近年來云南技師學院所開展的技能扶貧培訓案例為基礎,對培訓實施主體、經費來源、培訓內容、培訓效果等多個因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現有的技能扶貧培訓模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各個模式的相關因素進行優化,提出可操作、可應用的優化策略。
培訓模式是在培訓目標支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按一定運行機制運作、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培訓模式或式樣。模式是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歸納到理論高度,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是使別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培訓模式是一個系統概念,主要包括培訓目標、培訓主體、培訓客體、培訓層次、培訓內容、培訓規則、培訓評價、培訓效果保障等要素。按照培訓主體劃分,農民工培訓模式大致分為政府主導型、企業主體型、市場依托型三大類。
依據上述關于培訓模式的理論,本文所要研究的培訓案例及模式分析屬于政府主導型模式的委托模式,即云南技師學院在政府的主導下,按照相關培訓規定,接受政府委托,針對特定群體開展技能扶貧培訓,在近年來開展的培訓實踐案例中,按照培訓目的、培訓要素來分型,形成了“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三種模式。
在提出三種模式的基礎上,筆者重點針對不同模式的基本情況、培訓成效進行分析,提出優化策略。
一、“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模式
(一)“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模式基本情況
該模式是通過對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研,結合當地市場、資源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技能扶貧培訓項目,邀請相關領域技能大師及企業,持續多次開展技能培訓并提供后續技術支持,促進當地貧困人口依托技能進行創業。培訓工種選擇緊貼當地實際,與當地資源、市場相結合,以參與培訓企業為依托,后續技術支持到位,便于項目孵化。技能大師參與技能培訓,極大地激勵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培訓成效。在政府購買服務的基礎上,由承訓機構、企業適當加大技能培訓投入,增加培訓時長,鞏固培訓成效。技能培訓結束后,政府、學校、企業持續跟進,開展創業孵化,繼續提供技術支持、技能提升培訓等相關支持。
(二)“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模式案例
1.怒江獨龍族木雕培訓班基本情況
2015年,由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云南技師學院承辦了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怒江獨龍族木雕培訓班。該培訓班是針對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的實際情況設計的一次技能扶貧培訓。獨龍江鄉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過去獨龍族群眾撈“浮木”只能用于燒火做飯。在云南木雕之鄉劍川,木雕師傅依托木雕技能賦予木材更高的文化經濟價值。通過技能將獨龍江“浮木”“變柴為寶”是實現獨龍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
培訓班邀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對學員進行指導培訓,培訓為期3個月,培訓學員共計43人。培訓結束后,部分學員回到家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貢山縣獨龍族手工藝協會,開始進行木雕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并在各級黨委政府、云南技師學院、企業的支持下,組織對當地群眾進行了獨龍江鄉木雕產品加工相關工藝的多次培訓。
2.維西縣保和鎮傈僳族刺繡培訓班基本情況
2015年,云南技師學院精準扶貧迪慶州維西縣保和鎮高泉村。當地傳統刺繡“花臘裱”通過該學院的刺繡老師更新設計模板后,提高了市場歡迎度,提升了銷量。2015至2017年,云南技師學院邀請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對當地繡娘進行了多次刺繡培訓,繡娘們的作品得到了刺繡老師的高度認可,達到了商品化的水準。
繡娘朱春華多次參加培訓并自費到昆明繼續深造,她本人多次參與各級技能競賽并獲獎。2018年1月,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朱春華“云嶺技能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6月,朱春華在維西縣城成立了“滇傈繡苑”工作室。工作室有了訂單,朱春華就和姐妹們一起完成,并給予她們相應的報酬。2019年11月,在昆明舉辦的三區三州技能大賽上,朱春華的一幅刺繡作品賣出了16 000元。2020年,朱春華“滇傈繡苑”工作室實現了近萬元的銷售額。
(三)“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模式存在的問題
該模式培訓經費較普通的技能培訓費用增加較多,承訓機構及參與企業積極性不高,推廣復制該模式存在一定困難。從培訓參與方來看,該模式的培訓參與者與傳統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相比多出了企業、技能大師等參與者,培訓工作的難度增加了。從參訓學員來看,學員參與培訓后需要依托所學技能進行自主創業,需要后續創業孵化投入及技術支持的持續跟進,增加了操作難度。
(四)“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創業孵化”模式的反思與優化策略
對于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的技能培訓,如何選擇合適的培訓工種對于培訓成效至關重要。木雕作為一門技術要求高、學習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的技能,學習時間不同于其他的技能培訓,需要統籌使用培訓資金,甚至需要額外補助培訓資金,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解決培訓中存在的現實困難才能夠有效推進培訓工作。此次木雕培訓學時雖然超出了培訓工種規定的時間,但與木雕產品生產技能所需的學習時間相比仍顯短暫。在后續的工作中,各級政府、學校、企業又有針對性地對參訓學員開展了一系列后續工藝及設計、繪圖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獨龍族手工藝協會的木雕產品技藝。通過此次培訓,讓一批獨龍江鄉群眾了解、掌握了木雕技藝,成立了協會,有了固定的場所進行經營,有了依托技能脫貧的信心、途徑、平臺,這對于一個過去一直處于封閉、觀念相對落后的地方的經濟發展來講具有長遠的意義。
維西傈僳族刺繡工種培訓項目選擇的是維西縣傳統傈僳族刺繡“花臘表”,邀請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通過改進刺繡工藝、更新刺繡設計樣式,加入現代、時尚元素,提升了傳統傈僳族刺繡產品“花臘表”的市場接受度,工種選擇較為合適。
刺繡與木雕技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技藝積累提升周期相對較長,僅僅依托一次、兩次培訓所能產生的成效有限,需要個人或團隊持續學習、提升,才能依托專業技能實現脫貧。
二、“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模式
該模式是以精準扶貧條件下重點開發、扶持的產業為依托,針對相關產業的種養殖戶開展技能培訓,目的是通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提高相關產業種養殖戶的種養殖收益。
(一)“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模式的基本情況
該模式培訓工種選擇緊貼種養殖戶實際需求,注重提升種養殖效益。培訓班邀請行業技術專家擔任培訓教師,培訓教室設在田間地頭等種養殖一線,突出技能培訓的服務性,注重解決現實問題。
(二)“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模式案例
1.維西縣開展了種養殖、電商等多項培訓
2016年至2019年,學院依托駐維西縣保和鎮高泉村扶貧工作隊,針對維西縣貧困人口開展養殖、電商、挖機、刺繡、藥材種植、冰葡萄種植等培訓,共計培訓3 830人。
2.會澤縣技能扶貧培訓
2016年至2019年,云南技師學院在會澤縣開展各項技能扶貧培訓,共計培訓14 424人。培訓工種分別為:鋼筋工(初級)、果樹工(初級)、家畜飼養工(初級)、農藝工(初級)、砌筑工(初級)、蔬菜工(初級)、核桃種植、油橄欖栽培、病蟲害防治、蔬菜定植(直播)、肉豬飼養、畜禽疾病防控、蔬菜種植與田間管理、家禽養殖、中草藥種植與初加工、特色種植、家政服務等。
(三)“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
種養殖戶較為分散,種養殖門類相對分散,集中種植戶開展相應門類技能培訓有一定困難。
種養殖專業具有“小眾性”,能夠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訓的行業技術專家數量相對有限,對相關技能培訓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種養殖戶產品的商品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種養殖戶經濟收入的可視化程度,種養殖收益可視化的程度對于參訓學員的學習、技能應用積極性的影響較大。所以,種養殖類的相關技能培訓如果有產業依托,將會促進種養殖收益的提高,種養殖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能夠提高種養殖收益的可視化,這種可視化的收益能夠促進種養殖技能培訓成效的提升。
(四)“產業+種養殖戶+技能培訓”模式的反思與優化策略
傳統的種養殖技術培訓因為沒有產業作為依托,養殖收益增加的可視化程度不明顯,種養殖戶收益增加的主觀感受不強,難以吸引廣大種養殖戶的關注,效果較為有限。
相比較來看,有產業作為依托的種養殖培訓,由于產品商品化程度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強,較容易吸引種養殖戶的學習興趣,培訓成效較好。
依托產業開展的種植培訓,收益的可視化程度提高,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技能提升帶來的收益,便于種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培訓的長期收益增加。
三、“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培訓模式
(一)“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模式基本情況
該模式是通過對貧困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一方面通過開展當地急需的專業技術培訓,實現相關人員依托技術在當地轉移就業;另一方面,通過轉移就業的專門培訓,與區域外企業對接,實現相關人員在培訓后赴東南沿海及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
(二)“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培訓模式典型案例
云南技師學院引入優質培訓資源開展培訓,開展維西縣挖機培訓,服務于維西縣交通建設,時效性強,吸引力大,出現培訓人員爭搶培訓名額的情況。學員經過30天培訓,取得了畢業即就業的良好培訓效果。
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助推脫貧攻堅,2017年4月,維西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云南技師學院聯合舉辦了勞動力轉移就業現場招聘會。招聘會邀請了省、州、縣內外共68家企業參加,共提供用工崗位1 458個。維西縣各鄉鎮近2 000余名求職群眾參加了招聘會,共有542人達成意向性用工協議。
2016年至2019年,云南技師學院在會澤縣開展各項技能扶貧培訓,其中包括:鋼筋工(初級)、果樹工(初級)、砌筑工(初級)、家政服務等。
(三)“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模式存在問題
從當地轉移就業市場來看,當地就業市場上傳統工作崗位飽和,轉移就業崗位需求不足;有需求且技術含量不高的崗位,崗位收入對于當地有轉移就業需求的人群沒有吸引力;當地有需求、收入高的崗位對應的專業技術含量要求也高,這些崗位的專業技術培訓周期長、費用高。從跨區域轉移來看,轉移就業人員經培訓轉移至東南沿海及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存在沒有轉移的人員因個人原因難以外出就業和可以轉移就業的人員已經轉移就業的矛盾。
(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模式的反思與優化策略
轉移就業受到收入、社會適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相關人員在接受技能培訓后轉移就業存在一定困難。如果轉移就業的目的地從當地拓展到東南沿海及經濟發達內地區域,轉移就業的難度將持續加大。
通過技能培訓實現相關人員在當地實現就業,需要學員脫離原有生產模式,投入新的工作崗位。原有生產模式與新的工作崗位之間的對比要超過學員心理預期,理論上學員才有轉移就業的愿望。
“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種的選擇,需要按照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培訓工種和培訓內容符合當地實際需求。培訓后轉移至區域外就業人員,需要考慮有相關轉移就業需求的學員,重點開展相關培訓,實現結業即就業。
〔作者單位:云南技師學院(云南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