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變化,國家與社會需要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敢創新、善創新、一專多能的高技能創新型實用人才,以職業院校開設的3D打印技術、多媒體制作等新興專業為例,這些專業的學生相比傳統專業學生而言,需要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與綜合實踐能力。針對職業學校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知識結構體系不夠科學、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筆者以設計制作3D卡通公仔為主題,通過開展跨專業合作項目,探索該類型合作在校企合作、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3D公仔設計 3D打印 跨專業合作 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科學技術水平飛速提升, 3D打印、自媒體等“新名詞”迅速進入了大眾視野。許多職業院校針對國內市場人才需求,開設了如3D打印技術、多媒體制作等新興熱門專業。相較于數控、計算機網絡等傳統專業,這些新專業更加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針對新專業人才培養環節銜接不緊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創新能力與技能水平不高等問題,職業院校必須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培育、跨專業合作、項目式教學等方式,探索適合新時代需要的高技能創新型實用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新模式。
一、專業開設現狀及學情分析
3D打印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產品設計、模具設計和3D打印的知識與技能,目前國內多數職業院校該專業學生學習的內容偏向于機械裝配制造類及工業設計方向,學生在實訓時主要以設計機械類模具、零件為主。由于目前國內大多數職業院校在科研設計、資金投入、校企合作等各方面相較于高校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很多機械裝配制造企業不會將模具設計項目放在職業院校當中,再加上職業院校里3D打印機的精度等級、學生設計存在瑕疵等問題,職業院校學生設計、打印出的模具與零件,往往是“只能看,不能用”。筆者認為,職業院校的3D打印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有別于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參與一些多元化的設計與制作。目前國內出現了如3D照相館、3D制作坊等新興行業,這些行業設計出的產品不需要有較高的精度,只需產品逼真、好看即可。過去一年里,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以下簡稱本校)3D打印工作室的老師們嘗試帶領學生制作了如皮卡丘、個性筆筒等3D打印作品,學生在參與這些物件制作的過程中,其感興趣程度、收獲感與滿足感遠比制作傳統機械零件高。
多媒體制作專業主要培養學生視頻剪輯、影視合成和三維制作等專業能力。目前由于國內自媒體行業的井噴式發展,加上此行業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多媒體制作專業成了職業院校里的熱門專業之一。其實,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職業院校多媒體制作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選擇從事平面設計、視頻剪輯等工作,僅有少數學生選擇三維制作工作,而目前國內很多動畫影視公司極缺擁有3D建模、演算等能力的技能人才。為什么學生不選擇從事三維制作工作?原因在于從事三維制作不僅要求學生熟練地使用三維設計軟件,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設計能力、創新意識,而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大都只是參照書本上的例子或教師給出的例圖學習制作,僅僅達到了會用軟件的程度,參與設計、創新的機會不多,所以當學生在從事三維制作的企業實習工作時,軟件會用,但想不出、畫不出,工作不適應,繼而選擇放棄。筆者認為,要想讓多媒體制作專業的學生在今后實習中盡快適應企業需求,必須讓他們在校期間就參與、從事一些設計創新類的項目,磨煉他們的設計能力。本校多媒體制作專業為校企合作專業,與江蘇大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多媒體制作專業學生自二年級開始便參與企業項目,學生曾在企業導師指導下利用MAYA軟件完成過雪人、宮殿外形圖、室內布局等基礎3D建模。
針對以上兩個專業的發展現狀,筆者開展了以3D卡通公仔設計制作為主題的跨專業合作項目研究,探索該類型合作在校企合作、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作用。
二、團隊建立與公仔設計制作
(一)設計團隊的建立與分工
要讓職業院校學生獨立完成3D卡通人物的設計與制作,首先必須整合學校有限的資源,建立跨專業的教師團隊,同時注重校企合作,借助企業力量,從企業以往設計案例中汲取創意與思路。同時,因為職業院校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能力不足,必須強化學生的分組協作與主動擔當意識,在設計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工作狀態,多鼓勵,多啟發。在學校與企業的大力支持下,筆者聯合企業導師以及擔任3D打印、平面設計等課程教學任務的老師組成教師指導團隊,遴選本校3D打印技術專業和多媒體制作專業的優秀學生組成了設計制作團隊。在分工方面,筆者根據學生特長將學生分為平面設計、三維建模、3D打印三個小組,設計制作團隊的工作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由企業導師與本校教師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滿足學生設計制作中的需求。
(二)設計制作過程總結
勤于借鑒,開闊視野。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如何創新設計出一款卡通人物是本次項目的難點,由于學生習慣了“你教我學”的傳統教學方式,受教師思維限制嚴重,設計伊始,學生十分依賴教師,希望教師處處幫忙,如果教師在設計起步環節就將自己的想法與思路過多地灌輸給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更加缺乏主觀能動性,設計也就失去了意義。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首先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打開設計思路。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企業參觀調研,參觀了解企業文創產品,特別是公仔作品的設計與制作過程,同時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整理大量卡通公仔圖片,觀看卡通公仔設計的紀錄片、短視頻,購買一些PVC卡通公仔實物,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卡通公仔設計中的異同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與學習,學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思路。平面設計組的學生開始繪制公仔的形象草圖;三維建模組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一些過去課堂上沒有學到的、設計中可能用到的軟件指令進行學習與摸索;3D打印組通過打印已有參數的、與公仔類似的模型,提前發現與總結打印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簡化形象,便于建模。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除了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分內工作外,還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因為學生缺少設計經驗上,很多平面設計到了建模環節憑學生已有的建模水平是無法完成的;很多模型即便建好了,因為學校3D打印設備精度的問題,打印出的效果也不理想。以筆者所在學院此次設計項目為例,平面設計組的學生結合“工匠精神”主題,最初設計了“孫小能”“熊貓小匠”等多個卡通人物形象,平面圖展示效果非常好,但當將圖遞交給三維建模組后,問題就出現了,很多如毛發、表情、手勢、造型等細節,憑借學生現有建模水平根本做不出來。經過討論,兩組學生都認為必須要簡化卡通人物的形象,放大人物的特征,于是兩組學生重新開始,共同探討設計思路與方向。最終,平面設計組以淮安市的市花——月季為原型,設計繪制出了一個陽光、開朗的卡通女孩形象——“月月”。三維建模組在企業導師和學院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利用MAYA軟件完成了“月月”的初步建模工作。
通力協作,打印樣品。在3D打印環節,3D打印小組的學生利用建模組的文件進行了樣品打印,在初次打印后,他們發現第一次打印的樣品,存在公仔的五官不清晰、實物表面紋理粗糙等諸多問題。打印組與建模組的學生經過商量,對3D模型進行了微調,對打印參數進行了重新設置,經過幾次嘗試后,打印出的實物效果有了很大提升。由于本項目的大多數學生是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開展研討、設計與制作,因此從組建團隊到樣品打印完成總歷時近4個月。盡管所有學生都是第一次參加設計與制作,做出的實物還有不少瑕疵,但通過對自己設計的作品進行一次又一次修改、調整,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中沒有學到的內容,也都很樂意今后繼續開展此類合作。
三、收獲與反思
通過開展本次跨專業合作項目的實踐探索,無論是學校的教師、學生,還是參與項目的企業都有了較大收獲。由于企業方的加入,讓本校教師發現了自己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盲區,也發現了對比企業員工,自己在業務能力、技能水平上仍需要補足的短板。學生通過參與項目,發現了自身在實際操作中的諸多不足之處,養成了勤動腦、多鉆研、耐心做等良好習慣。企業導師通過參與指導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基本素質與技能水平,并通過指導學生,為今后3D設計專項人才的訂單培養創造了先決條件。項目的成功開展,挖掘了職業院校跨專業合作的巨大潛能,為本校新興專業的建設發展、校企深入合作等提供了借鑒。
當今社會需要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敢創新、善創新、一專多能的高技能創新型實用人才,這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創新以及職業院校教師的能力素養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發現,從地方需求出發,聯合當地企業,廣泛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教學項目,是提升學校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激發與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力,實現企業與學校在人才供給方面無縫對接的有效途徑。企業與學校不僅在如本文中提到的3D打印技術與多媒體制作等新興專業間可以合作,在很多新興專業與傳統專業、傳統專業與傳統專業間也應開展一定的合作,通過合作打破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學生擇業的慣性思維,補齊教師業務能力短板,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用性,為學校專業品牌建設、特色項目化教學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培.高職院校3D打印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農家參謀,2020(20).
[2]陳立玫,潘慧杰.基于3D打印技術的動漫卡通手辦設計與制作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9(10).
[3]沙磊,汪兵兵,黨元曉.基于3D打印技術的實踐教學及應用[J].林區教學,2019(4).
[4]郝金亭.技工院校學制技師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多媒體制作專業為例[J].中國培訓,2020(2).
[5]施楠.文創產品3D打印工作室建設研究[J].產業科技創新,2020(17).
[6]王克龍.縣域職業學校跨專業融合的“特色項目教學”實踐探索:以臨沂市機電工程學校為例[J].林區教學,2019(10).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