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

摘要:目的:對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檢測意義進行探究。方法:病例選擇時間為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病例總數為85例,年齡50到80歲的冠心病患者,設為對觀察組,選取同時期在我院進行檢測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健康人群85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的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進行檢測和對比。結果:比較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且隨著病情加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會隨之升高(P<0.05)。結論:臨床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可以有效預判患者的病情發展程度,適合在臨床中加以推廣和應用,可作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生化檢驗指標。
關鍵詞: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意義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2
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狹窄或由于痙攣導致的心肌血、血的心血管疾病為冠心病。冠心病的臨床癥狀包括心悸、乏力、胸口憋悶,嚴重時可能誘發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安全[1]。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導致患有冠心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危害,且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臨床上通過冠狀動脈造影進行冠心病診斷,能夠準確評價冠狀動脈的具體病變情況。然而,有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發生存在密切的關聯[2]。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了冠心病的發展與同型半胱氨酸有關。臨床上常用的檢查項目包括血生化指標,檢查的內容包括肝腎功能、血脂、血糖水平等[3]。隨著近些年來臨床檢驗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血生化項目檢測冠心病。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進行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時間為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病例總數為85例,年齡50到80歲的冠心病患者,設為對觀察組,選取同時期在我院進行檢測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健康人群85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齡45到70歲,平均年齡51.8歲。觀察組中男44例,女生36例,年齡49到74歲,平均年齡58.8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數據來自本院病歷系統與檢驗科信息系統。
1.2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在早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液5毫升,在真空管內進行,離心時間為十分鐘,轉數為每分鐘3000轉,在兩小時內測定完成。采用酶循環法測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膠乳免疫比濁法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操作者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進行對比觀察。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采用SPSS24.0,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比較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且隨著病情加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會隨之升高(P<0.05),見表1。
3.討論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疾病,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嚴重損傷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臨床上非常重視對患有冠心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常用的診斷方式主要有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臟造影等[4]。這些年來隨著檢驗醫學技術的發展,血生化指標檢查逐漸受到臨床的重視,廣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輔助檢查中。血生化指標檢查是判斷冠心病疾病發展的重要依據[5]。隨著近幾年來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導致冠心病患者數量劇增,加上社會老齡人口增多,導致冠心病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當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冠心病的致病因素,但普遍認為和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常見的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粘血癥、糖尿病、年齡大、內分泌功能下降等。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40歲以后發生冠心病的幾率會增高,且女性的發生率要低于男性。此外,除了年齡以外,脂質代謝紊亂,也是預測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總膽固醇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生也存在著密切關聯[6]。冠心病的發作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類型的心絞痛,分別是穩定型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和中間型心絞痛[7]。穩定型心絞痛一般在情緒激動、過度飲食、勞累后、著涼后出現明顯的心前區疼痛,疼痛感表現為壓榨痛、壓迫痛和絞痛。從胸骨后開始,或從心尖區開始,逐漸蔓延到左肩,左臂,左肘,甚至是手指,有時候也會從左臂開始發作,擴展到心前區[8]。在心絞痛發生后,需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進行充分休息,并口服硝酸甘油片,能夠在幾分鐘內得到有效的緩解。變異性心絞痛的發生和穩定性絞存在明顯的不同,其與活動和飲食均無明顯關聯。主要是由于原發的冠狀動脈狹窄引發的經攣導致的中間型心絞痛。在情緒激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后以及睡眠中均有發作的可能,疼痛會逐漸明顯,發作次數和頻率也會逐漸增多,疼痛時間比較長,口服硝酸甘油片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除了會有劇烈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心絞痛以外,還會伴有一些其他的癥狀,包括惡心、嘔吐、出汗、發熱、血壓降低、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容易增加猝死的幾率。
冠心病是一種比較難治的慢性疾病,可引起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嚴重時可造成患者死亡。臨床上探討了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認為冠心病是由十分復雜的因素引起的。相關學者認為,在冠心病的發生過程中,炎性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重要的炎癥標記物,超敏C反應蛋白近年來受到臨床、臨床的一致關注,也被視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細胞毒性因子,主要是蛋氨酸脫甲基形成的,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要高于非冠心病患者。這是由于血脂升高容易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冠心病。
HCY是一種氨基酸,其中含有硫基。研究發現,當血清HCY到達一定濃度時,就會損傷小動脈血管,進而形成重要硬化,使冠心病發生和進一步發展。有研究發現,氧化反應能夠釋放氧化氫和超氧陰離子,對No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夠促進No的分解。作為內源性血管舒張因子會造成血管功能出現異常[9]。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HCY形成的結合體會經過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在血管內皮中逐漸聚集形成纖維組織,演變成粥樣斑塊兒。HCY具有超氧化的作用,能夠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這個過程和脂質過氧化反應有密切關聯。在冠心病、內皮受損的發生機制過程中,LDL-C和HCY共同參與,本研究也證實,冠心病患者的HCY水平和L-C水平明顯要高于非冠心病患者,而HCY造成的血管內皮受損,會進一步導致血小板功能被激活,使機體凝血和纖溶功能之間的動態平衡狀態被打破[10]。
患者膽固醇水平升高以及脂肪代謝紊亂,會導致冠心病的發生,所以臨床在治療冠心病過程中的治療原則是降低患者的膽固醇水平,改善脂肪代謝功能,有效抑制動脈斑塊快的生長,并控制心血管血事件的發生。同型半胱氨酸能夠在基體中形成硫內酯,與低密度脂蛋白,表面上的帶脂蛋白結合形成肽鍵,可以使細胞加快吸收低密度脂蛋白。本研究結果顯示,比較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且隨著病情加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會隨之升高(P<0.05),可見隨著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不斷加重,會導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不斷的升高,機體內冠狀動脈病變也在越來越嚴重,得出了同型半胱氨酸能夠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可作為臨床冠心病患者的生化檢驗指標。隨著疾病加重,超敏C反應蛋白增高。當人體處于應激狀態時,會導致人體肝臟合成急性相反應的蛋白也就是C反應蛋白。而健康的人體中所含有少量的C反應蛋白,與非健康人群中的C反應蛋白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當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或機體創傷后的8小時之后,人體中的C反應蛋白含量會隨之增高,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也會隨著治療的效果而逐漸降低C反應蛋白水平,因此臨床常用C反應蛋白用于各種機體創傷、心血管疾病和炎性疾病患者的疾病診斷中。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方便,且晝夜含量相對穩定,所以臨床常用其作為血清炎癥標記物。近年來,學者發現超敏性反應蛋白可作為冠心病的炎癥標記物,且主動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屬于獨立的危險因素。有國外學者發現,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有大量單核巨噬細胞浸潤,浸潤到斑塊表面,就會造成斑塊不穩定而破裂,炎性反應分泌的細胞因子則會使人體釋放更多的超敏C反應蛋白。研究結果可見,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通過超敏C反應蛋白能夠準確反應病變的具體程度,對于臨床治療冠心病有著重要的價值。有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過程中,及時進行血生化檢測,能夠對患者的血脂水平和HCY進行了解,從而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改善預后效果,結合患者的血生化檢驗結果進行進一步診斷和治療,降低并發增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符合本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臨床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可以有效預判患者的病情發展程度,適合在臨床中加以推廣和應用,可作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生化檢驗指標。
參考文獻:
[1]許迎春,丁晶,田珍,等.頭皮針聯合高壓氧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1,43(11):996-1000.
[2]黃翠芳、操龍斌、曾慶洋等.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與非動脈粥樣硬化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24):56-59.
[3]陳利敏.高血壓患者發生冠心病的相關危險因素[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30(16):17-19.
[4]劉培健,王玉林,何杏儀.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5):909-912.
[5]葛君,汪朝暉,宣 玲.高血壓患者血清hs-CRP、Hcy及 UA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07):1138-1141.
[6]楊蕊華、李亞蕊、崔濤、趙孟佳、劉麗華、景迎春.川崎病患兒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冠狀動脈損傷的關系及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5):105-106.
[7]王建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冠心病診療中的價值分析[J].飲食保健,2020,007(003):41.
[8]吳利生.聯合檢測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應蛋白和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評估原發性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6):63,69.
[9]孟勝喜,付劍亮,霍清萍,等.血管性癡呆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廣西醫學,2020,42(2):134-137.
[10]蘇曉葉,李小波,邢俊武,等.高血壓女性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左室功能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12):1996-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