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祖芬



摘要:目的:觀察血液病患者輸注機采血小板的臨床效果,探討影響其療效的因素。方法:通過對2018年7月到2020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輸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60例,通過對其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本次研究的60例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依據血小板糾正增加指數來評價血小板輸注療效。并對患者的性別、年齡、脾腫大發生率、輸注次數對于輸注有效率的影響性等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這些因素對于血小板病種的輸注療效。結果:本次研究中選入的60例患者中抗體總陽性率為18.33%,輸注次數為178次,輸注有效次數為105次,有效率為58.98%。其中輸注有效例數為33例,抗體陽性率為3例,占比為9.09%,其中輸注無效例數為27例,抗體陽性率為9例,占比為33.33%,經對比發現抗體陽性率是影響患者輸注有效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輸注有效率差異明顯(P<0.05);本次研究中選入的60例患者中,輸注次數<3次患者例數為30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例,其抗體陽性率為3.33%,輸注次數≥3次患者的例數為30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1例,其抗體陽性率為36.67%,經對比發現輸注次數是影響患者抗體陽性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輸注次數差異明顯(P<0.05);在不同年齡段的患者中,年齡≤35歲患者例數為28例,抗體陽性例數為2例,抗體陽性率為7.14%;年齡>35歲患者例數為32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0例,抗體陽性率為31.25%,經對比發現不同年齡段是影響患者抗體陽性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不同年齡段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進行血小板輸注的過程中,不同輸注次數、不同年齡段會對于患者的抗體陽性率造成影響,從而導致患者輸注有效率出現差別。
關鍵詞:血液病;血小板輸注;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8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臨床中,血液疾病主要是指在患者造血系統中原發性的一種疾病,其在臨床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貧血、出血以及發熱等病癥,當該疾病的病程發展為進展期或者骨髓抑制期時會使得患者的血小板數量急劇的下降,從而出現血小板的缺失,嚴重的甚至會直接的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作為人體內最為重要的凝血因子的血小板,目前臨床中對于其功能缺失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對患者進行輸注血小板的方式,雖然這種治療方式對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障礙或者是血小板減少引發的出血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是,該治療方式并不是對于所有患者均具有較好的療效,少部分患者輸注血小板會出現無效現象的發生,且這種輸注下還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性[2]。因此為了能夠對血小板輸注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本次研究就進一步的對我院接受輸注血小板的60例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從而探討影響輸注血小板臨床療效的因素,現報道數據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通過對2018年7月到2020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輸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60例,通過對其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本次研究的60例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其中患者的年齡為19-7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48.5±2.8)歲;患者的性別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29例;按照血小板的病種進行分類:急性白血病28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13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2例。所有患者首次輸注血小板前經查均為陰性。
2.方法
本次研究的60例輸注的機采血小板均為本市中心血站提供,血小板主要是運用血小板單采術進行制取,使用美國血技血細胞分離機對獻血者血小板的采集,血小板濃度控制為2.5×1011/袋,本次研究中對于血小板計數量在20×109/L以下的患者均采取輸注血小板,這主要是為了能夠有效的避免出現嚴重的自發性出血癥狀。在對于患者進行血小板輸注中首先需要對患者的血型進行檢查,確定患者的血型配備合適的血小板血型。然后在輸注過程中,對于成人而言,該血小板的輸注量為單采血小板1治療量,并在半小時內輸注完成。
1.3觀察指標
對比輸注單采血小板前后24h內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計數情況,輸注效果采用CCI進行評價,若是患者輸注血小板24h內CCI值在7.5以上則判定患者臨床出血癥狀得到控制,輸注有效,相反則為無效輸注。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是運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運用t和X2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研究數據結果具有差異性。
2結果
2.1 分析患者的輸注有效率與抗體陽性率的關系
本次研究中選入的60例患者中抗體總陽性率為18.33%,輸注次數為178次,輸注有效次數為105次,有效率為58.98%。其中輸注有效例數為33例,抗體陽性率為3例,占比為9.09%,其中輸注無效例數為27例,抗體陽性率為9例,占比為33.33%,經對比發現抗體陽性率是影響患者輸注有效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輸注有效率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分析患者的不同輸注次數與抗體陽性率的關系
本次研究中選入的60例患者中,輸注次數<3次患者例數為30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例,其抗體陽性率為3.33%,輸注次數≥3次患者的例數為30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1例,其抗體陽性率為36.67%,經對比發現輸注次數是影響患者抗體陽性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輸注次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2.3 分析患者的不同年齡段與抗體陽性率的關系
在不同年齡段的患者中,年齡≤35歲患者例數為28例,抗體陽性例數為2例,抗體陽性率為7.14%;年齡>35歲患者例數為32例,抗體陽性例數為10例,抗體陽性率為31.25%,經對比發現不同年齡段是影響患者抗體陽性率的關鍵所在,不同抗體陽性率的患者不同年齡段差異明顯(P<0.05),見表3。
3討論
在目前的輸血治療中出現的血小板輸注無效情況主要是通過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計算增高指數(CCI)這兩個指標進行判別的[3],在患者接受輸血治療并輸入足量血小板后,若是患者的CCI增加不明顯或者無法有效的對于患者的出血情況進行控制,則提示患者在體內輸入血小板只有較短存活期[4],血小板回收率在輸注后低于預期值。其中脾臟是最容易造成血小板被破壞的部位,其中以脾腫大為主,這主要是由于脾臟會導致血小板在脾臟中被破壞,從而使得輸注出現失敗[5]。對于較多進行輸血治療的血液病患者而言,若是出現血小板數量減少的情況,會導致患者出現出血的情況,而若是血小板輸注治療方法無法對于患者的血小板數量進行快速補充,會導致較為嚴重的醫療事故與糾紛,故而在進行此類治療后通常都會對于患者的血小板回收率進行監測,用于對患者血小板輸注療效進行判斷,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6]。
而影響患者輸注有效率的因素不僅僅有不同輸注次數、不同年齡段等常規因素, 同時發熱、脾大、輸注反復、同時伴隨活動性出血也可能導致患者的輸注失敗,除此之外,免疫性因素如血小板同種抗體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的情況也會導致輸注無效。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提升輸注的成功率,這就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進行治療,選擇合適患者的輸注方式進行血小板的輸注,同時還需要避免輸注后的不良結局的發生[7]。提示在進行輸血治療的過程中,應將影響因素盡可能消除。臨床輸血中應對血小板輸注指征嚴格掌控,盡可能使輸血次數減少,確需反復輸注血小板的患者,應篩查及鑒定輸血無效患者的血小板抗體,選擇具有良好匹配性的血小板輸注,進而使患者臨床有效率提高,獲得比較理想的療效[8]。
綜上所述,在進行血小板輸注的過程中,不同輸注次數、不同年齡段會對于患者的抗體陽性率造成影響,從而導致患者輸注有效率出現差別。
參考文獻:
[1]韋紅梅,段橋鳳.血液病患者單采血小板輸注療效影響因素探析[J].東方藥膳,2019,000(014):262.
[2]龍冠杰.血小板輸注治療血液病患者的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9,035(002):30-31.
[3]郭文靜.輸注機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20,812(14):17+19.
[4]邱曉珊, 邱小蘭.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的臨床療效及無效輸注的相關危險因素[J]. 慢性病學雜志, 2021,27(5):2667-2669.
[5]陽雪新, 苑召虎, 鐘明璐,等.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無效影響因素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0,25(3):266-267,286.
[6]王禮堂,任小花,孫榕.機采血小板輸注治療血小板減少性血液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甘肅醫藥,2021,40(2):146-147.
[7]張桂芬,閆萌.反復輸血后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抗體陽性率,特異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20,33(6):391-393.
[8]沈佳坤,董慧娟,鄭林,等.血小板輸注次數及輸血小板前預防性用藥對輸血反應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22-25.